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忠顺.论应诉管辖制度的司法嬗变及其规则构建[J].中国法学,2016,(05):196-217.
关键词:应诉管辖;管辖利益;合意管辖;法定管辖
摘要:应诉管辖制度尊重当事人在确定管辖法院中的意愿,彰显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并最终服务于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但是,受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本位主义的影响,具体适用规则供给严重不足的应诉管辖制度可能异化为某些法院争夺或推诿管辖权的工具。为争取案件在其诉讼成本较低或者可以动员更多司法干预资源的法院审理,某些原告故意向无管辖权法院提起诉讼,并促使应诉管辖制度的适用条件在外观上得以成就。为防止被受诉法院强制适用应诉管辖制度,逾期未提出管辖异议的理性被告不得不考虑采取不应诉策略。应诉管辖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结果与立法初衷背道而驰,亟需对其司法嬗变情形进行类型归纳和理论反思,并在解释论上构建促使应诉管辖制度回归推定合意管辖模式的规则体系。
|
 |
张晋红.民事诉讼合并管辖立法研究[J].中国法学,2012,(02):146-155.
关键词:诉的合并;管辖权;合并管辖;级别管辖;专属管辖
摘要:合并管辖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定管辖,也不同于应诉管辖或承认管辖。合并管辖的目的在于为诉的合并提供管辖上的程序保障,具有阻止当事人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的法定效力,并能满足诉的合并类型发展的立法需求。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在管辖制度中增加合并管辖的立法内容,明确合并管辖的适用范围,合理解决合并管辖的适用与级别管辖、专属管辖的冲突及变通的问题。
|
 |
张卫平.管辖权异议:回归原点与制度修正[J].法学研究,2006,(04):141-149.
关键词:管辖权异议;原点;程序过剩
摘要:人们关于管辖权异议的讨论存在着疏远制度目的和价值的问题,从而贬损了讨论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因此,应当回归此制度的原点重新认识它。依据“审判公正假定”,管辖错误的实质是法院内部分工的错误,因此,只要异议制度的设计能够平衡双方当事人的优势,异议制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将其扩展而致“程序过剩”。现有管辖权异议的两审终审制人为地强化了管辖对于当事人的重要性,误导了人们对其程序正义的认识,应当予以修正限制。
|
 |
章武生.民事案件管辖权异议初探[J].法学研究,1993,(06):84-87.
摘要:民事诉讼法第38条: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
 |
周翠.专门管辖制度研究[J].中外法学,2023,35(04):983-1002.
关键词:专门管辖;事物管辖;集中管辖
摘要:在我国,专门管辖是指根据案件类型在同一辖区内的地方法院、专门法院以及不同类型的专门法院之间分配民商事一审案件的管辖权,其与级别管辖并行,同属事物管辖的概念范畴。不过,即便将我国的专门管辖归入事物管辖的概念范畴,专门管辖的性质亦与大陆法系国家例如德国或奥地利的事物管辖的性质有别,而是具有专属性,当事人不得通过明示协议或应诉管辖的途径对其进行创设或变更。同时,专门管辖在审查和移送等方面亦更接近于德国或奥地利的诉讼途径管辖,而非事物管辖。因此,为了避免与加快解决专门管辖冲突,我国未来有必要参照比较法上有关诉讼途径管辖的规范对专门管辖的审查和移送作出特别规制。
|
 |
周翠.协议管辖问题研究对《民事诉讼法》第34条和第127条第2款的解释[J].中外法学,2014,26(02):458-482.
关键词:合意管辖;格式条款;涉外管辖;排他管辖;消费者保护
摘要:管辖协议虽然属于诉讼契约,但其成立与无效却应当适用民法规范。这意味着,针对涉外管辖协议,我国受诉法院不仅应当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法院地法)审查管辖协议是否满足合法要件,而且还应当依照当事人选择的准据法判断管辖协议是否成立和无效。为了避免管辖割裂,"财产权益纠纷"未来宜扩张解释为"身份关系争议之外的纠纷"。而且,在判断合意管辖是否具备排他性效力这一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未来有必要通过判例明示之。此外,针对《民事诉讼法》第127条第2款新引入的应诉管辖制度,我国未来是否有必要对其适用范围加以限制以防止权利滥用,颇值得探讨。最后,在应诉管辖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在移送管辖与管辖异议制度上也将针对地域管辖与级别管辖存在区别对待。
|
 |
李旺.当事人协议管辖与境外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法律制度的关系初探[J].清华法学,2013,7(03):98-107.
关键词:协议管辖;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互惠原则
摘要:当事人协议选择外国法院而排除中国法院的管辖权在实践中时有发生,而中国法院认可该协议的条件如何是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关心的重点。本文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通过对当事人选择外国法院的协议成立条件的梳理,重点分析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的互惠原则与当事人协议管辖的关系,探讨互惠原则作为认可管辖协议的成立之条件。
|
 |
徐昀.原告管辖权异议之分析与消解[J].清华法学,2012,6(02):71-82.
关键词:原告管辖权异议;诉讼要件;起诉制度;答辩制度
摘要:原告认为法院无管辖权,其实质等同于对管辖权之诉讼要件的"自我否认",故原告当然有权主张法院无管辖权。根据诉讼要件理论,在此种情形下,理论上法院应直接裁定驳回起诉而无需进行诉讼要件的审理。原告无需也不能通过为被告设定的管辖权异议制度实现救济,否则即进入错误的程序轨道。因此,原告是否能提出管辖权异议是一个伪命题,其根源在于混淆不同制度的目的,将一个本应在起诉制度中解决的问题错误地置入答辩制度的框架。
|
 |
郭翔.论我国民事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展开[J].清华法学,2011,5(03):78-89.
关键词:民事诉讼;地域管辖;理念;立法
摘要:不同地方的法院在审判能力和审判效果上会有客观的差异,法律应当并且不得不在一定幅度内容忍这种差异的存在。人们应当结合案件的性质来考虑对这种差异的容忍度,这就是设置我国民事地域管辖制度时,作为支撑性的理念。按照这一理念,应当重新设置专属管辖制度,调整协议管辖制度,重新认识和表述一般地域管辖与特殊地域管辖制度。
|
 |
郭翔.民事地域管辖与立案审查制度的冲突与协调[J].清华法学,2010,4(02):114-119.
关键词:民事诉讼;地域管辖;起诉条件;管辖权异议
摘要: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立案庭在审查案件的地域管辖是否正确时,可能会对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审查,因此也就可能导致立案庭所作认定与之后审判庭的实体审理重复甚至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降低管辖权成立的证明标准,使立案庭的审查行为产生类似于管辖权恒定的效力。但从理论合理性上考虑,根本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还是需要改革我国的立案审查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