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229篇帖子。

【资料库】1.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9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28
[109]李浩.宁可慢些,但要好些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J].中外法学,2010,22(06):928-943.
9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36
黄士元.程序是否需要“法定”对“程序法定原则”的反思性评论[J].中外法学,2006,(04):484-493.
摘要:<正>一、引言2002年,谢佑平教授、万毅博士在《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程序法定原则"。自此,这一原则在没有经过任何反思性评论的基础上就得到了我国很多学者的赞同,甚至被提升到与"罪刑法定原则"、"正当法律程序"同等的高度。一些学者明确主张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加入该原则,甚至有学者在自己主编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中将该原则列为刑事诉讼的第一项基本原则。
9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37
艾佳慧.司法判决书中“双高”现象并存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外法学,2005,(06):664-687.
摘要:<正>要想改进,第一步就是要看看摆在面前的事实。——霍姆斯争论经常是问题解决的激励与先导,这是实用主义的核心洞识。——理查德·A·波斯纳一、引言开宗明义,本文题目中的"双高"指的是在经济纠纷判决书中呈现出来的一种与常理相悖的现象,即原告高胜诉率与被告的高故意违约率同时并存。一般地,我们都知道,在一个法治比较健全的社会里,原告的胜诉率不会太高(因为常规的审前准备程序已经剔除掉了那些比较简单的原告容易胜诉的案子),更不可能出现大量的由于被告故意违约引发的原告胜诉。但在中国,这却是一个在法院判决书中呈现的普遍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背后
9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39
何玉波.小议民事判决与当事人的处分权利[J].中外法学,1999,(06):80-81.
摘要:<正> 判决是诉讼程序运行终了的标志,因为它看起来更象一种已经被过程确定了结果的事实状态,因而关于它的讨论多集中在对它的分类,意义和它的各种效力方面探讨,针对目前我国关于判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试图从判决的法学理论背景寻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判决实体内容和当事人的处分权利”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判决的“实体内容”在本文所指为:通过判决所确定的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的“处分权利”则是指当事人享有的对自己的实体权利以及程序权利的自由处分的权利。针对目前我国法院民事判决中普遍存在的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范围之外的事项作出判断的现象,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
9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39
刘荣军.论纠纷解决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机能[J].中外法学,1999,(04):46-52.
摘要:<正> 一、纠纷解决与诉讼制度 众所周知,社会提供的纠纷处理机制呈多元状态,在众多的纠纷解决机制中,诉讼机制由于它具有的国家强制力背景,因此在社会纠纷解决整体系统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近代社会以前,社会解决纠纷的诉讼制度,充满了肆意和不合理的因素。究其原因,在专制统治体制下,肆意和不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便于君主和统治者们随意操纵。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废除随意性很大、完全为君主及统治者任意操纵的腐旧审判制度,而代之以能够表达资产阶级意志的新型审判制度。近代诉讼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806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
9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40
白绿铉.论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浅见[J].中外法学,1999,(01):40-52.
摘要:<正> 为进行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改革,研究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建立的现代民事诉讼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事诉讼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民事诉讼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法理,并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现状加以评析,谈谈自己对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浅见,与法学界同仁共同商讨。
9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40
潘剑锋.中国民事审判的现状与未来[J].中外法学,1998,(04):45-49.
摘要:<正>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中国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在法律制度的变革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无疑是与社会实践、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司法制度的改革。在以追求效益与质量为目标的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浪潮中,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一朵最为引人注目的浪花。换言之,中国民事审判的改革已成为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中国民事审判改革是否成功,对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革能否成功,甚至是否能
9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42
陈瑞华.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J].中外法学,1996,(02):1-7.
摘要:<正> 程序价值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评价和构建一项法律程序时所应依据的价值标准,以及人们在通过法律程序实施法律时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根据现有的资料,有关法律程序价值理论的研究,始作俑者当首推英国大学者杰罗米·边沁(Jeremy Bentham)。在19世纪早期,边沁即开始了对证据和法律程序问题的研究。他曾以其对证据法研究的杰出贡献闻名于世,并提出过“证据应被自由地采纳而不受复杂规则的限制”等著名观点。然而,边沁的研究并没有局限于对证据法的技术性分析,他提出了有关法律程序价值的一般理论,并对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程序法的价值目标以及功利原则对法律程序的制约等问题首次进行了分析。从那时以来,有关法律程序价值问题的研究著述不断出现。到本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研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
9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42
何兵.从美国民事诉讼的困境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外法学,1996,(02):8-11.
摘要:<正> 美国的民事诉讼系采用典型的当事人主义模式。虽然部分美国律师坚持认为,美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是一个值得他国借鉴的范本,我国学界也侧重强调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优点,但事实上,在美国本土,要求对现行诉讼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前总统布什抱怨道:“美国正从一个自由的国度演变为诉讼的乐土。”美国前付总统奎尔在1991年美国律师协会年会上批评道:“令人惊讶的诉讼费用以及漫长的诉讼期限,已使美国的竞争能力受到内在机制的损害。”1984年,时任美首席大法官的沃伦·伯格(Warren Burger)在1984年美国律协会议上告诫道“对于一个诚实的公民而言,我们的制度太耗费财力,太令人痛苦,太具有危害性,同时也太缺乏效率。”
10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43
齐树洁.海峡两岸民事诉讼法比较[J].中外法学,1995,(02):26-28.
摘要:<正> 在海峡两岸民事、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互涉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的形势下,对两岸民事诉讼法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在诉讼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完善;而且对于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在互涉民事诉讼中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有效地获得司法保护,进而推动两岸交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关于民事诉讼的概念,大陆学者普遍认为: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诉讼关系。台湾学者则普遍认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