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2篇帖子。

【轉】【黨員作品】「我的中國心」——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1樓 JosephHeinrich 2013-5-26 14:43
「我的中國心」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文科支部  王玉鳳
情景描述:
作為語文老師,我經常會從學生的周記中看到對中國現實的批評與抱怨,同時看到的是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嚮往與讚美,這些孩子的理想大多是高中畢業或大學畢業後,到國外生活定居,遠離這片讓他不滿不愛的土地。如L在周記中寫到:「身在中國,還是很明顯的感覺到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而且在中國,因為一些關係戶的原因而無法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總還記得初二暑假,有幸去體驗英國的學校生活並且在倫敦眼上一覽英國迷人的景色,從那時起,我便下定決心去英國留學……在自己成功後,要將自己的父母與家庭都移民到歐洲的第三世界國家,讓他們過上更加安逸幸福的生活。」每每看到這些,我心情總是很複雜,還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沉重。
案例反思:
毋庸置疑,學生雖然看到的是中國一部分的黑暗面,但也確實是存在的。如何引導學生既能正確認識發展中的中國,熱愛自己的祖國,又能在與發達國家的對比中客觀分析,理性判斷,不是單純的「崇洋媚外」,更多的是長大後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因為祖國的明天是這些孩子。只有從內心熱愛祖國,才能真正建設祖國,將自己的才華奉獻給祖國。如果我們的孩子今天都只是想着學習知識,長硬翅膀,為的是明天飛向發達國家,過他們理想中的生活,棄祖國於不顧,那中國的未來在哪裏?這不能不令我們憂思。有這樣想法的孩子不在少數,校內德育真的無法對抗校外現實的殘酷嗎?
德育靈感:
在上學期講授必修三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時,很偶然的在網上看到了2012年3月31日白岩松向耶魯師生發表的題為《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的演講,講述了他眼中近二十年的中美關係歷程,以及他眼中的中國夢美國夢。這段演講共48分鐘,台下的耶魯師生掌聲不斷,我也被深深震撼。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在過去的很多年裏頭,中國人看美國,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所有的美好的東西,都被這個望遠鏡放大。經常有人說美國怎麼怎麼樣,美國怎麼怎麼樣,你看我們這兒什麼時候能這樣。在過去的好多年裏頭,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在看中國,但是我猜測可能拿反了。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一個縮小了的、錯誤不斷的、有眾多問題的一個中國。他們忽視了十三億非常普通的中國人,改變命運的這種衝動和欲望,使這個國家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但是我也一直有一個夢想。為什麼要用望遠鏡來看彼此?」「在過去的三十年裏頭,你們是否注意到了,與一個又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緊密相關的中國夢。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在過去這三十年的時間裏頭,讓個人的命運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我當時就想,我要讓我的學生看這場演講視頻,這是多好的愛國教育素材啊!而且配合教材,真正一舉多得啊!
那周我佈置的周記就是:上網看白岩松在耶魯大學的演講,題為《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然後寫一篇觀後感。
德育成果與反思:
我滿懷期待的看到了周一交來的周記,的確,我曾經為孩子「崇洋媚外」的憂慮被熾熱的愛國情取代了,每個孩子都和我一樣受到了震撼,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當白岩松代表中國人向美國師生表達中國夢的時候,我們為他驕傲,也為中國自豪。同樣我驕傲L思想上的變化,他在那期的周記《中國夢——聽白岩松演講有感》中寫到:「雖然我很早便設定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留學英國並最好可以定居,把家人都接到那裏去。可是我卻並沒有考慮到中國的發展,並沒有想過曾經的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這些道路,才最終使自己變得強大。所以,作為中華民族的龍的傳人,我們不應急於將自己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相反的,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國家一些時間,在她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國外學好技能,來改變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環境。」「雖然(中國)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們也應該諒解,因為新中國還年輕,需要不斷地改革和調整,我們如果有能力也應該去改變這些現狀,讓人們生活更幸福。」這裏有理性的分析與判斷,更有堅定地信念與對祖國熾熱的情感。前後兩篇選材雖相似,但情感傾向卻截然不同,後者有諒解,有包容,有期待,有夢想,還有號召。
在這裏,我遵循德育「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同時在德育過程中,將社會思想、道德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思想品德,恰如巴拉諾夫概括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即:接受、反映外界教育影響的刺激——形成動機(內部動力)——在內心實現動機和相應行為形式結合——在活動中動機變為行動,行動變成習慣——習慣的行為形式變為個性①。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校內與校外的、正式與非正式的、顯性與隱性的影響,而我則將學生受到的校外消極的、非正式的、隱性的影響通過校內積極的正式的顯性的教育,來提高學生對思想、道德問題的認識,達到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提高認知水平,實現了形成新的思想品德結構。由消極轉向積極,使學生擁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能夠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形勢,具有與祖國休戚與共的感情,有振興中華、建設家鄉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能夠把個人前途與祖國需要結合起來。
同樣我還看到了其他同學熱情洋溢的愛國情懷,那發自心底的表白與夢想深深打動着我。我感受到了都德《最後一課》中愛逃學的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的課堂中安靜,那種神聖的愛國情懷在他胸中沸騰了。同樣,藉助白岩松在美國的演講,我適時點燃了中國高中生心中的愛國情,作為語文任課教師,「有心栽花花滿園」的德育成果令我興奮不已。
參考書目:
①《中學教育學》,班華主編,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織評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98頁。
轉載自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官方博客。
2樓 JosephHeinrich 2013-5-26 14:43
大家怎麼看?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