运气的范式理论
不难发现,无论是通过“控制”还是“偶然”去理解运气,它们都是一类基于事实状态的因果分析,也就是说,是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因果链条来作出对运气的理解。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中,通过“偶然”与“控制”等因素理解运气也是一种常见观点。然而,不少心理学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是理解人们对运气感知的一个核心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运气来理解和说明事件的时候,往往并非仅是基于现状的分析,通过设想事情“应该会怎样”而得到的结果。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感知运气时人们更多是受到“反事实的邻近性”而非客观概率的影响。例如,在玩轮盘抽奖游戏时,那些指针停在中奖区附近却没有中奖的人,会比其他同样没有中奖的人感到更不走运,尽管他们中奖与否的概率并无二致。心理学家卡尔·哈尔沃·泰根(Karl Halvor Teigen)提出了一个基于反事实思维的运气理论:如果一个事件“很可能出现”的后果跟现状差距甚大,但使得这个差距出现的初始条件差异很小,那么就构成一个运气事件。这个理论用符号化的表达如下:
在这个公式中,L指运气大小;F指现实情境的初始条件;Cf指反事实情境初始条件;U(F)指现实情境的后果;U(Cf)指反事实情境的后果。可以看出,如果现实情境与反事实情境在初始条件上差距越小,并且造成的后果差距越大,那么运气越大。简单来讲,运气就是指“小的差异导致大的差异”。假设,约翰在一场空难中受伤,但他是空难中的唯一幸存者。由于约翰的处境(F)与其他乘客的处境(Cf)在空难发生时只有很小区别(即|F-Cf|很小),而他的后果(U(F)在空难中受伤)与其他乘客的后果(U(Cf)在空难中死亡)却有巨大差异,所以我们会觉得约翰很幸运。实际上,这种对运气的理解与“模态观”一脉相承,即运气是通过把现实状况与某个反事实情境(哲学上称为“可能世界”)对照而产生的。
无论是模态观还是泰根的运气理论,它们的根本之处都在于通过反事实思维去刻画何谓运气,这可以看成“范型理论”(norm theory)的一个扩展。范型理论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戴尔·米勒(Dale Miller)提出的一个认知理论,其核心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往往是通过考虑那些事物的可能情形来理解它们。那些用于作比较的可能情形称为“范型”(norm)。根据范型理论,人们对运气的感知是通过把事件与一个对应的范型相比较而得到的。由此,我们可以在范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泰根等人的研究,初步提出一个关于运气的认知理论,称为“运气的范型理论”:运气是基于范型与现实进行比照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去理解何谓运气,并为运气概念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