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衛平.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30(06):153-158.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修改;誠實信用原則;真實義務;訴訟權利濫用
摘要:誠實信用原則系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補充性原則,該原則的有效實施將有利於實現人們對民事訴訟的公正、迅速、經濟價值追求。理論上,誠實信用原則除了適用於當事人之外,也適用於法院,規製法院的審判行為,但學界對此爭議較大。從大陸法系各國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實踐來看,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各種判例予以實現的,這些判例對審判具有指引作用,即使沒有英美判例那樣強的硬約束,但也會實際發生軟約束作用;同時,藉助這些判例,實務又與學術界的理論分析、批判形成互動,逐漸形成一種司法共識和司法行為範式。由於我國缺乏這樣的司法運作機制以及與理論界的互動機制,誠實信用原則直接適用的空間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大。
|
 |
安子明.參與式訴訟發生的社會機理與政治架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30(05):32-40.
關鍵詞:參與式訴訟;社會機理;模式
摘要:參與式訴訟在我國的出現,是社會自身演化的結果。它是由案件當事人、媒體、律師等各種社會主體通過公眾參與活動形成的社會合力促生出來的,具有參與式民主和協商式民主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我國權力結構模式的不足,是一種新型制度推進機制,對於解決重大的社會問題和制度問題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為充分實現它的價值,需要從審判制度改革、信息公開制度建設、當事人資助基金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制度構建。
|
 |
汪世榮.中國古代的民事訴訟習慣[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30(04):197-201.
關鍵詞:中國古代;民事訴訟;習慣;基層審判
摘要:中國早期的民事審判,採取靈活的程序和開放的形式。春秋戰國後,以成文法典為主,多種法律形式並存,法典中刑事法律制度詳盡,民事法律制度粗疏,民事訴訟制度更是寥寥無幾。民事實體法主要表現為禮儀、風俗,民事程序法仍然保留了訴訟習慣形式。民事訴訟習慣不僅反映制度生成的具體環境和條件,而且通過實證的視角,展現了制度運行的細節及其作用、功能和價值。民事訴訟習慣是包括官府和當事人在內的所有訴訟主體必須遵循的規範,隨着時間和地域的差異,表現出了多樣性和靈活性,服務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社會治理目標。
|
 |
楊海,胡亞球.裁判視野下之誠實信用原則——立足於法官裁判行為的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30(02):57-67.
關鍵詞:誠實信用原則;原則的裁判;裁判的原則;司法真誠
摘要:被多數學者冠以"帝王條款"之名的誠實信用原則,是多個具有不同性質部門法的基本原則,因而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與青睞。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關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裁判行為的影響卻缺乏學者的關注。本文試圖在肯定誠實信用原則對法官裁判行為具有硬性的拘束力這一命題的前提下,填補理論上的空白。與此同時,立足於法官裁判行為的視角,從行為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原則與實質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兩個方面揭示其對法官裁判行為的具體要求。
|
 |
陳剛,程麗莊.我國民事訴訟的法律效力制度再認識[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28(06):69-79.
關鍵詞:法律效力;民事判決的法律效力;民事訴訟的法律效力制度
摘要:法律效力是指確定判決發生的訴訟法上效果,它是現行民事訴訟法的核心制度,也是對蘇聯法的移植與本土化。基於諸多原因,法律效力制度的意義及其法理在我國塵封至今。在考察我國民事訴訟的法律效力制度之演進基礎上,我們應當考慮在保留已移植的蘇聯法上形式法律效力的基礎上,注重參考德日法上有關實質法律效力的規定,以改革和完善我國民事訴訟的法律效力制度。
|
 |
馮卓慧.從傳世的和新出土的陝西金文及先秦文獻看西周的民事訴訟制度[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27(04):159-168.
關鍵詞:調解制度;巡迴審判制度;宗法制度
摘要:西周是中國奴隸製法發展的完善時期,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奴隸制民事訴訟法律。陝西出土的傳世的及新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文,明確而真實地反映了西周民事訴訟制度,再佐以先秦文獻總結出西周民事訴訟制度的概貌。西周的調解制度、巡迴審判制度以及宗法制的影響,使西周民事訴訟制度對中國司法制度有獨特的影響。
|
 |
趙旭東.論糾紛的構成機理及其主要特徵[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27(02):82-91.
關鍵詞:糾紛;衝突;概念;特徵
摘要:關於糾紛的認識,法學界並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一般是籠統地將除刑事案件之外的一切社會不協調現象稱為糾紛,而在社會學家看來,糾紛往往等同於社會衝突。事實上,從帶有普遍性的矛盾、衝突到圍繞着某一具體權益所發生的爭議,並不是所有的這些不協調現象都和法律制度相關,只有那些屬於法律框架之內的諸種不協調現象,或者可以通過法律程序解決的類似現象才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並非所有的糾紛都屬於衝突,也不是所有的衝突都可以納入法律的調整範圍。糾紛的主要特徵在於糾紛主體的明確性、糾紛雙方的對抗性、糾紛的主觀性和社會性以及糾紛解決上的自主性。
|
 |
周翠.中國與德國民事司法的比較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05):124-133.
關鍵詞:司法;督促程序;執行;調解;法官法定
摘要:與德國相比,中國的民事司法在裁判質量、審判效率以及程序公正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德國的民事訴訟法自從2002年1月1日改革以來,不斷推陳出新,日新月異。而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律規範在制訂與革新方面則顯得過於謹慎與猶豫,2007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最新修訂也僅僅囿於改革審判監督和執行程序的範圍。無論從法官總數的設定、法官獨立原則在實踐中的貫徹,還是從法院執行官和司法輔助人員的配置,乃至簡易程序、督促程序、和解與調解等制度的完善與改進等方面看,德國的民事訴訟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的訴訟制度改革提供思路。
|
 |
李娟.馬錫五審判方式產生的背景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02):163-169.
關鍵詞:馬錫五審判方式;背景分析;生存困境;司法困境;個人因素
摘要:利用豐富的檔案資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馬錫五審判方式產生的背景,即首先是邊區面臨的生存困境,其次是邊區面臨的司法困境,最後,作為一個務實、精明、卓有成效的實幹家,馬錫五回應這些需求,從實踐中發展出以其命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地深入認識馬錫五審判方式,同時有助於反思當今的就地審判熱。
|
 |
吳傑.辯論主義與協同主義的思辯——以德、日民事訴訟為中心[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01):103-109.
關鍵詞:辯論主義;協同主義;釋明義務;法律觀點指出義務;真實義務
摘要:辯論主義自創始以來,在德、日兩國經歷了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日本在二戰前後對辯論主義的本質也有着不同的解讀。德國在社會民事訴訟理論指導下,出現了否定辯論主義,提倡協同主義的傾向。今後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引入釋明義務法律觀點指出義務、真實義務已是大勢所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