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登录 | 注册

目前共有229篇帖子。

【資料庫】1.民事訴訟基礎理論

81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30 07:52
張衛平.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J].法學研究,1996,(06):46-56.
摘要:<正> 辯論原則作為一項民事訴訟特有的基本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理論認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事訴訟中的辯論原則,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民主權利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辯論原則是建立在雙方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的基礎之上的,是社會主義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重要體現。這一原則貫穿在民事訴訟的全過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該條文被認為是民事訴訟法對辯論原則的原則性規定,是辯論原則的法律依據。儘管各有關民事訴訟法的教科書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對辯論原則含義的理解卻大同小異。辯論原則的概念被定義為:「在人
82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30 22:21
張令傑.程序法的幾個基本問題[J].法學研究,1994,(05):29-36.
摘要:<正> 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國家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以來,我國法制建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中共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對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已成為普遍共識。因而,法制建設的步伐又進一步得到了加快。這十多年來,我國已先後制定頒佈了千餘部法律、法規,初
83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30 22:21
陳桂明.民事訴訟中法院職權的弱化及其效應——兼對新舊民訴法典中幾項制度的比較研究[J].法學研究,1992,(06):61-66.
摘要:<正> 法院和當事人是民事訴訟中的一對矛盾,二者同時作為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主體,依法享有特定的訴訟權利,承擔特定的訴訟義務。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據此而實施的多種訴訟行為,構成有機的矛盾統一體。民事訴訟的過程主要就是這對矛盾在法律程序上推進和展開的過程。關於法院審判行為(職權行為)與當事人訴訟行為之間的關係,亦即法院與當事人之間訴訟權限的分配,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訴訟模式。現代
84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30 22:24
張友漁.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特點[J].法學研究,1982,(03):55-60.
摘要:<正>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並決定從今年十月一日開始試行。這是一部從我國實際出發、具有我國特點的大法。現就這個法的基本原則和特點談一些個人的看法。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的(見《民訴法(試行)》第一條),全文二百零五條。在總則中,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規定了它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也貫穿在整個法典的各項具體規定中。主要的原則有三個:第一,既便於人民法院辦案、又便於人民進行訴訟的原則。首先,是要便於人民法院辦案。民訴法的各項規定必須便於法院審理案件,有利於法院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審理民事案件,需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制定民訴法並不是為了
85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19:36
王海軍.一般監督制度的中國流變及形態重塑[J].中外法學,2023,35(01):125-142.
關鍵詞:檢察制度;人民檢察院;一般監督;法律監督
摘要:一般監督為蘇聯檢察監督制度的核心內容,是以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為目的,以垂直領導制為保障,面向多元監督對象和程序性的監督方式。我國在引入一般監督制度之後,對其進行了符合中國法制要求的制度設計,在立法中以具體職權予以表述,並為1954年《憲法》所確認,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國實際的運行機制。在中國實踐中,一般監督制度效果有限,存在諸多不符合中國法製發展的困境,在1979年被立法所取消,1982年《憲法》對此也進行了憲法確認。此後,中國基於制度價值和功能將一般監督職權配置到多個機關分別行使,對一般監督制度進行了中國重塑,形成了以人大監督為統攝、法律監督為核心、監察監督為重要內容、行政複議機關法制監督為重要補充的現代制度形態,並將其置於整個權力監督體系之下,使其持續發揮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功能。
86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19:40
陳洪傑.司法認同的期望象徵反思「無偏倚性」程序策略[J].中外法學,2022,34(03):744-763.
關鍵詞:司法象徵;司法信任;協同主義;民事訴訟模式;主體間性
摘要:從分配正義的角度來看,就權力合法性展開的辯護必須要經過每個人兩種內在立場(利己性與公共性)的檢驗,權力不能僅僅自詡具有「無偏倚性」就任意製造每個人內在的分裂和衝突,而應當努力謀求能夠對之加以整合的整體性立場,這在政治構想上形成了基於相互性立場的道德推理方式。其理由在於,相互同意的平等性與開放選擇性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想像當自己處於那個需要就公共權力之行使給出理由或者表示接受的角色位置時,自己會如何做出判斷,從而形成一種既明確納入每個人自己的理性考慮,同時又能夠通過「無偏倚性」立場檢驗的公共選擇。以此觀之,司法越是以一種高度同質化的決策權力的「無偏倚性」作為自我正當化的程序策略,其越可能在零和的利益博弈中面臨不足為信的認同困境;反之,司法程序越是願意以開放參與和結構分化的決策象徵給當事人提供自我伸張的想像空間,並使之納入經過相互性檢驗的整體性立場之中,就越具有整合認同的程序張力。
87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19:40
金自寧.科技不確定性與風險預防原則的制度化[J].中外法學,2022,34(02):504-520.
關鍵詞:科技不確定性;環境影響評價;風險預防原則
摘要:引入風險預防原則處理「決策於不確定性之中」的法治難題在當前漸成共識,但風險預防原則也受到制度意涵含糊不清等批評;為回應此批評,研究者們提出了風險預防原則制度化的諸多方案。結合具體事例的考察能夠更清晰地揭示科技不確定性風險對現有法律制度的挑戰,即風險受害人無論通過私法還是公法上的傳統進路尋求救濟時均會遇上與「知識有限」相關的法律障礙;在引入風險預防原則以處理此類挑戰時,有必要反思既有制度化方案忽略「知識有限」這一現實約束條件的可能偏差。考慮到不確定性的根源即「知識有限」,風險預防原則制度化的正確方向應是在具體情境中依據該原則的精神,在當下共同決策、共擔風險;在未來則持續學習、動態調整。
 
88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14
本刊編輯部.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發展評價(2012-2013)基於期刊論文的分析[J].中外法學,2015,27(04):1100-1119.
摘要:<正>繼本刊2013年第4期發表2010-2011年民事訴訟法學發展評價以來,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現行《民事訴訟法》自1991年正式頒佈以來第一次綜合性修改並於2012年出台了修正案。本期所評論的2012-2013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成果正處在這個歷史節點上,因此這一階段的研究明顯打上了這一特殊時期的印記:其一是法律修改激活了法學研究的熱情和靈感,出現了令人欣喜的、井噴式的繁榮景象。不僅新秀紛呈、各顯優勢,而且一些基本處於休耕狀態的資深學者也再現風采、群星閃爍,特別令人矚目的是參加了前兩次立法的新中國第一代民事訴訟法學者常怡先生寶刀不老,奉獻了兩篇兼具歷史感和
89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15
陳剛.蘇聯民事訴訟法上возражение制度研究[J].中外法學,2014,26(05):1310-1325.
關鍵詞:蘇聯民事訴訟法;反駁訴訟請求;抗辯;法系意識
摘要:我國民事訴訟法上的反駁訴訟請求制度是對蘇聯法上возражение的移植及本土化,而蘇聯法上的возражение在本質上同於德日法上的抗辯。但出於諸多原因,我國法學界至今尚無一篇研究возражение的專論,由此使反駁訴訟請求制度因法理不明而不能在實踐中發揮應有功能。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возражение制度的基本意義,不僅有助於促進反駁訴訟請求制度及其法理的完善與發展,而且還有可能為建設我國民事訴訟領域的抗辯制度體系提供有益的參考。
90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20
本刊編輯部.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發展評價(2010-2011)基於期刊論文的分析[J].中外法學,2013,25(03):445-461.
摘要:<正>學科發展評價的宗旨及其對學術生態的意義,本刊主編已在第1期中闡明。本期將在這一總體目標之下繼續對中國民事訴訟法學2010-2011年的發展狀況進行實質性學術評價,力求真實完整地反映出這一時期本學科發展的進步和問題。這種嘗試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和風險

内容转换: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