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胀理论带来的一种多重宇宙观。
不管暴胀理论现在还没有被证实,从它却可以获得一种合理的想象,这个想象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比百纳被形式更具有科学素养的多重宇宙场景。
暴胀论指出,原始空间具有暴胀势能。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原始空间是怎么存在的?原始空间是怎么随着大爆炸产生的?大爆炸是怎么产生的?大爆炸理论有一个悖论,那就是大爆炸来自于何处。那个奇点,是一切物理规律都不能描述的存在,是个不合理的地方。
于是有一种说法是:大爆炸之前我们的宇宙的原始空间是一个极小的区域,大概就是普朗克尺度吧。其实有无数个这样的普朗克尺度大小的“高暴胀势能空间”存在,并可以认为是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就像是一块饼干里的屑粒紧密地排在一起一样。其实如何排列是不重要的,接下去就知道了。每一个饼干屑粒都是一个等待着大爆炸的“奇点”。
奇点有暴胀势能,也有量子抖动。所谓量子抖动就是那种来自于量子论不确定原理的,无法被观察到的能量上上下下起落现象。有一个阈值,它限定了只有当奇点的能量跌落到它之下后,奇点的势能就会如同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地转换成物质粒子,形成暴胀。但通常情况下,奇点的量子抖动幅度都不会达到这个阈值的程度。然而,量子论还有个玩意儿叫“隧穿效应”,即使能量壁垒足够大,其内的能量涨落不足以超过壁垒而满溢出去,仍然可以以一种很小的概率穿透这层壁垒,达到满溢出去的结果。
无数个奇点势能涨落着,总有那么几个奇点隧穿了阈值的能量壁垒,产生了大爆炸,将势能转换为物质粒子,形成了一片物质宇宙。我们的宇宙就是其中之一。
书中举例说整个宇宙就好似一块瑞士奶酪块。奶酪块我们或许不熟悉,反正只需要知道奶酪内部会不断产生空气泡。这就像上面说的情形,一开始整个宇宙的每一处都是高暴胀势能奇点,整个宇宙就像一块内部尚没有气泡的奶酪。接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量子抖动过程和隧穿效应,奶酪内部的各处随机出现一个个的气泡,每个气泡就是一个发生了大爆炸的宇宙。气泡内的空间暴胀势能是远低于气泡外的奶酪的暴胀势能的。
气泡会随着暴胀过程而急速扩大体积,奶酪块也随着急速扩大体积。这个扩大过程因为内部不断产生新的气泡,而且旧气泡也仍然在扩大,而不断扩大,永不停止。
在这个理论中有一个细节,解释了我们现实中观测到的不同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一些极微小的差异,有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大那么一点点,有的地方却更小那么一点点。这种“有的地方”是一片极其广袤的宇宙区域,而不是豆腐块那么的一小块区域。
理论说,量子抖动会形成能量的小幅度上下涨落:一会儿稍微大一点,过了一小会又会稍微跌落一点,在平均值附近来来回回。这里的“一小会儿”指的是普朗克时间尺度之下的时间间隔,而不是抽一支烟的那么巨大的时间间隔。同时量子抖动又在普朗克空间尺度内,使不同地方的暴胀能发生微小差异。
但是暴胀发生后,空间区域急速扩张。但这时候量子抖动仍然在发生着,这些量子抖动会被空间的急速扩张而迅速地放大到一大片空间区域。我们闲杂观察到的几片宇宙区域之间的背景辐射差异,在远古时代就是普朗克空间尺度下的量子抖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