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脹理論帶來的一種多重宇宙觀。
不管暴脹理論現在還沒有被證實,從它卻可以獲得一種合理的想像,這個想像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比百納被形式更具有科學素養的多重宇宙場景。
暴脹論指出,原始空間具有暴脹勢能。在大爆炸發生之前,原始空間是怎麼存在的?原始空間是怎麼隨着大爆炸產生的?大爆炸是怎麼產生的?大爆炸理論有一個悖論,那就是大爆炸來自於何處。那個奇點,是一切物理規律都不能描述的存在,是個不合理的地方。
於是有一種說法是:大爆炸之前我們的宇宙的原始空間是一個極小的區域,大概就是普朗克尺度吧。其實有無數個這樣的普朗克尺度大小的「高暴脹勢能空間」存在,並可以認為是緊密排列在一起的,就像是一塊餅乾里的屑粒緊密地排在一起一樣。其實如何排列是不重要的,接下去就知道了。每一個餅乾屑粒都是一個等待着大爆炸的「奇點」。
奇點有暴脹勢能,也有量子抖動。所謂量子抖動就是那種來自於量子論不確定原理的,無法被觀察到的能量上上下下起落現象。有一個閾值,它限定了只有當奇點的能量跌落到它之下後,奇點的勢能就會如同洪水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地轉換成物質粒子,形成暴脹。但通常情況下,奇點的量子抖動幅度都不會達到這個閾值的程度。然而,量子論還有個玩意兒叫「隧穿效應」,即使能量壁壘足夠大,其內的能量漲落不足以超過壁壘而滿溢出去,仍然可以以一種很小的概率穿透這層壁壘,達到滿溢出去的結果。
無數個奇點勢能漲落着,總有那麼幾個奇點隧穿了閾值的能量壁壘,產生了大爆炸,將勢能轉換為物質粒子,形成了一片物質宇宙。我們的宇宙就是其中之一。
書中舉例說整個宇宙就好似一塊瑞士奶酪塊。奶酪塊我們或許不熟悉,反正只需要知道奶酪內部會不斷產生空氣泡。這就像上面說的情形,一開始整個宇宙的每一處都是高暴脹勢能奇點,整個宇宙就像一塊內部尚沒有氣泡的奶酪。接着隨着時間的流逝,由於量子抖動過程和隧穿效應,奶酪內部的各處隨機出現一個個的氣泡,每個氣泡就是一個發生了大爆炸的宇宙。氣泡內的空間暴脹勢能是遠低於氣泡外的奶酪的暴脹勢能的。
氣泡會隨着暴脹過程而急速擴大體積,奶酪塊也隨着急速擴大體積。這個擴大過程因為內部不斷產生新的氣泡,而且舊氣泡也仍然在擴大,而不斷擴大,永不停止。
在這個理論中有一個細節,解釋了我們現實中觀測到的不同區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一些極微小的差異,有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大那麼一點點,有的地方卻更小那麼一點點。這種「有的地方」是一片極其廣袤的宇宙區域,而不是豆腐塊那麼的一小塊區域。
理論說,量子抖動會形成能量的小幅度上下漲落:一會兒稍微大一點,過了一小會又會稍微跌落一點,在平均值附近來來回回。這裏的「一小會兒」指的是普朗克時間尺度之下的時間間隔,而不是抽一支煙的那麼巨大的時間間隔。同時量子抖動又在普朗克空間尺度內,使不同地方的暴脹能發生微小差異。
但是暴脹發生後,空間區域急速擴張。但這時候量子抖動仍然在發生着,這些量子抖動會被空間的急速擴張而迅速地放大到一大片空間區域。我們閒雜觀察到的幾片宇宙區域之間的背景輻射差異,在遠古時代就是普朗克空間尺度下的量子抖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