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樓主:百度三體吧「我的對手是豬」
《三體》系列是中國最優秀的科幻作品之一,劉慈欣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定義了中國科幻在世界上的地位,對於這樣一部震撼人心的著作,科幻迷自然不會止步於書中的描述。事實上,如果一個科幻迷不會想像,那也不是科幻迷了。
這篇報告正是以這種對想像的熱情為動力而促成的。作為科幻迷,我們希望能在現階段人類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像,對三體中出現的一些星際戰爭武器進行研究。我們希望這次研究不僅能滿足我們自身的喜好,還能夠對科幻起到一點點推廣的作用。
這個報告主要選取了以下十一種武器:
危機紀元太陽系艦隊的四項武器——伽馬射線雷射,電磁動能炮,高能粒子束,星際魚雷;面壁者雷迪亞茲的超級核彈,面壁者羅輯的咒語;星環城獨立事件中維德曾使用的反物質武器;三體艦隊的智子;歌者的二向箔;未知文明使用的光粒,黑洞。
其中,雷射,動能彈,粒子束和星際魚雷在當代都有其理論基礎甚至武器原型。這也是未來五十年中人類能夠發展出來的武器。作為太陽系艦隊的主武器系統,四位一體的武器系統發揮出來的性能是很強大的。超級核彈是面壁者雷迪亞茲努力促成的太空武器,其星戰效率低下,但在原著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水星爆破,階梯計劃和雪地工程)。此五項研究難度較低。
面壁者羅輯的咒語,其側重點在於咒語的內容而不是發射技術上,但是其在原著中有著巨大的意義。反物質武器是現代就有的概念,但是在原著中篇幅並不多,研究理由主要在於托馬斯·維德的反物質步槍,這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星戰模式。這種模式的特徵:極小的作戰單位具有極大的破壞力,令人聯想起水滴。——「作戰方式雖然原始,但很靈活,一個人一支槍就是一個能夠威脅戰艦的作戰單位。另外,我們還有人帶著手槍潛入了其他太空城。」
智子是三體人頂尖的科技,甚至有些超出當代物理學的前沿(維度展開)。二向箔是超越智子的科技,想像力超前。黑洞嚴格而言在文中並不是武器,此處僅是順帶提及。光粒是未知外星文明摧毀星系的武器,威力巨大,原理卻簡單。咒語、反物質、智子、二向箔、黑洞和光粒由於現實沒有原型,所以研究難度相對較高。
|
 |
詳細報告:
1.伽馬射線雷射
【武器出處】《三體二》,太陽系艦隊裝備武器。曾於末日戰役、黑暗戰役中登場。
「它那由伽馬射線雷射,電磁動能炮。高能粒子束和星際魚雷所構成的四位一體的武器系統,能夠單獨摧毀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的表面。」
「當核彈的火球剛剛亮起時,『藍色空間』號就開始了反擊。首先使用反應速度最快的雷射武器進行射擊,『終極規律』號立刻被五束高能伽馬射線雷射擊中,艦體被灼出了五個大洞,內部迅速被火焰吞沒,並發生了局部爆炸,喪失了一切作戰能力。『藍色空間』更為猛烈的攻擊接踵而至,在連續的核飛彈和暴雨般的電磁動能彈攻擊下,『終極規律』號發生了劇烈爆炸,其中人員無一生還。」
【可行性評價】★★★★★
【現實構建】
【當代】
一、原理
γ射線(γ粒子流)——是原子核能級躍遷蛻變時釋放出的射線,是波長短於0.2埃的電磁波。γ射線有很強的穿透力以及高能量。其不具有電荷及靜質量,故具有較α粒子及β粒子弱之電離能力。伽馬射線可被高原子數之原子核阻停,例如鉛或乏鈾。當γ射線通過物質並與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正負電子對三種效應。
雷射(laser、鐳射、萊塞)——是指通過受激輻射而產生,放大的光。其特點是:單色性極好,發散度極小,亮度(功率)可以達到很高。產生雷射需要「激發來源」,「增益介質」,「共振結構」這三個要素。
二、雷射的原理:
〔傳統雷射〕將外加能量以電場、光子、化學等方式注入到一個能級系統並為之吸收時,會導致電子由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受激吸收),並釋放出相應能量的光子。當這些光子(來自自發輻射或是受激輻射)碰到另外的高能級的電子時,這些高能級電子會因受誘導而遷到低能級並釋放出新的光子(受激輻射),受激輻射的所有光學特性跟原來的輻射是一樣的,這些受激輻射的光子碰到其他高能級的電子時,又會再產更多同樣的光子,最後光的強度越來越大(光放大),而所有的光子都有相同的頻率、相位、前進方向。
要做到光放大,就要產生一個高能級電子比低能量級電子數目多的環境,即群數反轉,這樣才有機會讓高能級電子碰上光子來釋放新的光子,而不是隨機釋放。
一般雷射發產生器有三個基本要素:
「激發來源」(pumpingsource):把能量供給低能級的電子,激發使其成為高能級電子,能量供給的方式有電場、光子、化學作用…
「增益介質」(gainmedium):被激發、釋放光子的電子所在的物質,其物理特性會影響所產生雷射的波長等特性。如紅寶石雷射器的紅寶石棒。
「共振腔」(opticalcavity/optical resonator):是兩面互相平行的鏡子,一面全反射,一面半反射。作用是把光線在反射鏡間來回反射,目的是使被激發的光經過增益介質多次以得到足夠的放大,當放大到可以穿透半反射鏡時,雷射便從半反射鏡發射出去。因此,此半反鏡也被稱為輸出耦合鏡(output coupler)。兩鏡面之間的距離也對輸出的雷射波長有著選擇作用,只有在在兩鏡間的距離能產生共振的波長才能產生雷射。
〔自由電子雷射器(FEL)〕將一束電子加速指接近光速(相對論速度),之後使其通過周期性的橫向磁場構成的自由電子振盪器。磁場作用於電子使之形成正弦狀路徑,在此路徑上對電子進行加速會使之發射光子(同步輻射),電子周期運動與發射光場同相,得到相干疊加的光場,即自由電子雷射。其波長可由改變電子束能量或波盪器磁場強度調節。
自由電子雷射器的主要裝置包括:
加速器:對電子進行加速,使之達到相對論速度。
「波盪器(undulator)」或「搖擺體(wiggler)」:是與電子束行進方向成變化夾角的磁體陣列,由其產生周期性磁場。
〔其他〕半導體雷射器,染料雷射器,雷射-等離子體尾波場電子加速器等。
二、作用效果
當代雷射武器打擊方式:致盲,穿孔,層裂,輻射。
【星際戰爭時代】
一、雷射器
〔傳統雷射方式〕
激發來源——電激發或者光子激發。使用化學激發,其物質會增加飛船的負重。而考慮飛船使用核聚變發動機,能量充足,可以支持大量使用光子和電子來激發。
增益介質——在星戰時代應當是某種特殊的材料,其可以產生波長短於0.2埃的電磁波。(註:俄物理學家使用一種鋰—鈣—鋁—氟(LiCaAlF6)混合物,並用釷替代了其中一些鈣。以此作為增益介質)
共振腔——符合伽馬射線的波長。
〔自由電子雷射方式〕
必須極大地改變子束能量或波盪器的磁場強度進行調節,產生伽馬射線。加速電子的能量也可來自飛船的核聚變發動機。
二、作戰性能
雷射以光速傳播,打擊目標幾乎沒有預警時間,其充能時間在技術突破下也可以達到很短。γ射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高能量,對飛船的儀器和船員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和殺傷力。使用電荷或光子激發的雷射器只消耗能量,若與飛船的聚變發動機結合,會令其成為一件經濟的武器。雷射的打擊面積很小,若配備精準的瞄準裝置,可以打擊飛船的一些關鍵部位,或是攔截來襲的星級魚雷和小型飛船。雷射在太空中致盲效果可以忽略,但其穿孔和層裂效果可以破壞飛船裝甲,引起空氣洩漏;輻射效果可以破壞飛船結構和電子元件。雷射的防禦可以採用重核裝甲或者優良的反射鏡。
|
 |
3.高能粒子束
【武器出處】《三體二》,太陽系艦隊裝備武器。
【可行性評價】★★★★★
【現實構建】
【當代】
一、原理
粒子束武器是利用加速器把電子、質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加速到數萬—20萬km/s的高速,並通過電極或磁集束形成非常細的粒子束流發射出去,用於轟擊目標。按粒子是否帶電可分為帶電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
其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粒子束生成裝置,能源系統,預警系統,目標跟蹤與瞄準系統,指揮與控制系統。
粒子束生成裝置,主要包括粒子源、粒子注人器、加速器等設備。是整個粒子束武器系統的核心部分。用來產生高能粒子束,並聚集成狹窄的束流,使其具有足夠的能量和足夠的強度。
能源系統是粒子束武器各組成部分的動力源,它為武器系統提供動力,要把大量的帶電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並聚集成密集的束流,需有強大的脈衝電源和儲能設備,以便能在一瞬間釋放巨大能量。
〔帶電粒子束加速器〕
一般使用線性鐵氧體磁場感應加速器來產生高速電子束,絕對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俄美研製的地基粒子加速器均為質子加速器,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把電子束髮生器產生的電子進行加速,然後在高頻振盪裝置上振動,再在離子發生裝置上把進來的質子用電子包圍起來,使其進入離子加速裝置進行加速,質子因接收能量而加速。在接近出口時,把電子去掉,利用磁場使之變成尖銳的高能定向束流,隨後把質子束向空間發射出去。
〔中性粒子加速器〕
利用對原子進行加速的方法,製造出中性粒子,然後聚集成尖銳的高能定向束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發射出去,擊毀目標或使其失效。
美國研究產生中性粒子的方案是:將負離子在加速器中加速並聚集,在加速器的出口處去掉多餘的電子,變成中性氫原子束髮射出去,並且要求這一過程確保氫原子束的質量和能量。
二。作用效果
粒子束產生的強大電磁場脈衝熱,也會把飛彈的電子設備燒毀,或利用目標周圍發生的γ射線和X射線使目標的電子設備失效或受到破壞。
粒子束的毀傷作用表現在:
(1)使目標結構汽化或熔化;
(2)提前引爆彈頭中的引信或破壞彈頭的熱核材料;
(3)使目標中的電子設備失效或被破壞。
粒子束既可實施直接穿透目標的「硬殺傷」,也能實施局部失效的「軟殺傷」。帶電粒子束對目標的穿透能力極強,能量集中,脈衝發射率高,能快速改變發射方向。中性粒子束還可對目標周圍產生的中子、γ、X射線進行遙測,實現對目標的識別。
粒子束武器的缺點主要有:
(1)帶電粒子在大氣層中傳輸時,由於帶電粒子與空氣分子的不斷碰撞,能量衰減非常快,而中性粒子不能在大氣中傳播;
(2)帶電粒子在大氣中傳輸時散焦,因此在空氣中使用的粒子束,只能打擊近距離目標,而中性粒子束在外層空間傳輸時也有擴散;
(3)受地球磁場的影響,會使光束彎曲,從而偏離原來的方向。
【星際戰爭時代】
能源系統:來自核聚變。脈衝電源和儲能裝置尚待技術突破。
粒子束生成裝置:小型化的粒子加速器,預計不會脫離當代的幾種加速器結構(靜電加速器、直線加速器、迴旋加速器、電子感應加速器、同步迴旋加速器)
預警系統,目標跟蹤與瞄準系統,指揮與控制系統:皆倚賴於戰艦本身配置。
二、作戰性能
粒子束武器的研製難度比雷射武器大,但作為太空武器比雷射武器更有前途。其主要優點是:(1)不用光學器件(如反射鏡);
(2)產生粒子束的加速器非常堅固,而且加速器和磁鐵不受強輻射的影響;
(3)粒子束在單位立體角內向目標傳輸的能量比雷射大,而且能貫穿目標深處。
粒子束武器可能限於其加速器大小部署數量會少於雷射和動能彈。但是作為近光速武器,其性能依然卓越。但由於粒子束的擴散,其射程可能相對削弱。但用於近艦防護依然足夠,對於來襲的星際魚雷和戰鬥艇,其都具有優秀的殺傷力量。
|
 |
4.星際魚雷
【武器出處】《三體二》,太陽系艦隊裝備武器。曾於黑暗戰役中登場。
「突然,警報聲響徹飛船,如同來自黑暗太空的萬鬼哭嚎,顯示界面從半空中想雪片般瘋狂的跳出,顯示著已經突破『自然選擇』號防禦系統的來襲飛彈的大量信息,但沒有人來得及看了。」
【可行性評價】★★★★★
【現實構建】
【當代】
一、原理
(星際魚雷,或稱星際飛彈,是一種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或追蹤目標動向的小型無人太空飛行器。當代的近似武器是飛彈。)
飛彈,是一種依靠制導系統來控制飛行軌跡的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無人駕駛武器,其任務是把戰鬥部裝藥在打擊目標附近引爆並毀傷目標,或在沒有戰鬥部的情況下依靠自身動能直接撞擊目標,以達到毀傷效果。
飛彈結構分: 戰鬥部(彈頭),動力裝置推進系統,制導系統,彈體結構系統。
二、作用效果
按戰鬥部裝藥(常規炸藥,化學裝藥,生物戰劑,核裝藥)不同,不同飛彈有不同的毀傷效果。
【星際戰爭時代】
一、結構
戰鬥部:為了提高作戰性能,一般採用核裝藥。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強化核裝藥的某些性質,比如中子彈。在環太陽系加速器建成後,還可以使用反物質裝藥。彈頭可能是多彈頭,以提高突防能力,戰鬥部還可以在遙控自毀。
動力裝置推進系統:使用核聚變發動機。對於這種小型太空飛行器,其速度可能超過1%光速。另外發射時,通過改進可以藉助電磁動能彈的軌道進行發射,以提高初始速度。可能採用類似化學火箭一般的多級推進系統。
制導系統:採用複合制導。鑑於艦隊之間遙遠的距離,星際魚雷只有在末段會採用主動尋的制導,初始端和中段採用慣性制導和遙控制導(如雷射駕束制導)結合。
彈體結構系統:除了需要進入大氣層的對地星際魚雷之外,不需要考慮氣動外形,因而星際魚雷形狀可以很奇特(但是為了減少被雷達偵測到的可能性,其形狀會趨於減小電磁波反射)。形狀一般考慮圓柱形或者稜柱形,此類形狀一易於儲存和運輸,二可以很方便地串聯不同的戰鬥部和推進系統,三可以輕易地改裝並在電磁導軌上發射。
二、作戰性能
星際魚雷是一種載體,可以方便地搭載不同的裝藥,適應不同的作戰環境。星際魚雷製作相對簡單,成本較低。星際魚雷的速度較慢,容易被攔截(黑暗戰役中各戰艦距離過近,預警和防禦時間極短,故而難以攔截)。大量的星際魚雷也會增加飛船的負重,因而不建議小型飛船大量裝備。星際魚雷也改裝後可以作為運輸工具,作為緊急的逃生飛船(此時需要調整發動機功率,減少過載),也可以改裝為探測器,甚至是行星著陸器或者衛星。
5.超級核彈
【武器出處】《三體二》,面壁者雷迪亞茲提出並建造的超級核彈。曾於水星爆破、雪地工程中登場。
「起爆倒計時數到零後,有一圈圈環形的波紋以爆心投影點為圓心向外擴散,一時間水星的大地似乎變得像綢緞一般柔軟,緊接著,爆心處出現了一座緩緩隆起的山峰,像一個甦醒的巨人的脊背。當峰頂升至三千米左右時,整座山峰爆發開來,億萬噸的泥土和岩石飛向空中,水星的大地上長出了一束沖天的怒發!隨著地層被掀起,地下核火球的光芒暴露出來,照在空中飛散的岩土上,在水星漆黑的天空中形成了壯麗的焰火。火球持續了近五分鐘才熄滅,岩塊紛紛在核光芒的照耀中落下。」
【可行性評價】★★★★
【現實構建】
【當代】
一、原理
(超級核彈主要核裝藥是氫,主要能量來自核聚變。)
核聚變(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是將兩個較輕的核結合而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很輕的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兩個原子核需要較高的能量克服其庫倫斥力而結合,核聚變中部分質量轉化為能量。
超級核彈的原理
〔當代氫彈〕
當代的所謂「氫彈」爆炸時主要的能量來源還是核聚變。大多數氫彈都是以各種方式,使核聚變和核裂變相互促進,增加爆炸效率。
聚變增強裂變核武器
該武器是在中空的核裝藥中注入氘和氚,在核裝藥裂變開始後,氘和氚會在高溫高壓下聚變成氦,並放出自由中子。由於此時的核裝藥仍然處在臨界質量的狀態或者接近臨界質量的狀態,聚變產生的自由中子將會引發非常多的新的鏈式反應。從而提高核爆炸的效率。
輻射內爆(二階段熱核武器)
在輻射內爆中,初級的裂變核彈爆炸產生的突發的X射線能量被捕捉並保存在一個對輻射不透明的通道中,這個通道周圍都是次級核彈的燃料。輻射很快使通道中填充的泡沫塑料變成等離子態,而它對X-射線是透明的,於是X-射線輻射的能量就被包裹著第二極核彈的推動反射層的最外層吸收了。這一層被迅速的燒蝕掉了,並對聚變燃料施加了巨大的力(就像火箭發動機一樣)。於是,聚變的燃料就像初級的核彈一樣被內爆了。在次級內爆的同時,一個插在次級核彈中央的裂變「火花塞」被點燃,同樣為聚變燃料的點火提供了熱量。裂變和聚變的鏈式反應在二者之間不停的交換中子,同時提升了兩者的效率。內爆的力量越大,裂變「火花塞」的效率將由於聚變產生的中子變得越高,而次級聚變自身的爆炸可以提供越大的爆炸當量。但是在通常的設計中,不會讓次級的當量比初級大很多。
〔恆星〕
真正純粹的、大當量的核聚變是恆星中的核反應。
恆星的光來自於其核心的核聚變。其聚變原料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這些聚變原料在自身質量引起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使得核心溫度和壓力升高,最終引發核聚變。
以太陽為例,太陽通過原子核的核聚變產生能量,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在它的核心, 太陽發生以每秒鐘6.2億噸氫的核聚變。
二、作用效果
〔當代氫彈〕
衝擊波:衝擊波可以摧毀地面構築物和傷害人畜。
光輻射:光輻射主要是可見光和紅外線,能燒傷人的眼睛和皮膚,並使物體燃燒,引起火災。
早期核輻射:核爆炸早期裂變產物發射出貫穿能力很強的中子流和γ射線,可以貫穿並破壞人體和建築物。
核電磁脈衝:核爆炸發出的γ射線在空氣分子上產生康普頓散射,散射出的非對稱電子流在大氣中激起向遠方傳播的電磁脈衝,可在大範圍內對戰略武器系統的控制和運行以及全球無線電通訊構成干擾和威脅。
放射性污染:裂變產物、未燒掉的核燃料和被中子活化的元素,都會由氣化狀態冷凝為塵粒,沉降到地面,造成地面和空氣的放射性沾染,所發出的γ和β射線稱為核爆炸的剩餘輻射,也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恆星〕略
【星際戰爭時代】
一、〔純聚變超級核彈〕
恆星型:足夠多的聚變原料在自身引力下坍縮,引發核反應並持續一段時間。
約束型:使用雷射或是聚變核彈引爆產生的高溫高壓引發核聚變,用巨型磁場約束外圍尚未聚變的核原料,避免核原料在核心的聚變中膨脹而無法聚變,以此減少核原料的浪費。(也可能相對於超級核彈的巨大威力,這點浪費是微不足道的)
二、〔複合式核彈〕
將聚變核彈和裂變核彈組合起來,相互促進,主要能量來自核聚變。
三、作戰性能
超級核彈在星際戰爭中價值不高。其體積巨大,容易被偵測和攔截。在太空中爆炸一般只產生輻射,其輻射不具備雷射般的單向性,持續時間不長;但也可以在核彈表面部署介質,利用爆炸的能量推進介質形成高速碎片,產生力學打擊效果。在星球表面爆炸時威力巨大,可以掀開地殼,伴生火山、地震等災害。超級核彈也可以用於星際爆破,用以形成小行星帶,或者摧毀危險的小行星。
超級核彈於危機紀元初期製造,受技術限制原料只來自地球海洋中的氘和氚。其他原料來源還可以是月球上的氦三或者木星上的氫海洋。超級核彈製造需要海量核原料,技術雖然可行,但是鑑於其實戰意義不高,故並未大規模推廣。
|
 |
6.反物質武器
【武器出處】《三體二》,三體艦隊燃料,星環城獨立事件中星環城自衛隊武器。
「三體飛船推進的動力是正反物質的泯滅,飛船前方有一個巨大的磁力場,形成一個漏斗形的磁罩,用於收集太空中的反物質粒子。這種收集過程十分緩慢,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得到供飛船進行一段時間加速的反物質數量,所以艦隊的加速是間斷進行的,很長時間收集後才能進行一次。」
「我說過,基本是古代的子彈,但是彈頭是新的,對現在而言也是未來的技術。這個彈頭是一個超導容器,內部高度真空,用磁場把一粒小球懸浮在正中,避免它與外殼接觸,這粒小球是反物質。」
【可行性評價】★★★
【現實構建】
【當代】
一、原理
反物質是一種假想的物質形式,在粒子物理學裡,反物質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與反物質的結合,會如同粒子與反粒子結合一般,導致兩者完全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瑪射線。
製造反物質相當困難而且耗費巨大,並且即使製造出反物質,也難以保存,因為地球上萬物都由物質構成。
歐洲航天局的伽馬射線天文觀測台,證實了宇宙間反物質的存在。此外,這些反物質來源很多,它不是聚集在某個確定的點周圍,而是廣布於宇宙空間.
二、作用效果
正反物質泯滅產生的巨大能量是目前已知最強大的。其產生的高能光子或伽馬射線足以超越伽馬射線雷射,對飛船的裝甲、電子儀器、船內生命造成巨大殺傷。
【星際戰爭時代】
獲得:使用超級加速器獲得反物質耗資巨大,但是鑑於其巨大的威力,仍然有著潛力(星環城獨立事件)。在星際戰爭中,反物質應來自於外太空,其可使用巨大的磁場捕獲並儲存。
作戰:反物質可以製成特製反物質炮彈,用磁場約束於炮彈中間,並使用電磁炮發射。大量的反物質可以使用星際魚雷發射,但是更易被攔截。
反物質也可以作為燃料,其產生的光壓足以推進飛船。或者為其他武器系統供能。
反物質還可以構建星際長城,在大範圍上撒播反物質雲,能有效殺傷任何闖入的戰艦。
防禦:反物質的防禦原則就是嚴禁接觸。反物質在艦體附近泯滅產生的巨大能量是普通戰艦承受不住的。但反物質的防禦也相對容易,提前發現並摧毀來襲的星際魚雷或是反物質炮彈,其自身將提前泯滅。對於反物質城牆,可以使用磁場驅散或是捕獲,不建議強行衝過——其不僅極其損害裝甲,而泯滅時的強輻射對飛船本身有一定影響。
7.咒語
【武器出處】《三體二》,面壁者羅輯利用宇宙的黑暗森林狀態的武器。
【可行性評價】★
【作用方式】將目標恆星的位置編輯成點陣坐標,以宇宙外星文明能夠接收到的功率和方式發送出去,藉助未知的超級文明之手摧毀敵方恆星。
【基本原理】宇宙的黑暗森林狀態:見《三體二》,是隸屬於宇宙社會學,由葉文潔提示,羅輯建立起來的對宇宙中各個文明之間關係的描述。由其基本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物質總量保持不變。)以及「猜疑鏈」「技術爆炸」推導出來的宇宙文明間的黑暗圖景。文明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必須隱藏自己,對未知文明採取毀滅態度。
【使用技術】咒語的核心在於發送的坐標,其發射技術不受限制。人類曾經使用以下技術發射:
〔恆星放大功能〕原著假設:當人類使用功率超過某一閾值的電磁波向太陽發射電磁波時,會在太陽內部的增益鏡面進行放射放大,並以高出原功率許多倍的恆星級功率發射信息。
該理論在現實中沒有原型。
〔油膜雲〕羅輯在終極對決中使用的發射技術。利用引爆位於環太陽軌道上的包裹著油膜物質的超級核彈,在軌道上形成三千六百一十四團星際塵埃,這時從遠方觀察,太陽將因為塵埃雲的遮擋而在可見光和其他高頻波段發生閃爍,其閃爍形成的信號即為咒語內容。
該技術理論上可行,關鍵在於得到原著中的「油膜物質」(爆炸後能形成納米顆粒塵埃的一種物質)。但是該方法可靠性不強,其發射速度很慢。
〔中微子發射〕原著中是三體人提供給地球人的技術,一種傳播距離極遠,衰變率低,定向發射的技術。
中微子(微中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號ν表示。中微子不帶電,自旋為1/2,質量非常輕(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中微子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具有最強的穿透力,在100億個中微子中只有一個會與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中微子的檢測非常困難。
〔引力波發射技術〕原著中也是三體人提供給地球人的科技,一種傳播距離遠,衰變率低,廣泛採用的發射技術。
引力波:物理中,在引力的度規理論,引力波是時空曲率的擾動以行進波的形式向外傳遞。
引力波相當微弱,我們所預期在地球上可觀測到的最強引力波會來自很遠且古老的事件,在這事件中大量的能量發生劇烈移動(例子包括兩顆中子星的對撞,或兩個極重的黑洞對撞)。這樣的波動會造成地球上各處相對距離的變動,但這些變動的數量級應該頂多隻有10-21。而原著中使用的是簡併態弦——具有極高質量密度的長弦——的振動,為了支撐和包裹這種超密弦需要巨大的天線。
簡併態是一種高密度的物質狀態。簡併態物質的壓力主要來源於泡利不相容原理,叫做簡併壓力。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禁止不同的組成粒子占據同一量子態,因此,減少體積就會迫使粒子進入高能態,從而產生巨大的簡併壓力。隨組成粒子的不同,分別叫做電子簡併壓力,中子簡併壓力,等等。簡併態物質包括電子簡併態,中子簡併態,金屬氫,奇異物質等。在茫茫宇宙中,簡併態是普遍存在的
8.智子
【武器出處】《三體一》,三體文明製造的武器,用於鎖死地球人的科學。
原著簡介:智子是一台超級計算機,其電路蝕刻於一個質子的二維平面之上,傳遞信息的不是電子而是核力介子。它用一台位於三體行星同步軌道上的加速器對十一維質子進行二維展開,用電磁波調節其表面形變,使其將三體行星包裹起來,形成穩定的球面。再由飛船用強核力在質子平面扭結形成PN結,構建巨大的電路,最終建成一台超級計算機。
智子具有智能,能夠自行進行維度變換;能從真空中借得能量進行加速,變軌,其借得的能量將在質子衰變時歸還;能幹擾高能粒子加速器,從而鎖死人類的基礎科學;能幹擾人類的視網膜或者儀器的感光元件,使其現實圖像;多個智子形成的量子感應陣列可以接受任意波長的電磁波,能夠進行超光速通信。
【可行性評價】★
【維度展開】
(智子的建造關鍵在於將蜷縮於質子中的十一個微觀維度用加速器展開,使十一維質子變成二維的面。)
維度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0維是一點,沒有長度。1維是線,只有長度。2維是一個平面,是由長度和寬度(或曲線)形成面積。3維是2維加上高度形成「體積面」。雖然在一般人中習慣了整數維,但在分形中維度不一定是整數,而可能會是一個非整的有理數或者無理數。
現代的弦理論預言宇宙存在更多的維度(通常10,11 或 26 個),但這些額外維通常蜷縮得非常小,只留下三個宏觀維。
暫時沒有找到有關維度展開的有價值的理論或實驗報告。
【質子蝕刻】
(質子蝕刻是指在質子展開後的二維平面上用強相互作用力扭結平面形成PN結,進而蝕刻電路板的技術。)
強相互作用力是作用於強子之間的力,是所知四種宇宙間基本作用力最強的,其作用範圍在10的-15次方m範圍內。強相互作用克服了電磁力產生的強大排斥力,把強子緊緊粘合為原子核。在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中,強子包括介子和重子(由三個夸克(或者三個反夸克組成反重子)組成的複合粒子,例如質子)。
如同不清楚質子低維展開的可能性一樣,在二維質子平面上運用強相互作用力進行蝕刻的技術也是未知的。
【維度轉換】
(智子最關鍵的功能就在於維度的轉換,不能維度轉換的智子,就只是一張巨大的電路板而已。)
原著中闡述,當高維跌落至低維時,高維結構的信息將會喪失,而智子建造技術關鍵之一就在於,其在二維的質子平面上依然保留了質子十一維的信息。
沒有確實的理論支持維度轉換過程中信息會丟失,有的只是一些粗淺的譬喻。
原著中引用香菸過濾嘴作為譬喻,香菸過濾嘴是三維的,但是將其吸附面積展開後是巨大的二維平面。然而我們無法憑藉這二維平面而恢復原來的三維過濾嘴。而三體人的強大之處就在於他們在將質子低維展開的同時還保留了質子高維結構的信息。並能使用程序令質子自行進行維度轉換。
從某個角度而言,這種技術已經超出了現代科技,進入想像範疇。
但是還是有一種有關的技術——全息原理。
全息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記錄和再現的技術。全息原理將三維空間中的信息編碼在二維平面上,由此導出的結論——發生在時空的一個區域的一切信息可以被編碼在其少一維的邊界上——可能對維度轉換提供一定的借鑑意義。
【量子糾纏】
(多個智子之間的量子感應使得其能在大距離上即時傳輸信息——即使受到質子盲區的限制。)
量子糾纏(量子纏結),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其定義上描述複合系統(具有兩個以上的成員系統)中一類特殊的量子態,此量子態無法分解為成員系統各自量子態的張量積。
以兩顆向相反方向移動但速率相同的電子為例,即使一顆行至太陽邊,一顆行至冥王星邊,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下,它們仍保有關聯性(correlation);亦即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時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但在查獲的資料中,並未顯示出量子糾纏支持超光速通信。量子糾纏所表現出的疑似「超光速通信」與狹義相對論中所謂的局域性(locality)相違背。量子力學是非定域的理論,這一點已被違背貝爾不等式的實驗結果所證實,因此,量子力學展現出許多反直觀的效應。量子力學中不能表示成直積形式的態稱為糾纏態。糾纏態之間的關聯不能被經典地解釋。
而當今正在研究中的量子通信,其突出的是保密性而非超光速。量子通信傳輸的信息必須被測量才能得知,而測量會導致波函數塌縮及糾纏的破壞,從而破壞量子通信。量子通信需要藉助經典信道和量子糾纏,才能實現信息的完整傳遞。
故而,智子之間超光速的通信方式如果存在,應當是比現今科技高出若干技術階段的超級科技。
【真空加速】
(智子可以從真空中借得能量,加速至接近光速。這並不違反能量守恆定律,質子衰變之時,借得地能量會被歸還。)
粒子確實能夠從真空中借得能量,由不確定性原理可以推出量子漲落結論。真空中隨時都產生由粒子和反粒子組成的虛粒子對。粒子對借取能量而生成,又在短時間內湮滅歸還能量。
質子衰變,在粒子物理學上,是一個假設的放射性衰變,這假設預言了質子在衰變的時候,會變成更輕的次原子粒子,通常是中性π介子和正電子。質子衰變從未被證實,至今仍沒有證據顯示質子衰變的可能。
【干擾加速器】
(高能粒子加速器是基礎科學發展的重要工具,智子可以在實驗中替代靶標粒子接受撞擊,並導出錯誤結果。)
粒子加速器(Particleaccelerator)是利用電場來推動帶電粒子使之獲得高能量的裝置。加速得到的高能粒子將與靶標粒子相撞,分析撞擊後的結果可以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
|
 |
9.二向箔(維度武器)
【武器出處】《三體三》,歌者曾對太陽系使用的毀滅性武器。宇宙中真正的星際戰爭中常常使用的武器,可以將一片區域內的宏觀維度降至二維。
「與此同時,一片強光亮起,光是從太空艇的底部發出的,那裡在融化!太空艇仿佛是放在滾燙的玻璃上的一塊冰激凌,底部融成一灘,向各個方向擴散。那塊『玻璃』是看不到的,只有太空艇溶化後攤開的部分才能顯示出那個無形平面的存在。熔化物在平面上攤成極薄的一層,發出妖艷的彩光,像撒在平面上的焰火。」
【可行性評價】★
【降維攻擊】
(二向箔最大的破壞力在於它能將一個宏觀維度蜷縮起來,使得作用區域內的三維空間的維度將至二維,並且該過程無法停止。)
維度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見【智子】)。
正如智子的維度展開一樣,關於降低維度進行攻擊暫時沒有相關資料。
【封裝力場】
(二向箔實質是一片二維空間,為了避免它製造出來就與三維空間反應,必須用一層力場將其封裝起來,力場將在抵達攻擊目標時解封。力場本身能發出引力波以及包括可見光在內的電磁波。)
引力波是時空曲率的擾動以行進波的形式向外傳遞。引力波的存在而且也真的無所不在,是廣義相對論中一項毫不模糊的預言。但遺憾的是,引力波尚未被清楚地直接觀測到。
【暗物質】
(原著提及,二維化的物質不可見,但二維世界對三維世界仍然具有引力作用,並以二維世界解釋了宇宙中的暗物質。)
暗物質: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表明:我們目前所認知的部分,即重子(加上電子),大致占宇宙的4%,而暗物質則占了宇宙的23%,還有73%是一種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暗物質的存在可以解決大爆炸理論中的不自洽性,對結構形成也非常地關鍵。暗物質很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現代宇宙學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課題。
10.黑洞
【武器出處】《三體三》,掩體紀元人類曾經製造的黑洞。但是該黑洞僅作為研究之用,後來由於高way事件被廢棄。
【可行性評價】★
【黑洞製造】原著中使用高能加速器製造微型黑洞,為了避免黑洞蒸發,其被迅速轉移至木星衛星木衛十三,坍縮後形成二十一納米大小的黑洞。
黑洞(Blackhole)是根據現代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並非為一個「洞」)。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產生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以致於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就連光也逃逸不出來。由於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
人工製造的黑洞不同於自然天體,其不具備極大的引力,但具有無窮大的引力密度(奇點),由於史蒂芬·霍金的黑洞理論預言黑洞蒸發,故產生的微型黑洞需要吸收像木衛十三這樣的大質量物體,以增加其質量和史瓦西半徑,避免被迅速蒸發掉。
黑洞蒸發:霍金認為,在黑洞的周圍,正反粒子對產生(見量子漲落)後有四種可能的結果:一、湮滅;二、一起落入黑洞;三、正粒子落入黑洞而反粒子逃脫出來;四、反粒子落入黑洞而正粒子逃脫出來。最後一種結果的可能性最大。反粒子帶有負的能量,落入黑洞之後會使黑洞的能量減少,而逃脫出來的正粒子就好像是從黑洞向外發射出了能量。這就是黑洞的蒸發。黑洞的質量越大,蒸發得越慢。
【黑洞武器】黑洞用作武器的設想很早就有,但是人們必須考慮微型黑洞的蒸發——這使得微型黑洞難以保存。而能穩定存在的黑洞(像原文木衛十三質量的黑洞),其巨大的質量產生的引力和過大的視界會對發射者本身造成影響。總之,武器形態的黑洞需要嚴格控制其質量,而且也具有類似保質期的有效使用期限。防禦手段是利用巨大的引力偏轉其軌道,該引力可以來自大質量天體(包括黑洞)。
11.光粒
【武器出處】《三體二》《三體三》,未知文明發射的摧毀187J3X1星系和三體星系的近光速小體積物體。
【可行性評價】★
【基本原理】光粒的發射技術原著沒有過多提及,但是其作用原理很簡單:根據E=mc2,將小體積物體加速到接近光速,藉助其巨大的相對論效應——或者說,接近光速時產生的巨大質量——撞擊目標恆星,引發恆星爆發,摧毀星系內的生命。
狹義相對論:是由愛因斯坦、洛侖茲和龐加萊等人創立的時空理論,是對牛頓時空觀的拓展和修正。牛頓力學是狹義相對論在低速情況下的近似。
E = mc2(質能轉換公式或質能方程)是一種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是物理學中代表光速的常數。
狹義相對論導出的一項結論就是:只有靜止質量為0的物質才能達到光速(光子),當把一個物體加速到接近光速時,隨著速度增加,實際上其質量會增加,使得進一步加速變得困難。
【光粒武器】光粒由於具有極高的速度,故而除非攻擊者位於極遠處,否則無法攔截。當攻擊者位於極遠處時,可以憑藉光粒與光速的速度差做出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