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樓
發表于: 2014-11-15 18:45
4.星际鱼雷
【武器出处】《三体二》,太阳系舰队装备武器。曾于黑暗战役中登场。
“突然,警报声响彻飞船,如同来自黑暗太空的万鬼哭嚎,显示界面从半空中想雪片般疯狂的跳出,显示着已经突破‘自然选择’号防御系统的来袭导弹的大量信息,但没有人来得及看了。”
【可行性评价】★★★★★
【现实构建】
【当代】
一、原理
(星际鱼雷,或称星际导弹,是一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或追踪目标动向的小型无人航天器。当代的近似武器是导弹。)
导弹,是一种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至追踪目标动向的无人驾驶武器,其任务是把战斗部装药在打击目标附近引爆并毁伤目标,或在没有战斗部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动能直接撞击目标,以达到毁伤效果。
导弹结构分: 战斗部(弹头),动力装置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弹体结构系统。
二、作用效果
按战斗部装药(常规炸药,化学装药,生物战剂,核装药)不同,不同导弹有不同的毁伤效果。
【星际战争时代】
一、结构
战斗部:为了提高作战性能,一般采用核装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强化核装药的某些性质,比如中子弹。在环太阳系加速器建成后,还可以使用反物质装药。弹头可能是多弹头,以提高突防能力,战斗部还可以在遥控自毁。
动力装置推进系统:使用核聚变发动机。对于这种小型航天器,其速度可能超过1%光速。另外发射时,通过改进可以借助电磁动能弹的轨道进行发射,以提高初始速度。可能采用类似化学火箭一般的多级推进系统。
制导系统:采用复合制导。鉴于舰队之间遥远的距离,星际鱼雷只有在末段会采用主动寻的制导,初始端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和遥控制导(如激光驾束制导)结合。
弹体结构系统:除了需要进入大气层的对地星际鱼雷之外,不需要考虑气动外形,因而星际鱼雷形状可以很奇特(但是为了减少被雷达侦测到的可能性,其形状会趋于减小电磁波反射)。形状一般考虑圆柱形或者棱柱形,此类形状一易于储存和运输,二可以很方便地串联不同的战斗部和推进系统,三可以轻易地改装并在电磁导轨上发射。
二、作战性能
星际鱼雷是一种载体,可以方便地搭载不同的装药,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星际鱼雷制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星际鱼雷的速度较慢,容易被拦截(黑暗战役中各战舰距离过近,预警和防御时间极短,故而难以拦截)。大量的星际鱼雷也会增加飞船的负重,因而不建议小型飞船大量装备。星际鱼雷也改装后可以作为运输工具,作为紧急的逃生飞船(此时需要调整发动机功率,减少过载),也可以改装为探测器,甚至是行星着陆器或者卫星。
5.超级核弹
【武器出处】《三体二》,面壁者雷迪亚兹提出并建造的超级核弹。曾于水星爆破、雪地工程中登场。
“起爆倒计时数到零后,有一圈圈环形的波纹以爆心投影点为圆心向外扩散,一时间水星的大地似乎变得像绸缎一般柔软,紧接着,爆心处出现了一座缓缓隆起的山峰,像一个苏醒的巨人的脊背。当峰顶升至三千米左右时,整座山峰爆发开来,亿万吨的泥土和岩石飞向空中,水星的大地上长出了一束冲天的怒发!随着地层被掀起,地下核火球的光芒暴露出来,照在空中飞散的岩土上,在水星漆黑的天空中形成了壮丽的焰火。火球持续了近五分钟才熄灭,岩块纷纷在核光芒的照耀中落下。”
【可行性评价】★★★★
【现实构建】
【当代】
一、原理
(超级核弹主要核装药是氢,主要能量来自核聚变。)
核聚变(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是将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很轻的核(或粒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两个原子核需要较高的能量克服其库伦斥力而结合,核聚变中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
超级核弹的原理
〔当代氢弹〕
当代的所谓“氢弹”爆炸时主要的能量来源还是核聚变。大多数氢弹都是以各种方式,使核聚变和核裂变相互促进,增加爆炸效率。
聚变增强裂变核武器
该武器是在中空的核装药中注入氘和氚,在核装药裂变开始后,氘和氚会在高温高压下聚变成氦,并放出自由中子。由于此时的核装药仍然处在临界质量的状态或者接近临界质量的状态,聚变产生的自由中子将会引发非常多的新的链式反应。从而提高核爆炸的效率。
辐射内爆(二阶段热核武器)
在辐射内爆中,初级的裂变核弹爆炸产生的突发的X射线能量被捕捉并保存在一个对辐射不透明的通道中,这个通道周围都是次级核弹的燃料。辐射很快使通道中填充的泡沫塑料变成等离子态,而它对X-射线是透明的,于是X-射线辐射的能量就被包裹着第二极核弹的推动反射层的最外层吸收了。这一层被迅速的烧蚀掉了,并对聚变燃料施加了巨大的力(就像火箭发动机一样)。于是,聚变的燃料就像初级的核弹一样被内爆了。在次级内爆的同时,一个插在次级核弹中央的裂变“火花塞”被点燃,同样为聚变燃料的点火提供了热量。裂变和聚变的链式反应在二者之间不停的交换中子,同时提升了两者的效率。内爆的力量越大,裂变“火花塞”的效率将由于聚变产生的中子变得越高,而次级聚变自身的爆炸可以提供越大的爆炸当量。但是在通常的设计中,不会让次级的当量比初级大很多。
〔恒星〕
真正纯粹的、大当量的核聚变是恒星中的核反应。
恒星的光来自于其核心的核聚变。其聚变原料以氢为主,并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这些聚变原料在自身质量引起的引力作用下坍缩,使得核心温度和压力升高,最终引发核聚变。
以太阳为例,太阳通过原子核的核聚变产生能量,把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在它的核心, 太阳发生以每秒钟6.2亿吨氢的核聚变。
二、作用效果
〔当代氢弹〕
冲击波:冲击波可以摧毁地面构筑物和伤害人畜。
光辐射:光辐射主要是可见光和红外线,能烧伤人的眼睛和皮肤,并使物体燃烧,引起火灾。
早期核辐射:核爆炸早期裂变产物发射出贯穿能力很强的中子流和γ射线,可以贯穿并破坏人体和建筑物。
核电磁脉冲:核爆炸发出的γ射线在空气分子上产生康普顿散射,散射出的非对称电子流在大气中激起向远方传播的电磁脉冲,可在大范围内对战略武器系统的控制和运行以及全球无线电通讯构成干扰和威胁。
放射性污染:裂变产物、未烧掉的核燃料和被中子活化的元素,都会由气化状态冷凝为尘粒,沉降到地面,造成地面和空气的放射性沾染,所发出的γ和β射线称为核爆炸的剩余辐射,也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恒星〕略
【星际战争时代】
一、〔纯聚变超级核弹〕
恒星型:足够多的聚变原料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引发核反应并持续一段时间。
约束型:使用激光或是聚变核弹引爆产生的高温高压引发核聚变,用巨型磁场约束外围尚未聚变的核原料,避免核原料在核心的聚变中膨胀而无法聚变,以此减少核原料的浪费。(也可能相对于超级核弹的巨大威力,这点浪费是微不足道的)
二、〔复合式核弹〕
将聚变核弹和裂变核弹组合起来,相互促进,主要能量来自核聚变。
三、作战性能
超级核弹在星际战争中价值不高。其体积巨大,容易被侦测和拦截。在太空中爆炸一般只产生辐射,其辐射不具备激光般的单向性,持续时间不长;但也可以在核弹表面部署介质,利用爆炸的能量推进介质形成高速碎片,产生力学打击效果。在星球表面爆炸时威力巨大,可以掀开地壳,伴生火山、地震等灾害。超级核弹也可以用于星际爆破,用以形成小行星带,或者摧毁危险的小行星。
超级核弹于危机纪元初期制造,受技术限制原料只来自地球海洋中的氘和氚。其他原料来源还可以是月球上的氦三或者木星上的氢海洋。超级核弹制造需要海量核原料,技术虽然可行,但是鉴于其实战意义不高,故并未大规模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