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454篇帖子。

【资料库】3.民事司法制度

34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3:14
周赟.错案责任追究机制之反思——兼议我国司法责任制度的完善进路[J].法商研究,2017,34(03):3-14.
关键词:错案;司法责任;事实;条文意义;人民司法
摘要:由于事实生成过程以及法律适用结论的可错性,我们不可能设定出逻辑圆洽的错案实体标准,因此,"错案"无法作为一个法学或法律专业术语而成立。这也就意味着当下对错案的认知存在方向性偏差,而相应司法责任追究机制的设置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建设浪费,更是一种逻辑上无法成立因而应当予以摒弃的司法改革举措。当然,主张废止"错案"概念以及当前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并不意味着对它曾具有的积极价值之全面否定,更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放任法官任意或恣意裁判,而仅仅意味着需要换一种规训司法的思路,即由"结果-实体"导向的错案责任追究换作"行为-程序"导向的司法责任监控。
34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3:15
李拥军.司法改革中的体制性冲突及其解决路径[J].法商研究,2017,34(02):15-25.
关键词:司法改革;体制性冲突;去行政化;去地方化;司法规律
摘要:我国当下的司法改革从整体上讲是在司法规律的意义上进行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改革措施与旧有体制中的某些因素存在诸多冲突。其具体表现为:"去行政化"的改革与改革的行政化模式之间的冲突,司法权力的应然原理与中国式的司法权力模式之间的冲突,技术性改革与固有诉讼结构之间的冲突,司法内部改革与外在制度环境的冲突。司法改革的成效取决于对这些体制性冲突的化解程度。
 
34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3:15
郑智航.法院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以法院司法建议为分析对象[J].法商研究,2017,34(02):26-37.
关键词:司法建议;社会管理创新;高位推动;能动司法
摘要: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既是社会整体推进管理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法院试图扩充权力、提升自身在转型社会秩序型构中的作用的重要体现。法院对政治产生的"欲拒还迎"态度,构成法院发出司法建议的内在动力,绩效考核机制则是法院推行司法建议制度的内部控制机制。法院试图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公共政策调整和敦促预防这三种方式来参与和助推社会管理创新。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强行政、弱司法"的客观现实,迫使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完成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使命。法院的这种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应付了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助推作用非常有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法院的负担。法院更应当从司法权自身运用的规律出发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34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3:19
王广辉.司法机关人财物“省级统管”改革的法律反思[J].法商研究,2016,33(05):10-17.
关键词:司法改革;省级统管;合宪性;去地方化;去行政化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涉及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行省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其下市、县(区)级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统管制度。从法治主义的角度看,这一改革措施的实行,一方面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国家权力配置关系的改变,需要经受合宪性的拷问方能体现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要求;另一方面,该措施究竟能否达到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的目标,或者应如何完善才能更好实现该目标,也需要作深入的思考与充分的论证。
34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4:45
黎晓露.论我国法官的角色定位[J].法商研究,2016,33(03):121-130.
关键词:司法改革;法官的角色;社会角色;行政角色;司法角色
摘要:法官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具有政治、社会、司法属性。取向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要求为角色冲突提供了动因。改革开放以来,司法实用主义、法律职业主义、科层制等理论对司法改革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司法政策对法官角色定位的模糊与反复,加深了法官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对法官在不同场域中予以不同的角色定位是造成角色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明确法官的角色是解决角色冲突的唯一途径。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让法官的角色回归司法本质。根据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确立法官角色定位的基本原则,把法官的角色与司法改革方案联系在一起进行制度化组合进而突出司法角色的中心地位,是让法官的角色回归司法本质的基本途径。
 
34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4:46
王申.提升法官道德素质的立场与方法[J].法商研究,2016,33(02):56-64.
关键词:法官职业;道德素质;司法公正;反思性方法
摘要:在我国,法官欲得公众之尊崇就必须提升道德素质。这其中尤为强调法官的良心。良心是法官灵魂深处的一项道德原则。良好的法官道德素质能够使社会公众较为容易地判断法官的审判是否出于良心,使法官职业的公共价值广为人知。法官不仅要掌握完整的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要拥有正义和守法的美德,将公正司法确立为提升法官道德素质的价值立场。在方法论上,以反思性认可方法提升法官的道德素质,该方法的提出意味着法官的道德信念必须经得住法理反思,并要求法官裁判给予充分的说理。
 
34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4:46
贾宇.陕甘宁边区巡回法庭制度的运行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15,32(06):72-80.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巡回法庭;司法改革
摘要:陕甘宁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巡回法庭制度。巡回法庭制度依托马锡五巡回审判方式而产生。对苏维埃时期巡回法院经验的吸收与继承、解决边区司法干部数量不足以及素质不高的需要以及便利人民诉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边区巡回法庭制度的产生。同时,边区的巡回法庭制度随着边区司法改革,伴随着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就地审判方式的推广与应用而逐步成熟起来。边区巡回法庭制度对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立有若干启示。首先,必须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组织体制;其次,必须根据设立巡回法庭的目的设计具体的制度;最后,应重视巡回法庭配套措施的完善。
34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4:46
王禄生.英美法系国家“接触型”司法公开改革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15,32(06):41-49.
关键词:英美法系;“接触型”司法公开;司法公信力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应对司法公信力危机,英美法系国家展开了以模式转型为目标的"接触型"司法公开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公共教育"项目、"社区接触"项目、"媒体接触"项目等,使司法与公众能够充分接触,保证司法与民意能够互动,但又不危害到司法赖以生存的根基。鉴于共同面临的类似的司法公信力危机,英美法系国家的"接触型"司法公开改革能够对我国司法公开改革提供启示。目前我国法院的司法公开改革仍从属于传统模式,其在内容、途径、方式和速度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弊端。在我国未来的司法公开改革中,法院系统应不断扩大司法公开的范围、构建双层民意反馈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部门联动、提升司法危机公关能力和出台全国法院新媒体适用规则,以建立司法与公众的互信,实现我国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宏观司法战略。
 
35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4:52
凌斌.“法民关系”影响下的法律思维及其完善[J].法商研究,2015,32(05):3-12.
关键词:法律思维;法民关系;裁判说理;法教义学
摘要:当下法学界的一个流行主张是通过法律思维的教学训练以改进司法实践的裁判说理。然而,从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裁判说理与法律思维常常并不一致,内外有别是常态,表里如一是例外。这是因为影响法律思维的主要因素不是法律关系而是"法民关系"。各国法律思维的各自特点和彼此差异,正是源自本国特定的"法民关系"。以"张学英诉蒋伦芳案"的二审判决书为例,可以看到中国法官基于"法民关系"的法律思维。中国特定的"法民关系"要求的是法民兼顾、情法协调的法律思维。完善中国法官的法律思维,应当"以吏为师",总结提炼本国司法裁判的优秀经验,并运用于法学教育当中。
35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8 14:54
杨建军.司法改革的理论论争及其启迪[J].法商研究,2015,32(02):13-23.
关键词:司法改革;现代化;特色道路
摘要:要解决中国司法改革中的问题,就必须对各种司法改革理论进行合理定位。在中国司法制度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儒家的实质正义司法观、中体西用论、西化论、国情论四种主张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体用之争相对淡化,儒家的实质正义司法观经常显现出现代价值,而国情论与西化论之争则成为司法改革理论交融与碰撞的主要"对手"。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司法改革的各种理论论争主要体现为:特色道路与普遍价值之争、群众路线与精英职业化之争、体制内的司法改革主张与超越体制的司法改革主张之争、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之争。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司法改革的理论论争对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具有启迪意义。司法制度的改进需要与司法理论的现代化相结合,司法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但又不能故步自封,应坚持渐进原则,同时以复杂共识理论作为指导并需要与中国人的实质正义心理追求合理衔接。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