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167篇帖子。

【资料库】24.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2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7 08:55
彭小龙.“枫桥经验”与当代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结构变迁[J].中国法学,2023,(06):23-44.
关键词:枫桥经验;纠纷多元化解;纠纷解决机制结构;国家干预;社会治理
摘要:随着纠纷多元化解理念渐成共识,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结构性关系已成为当前法治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焦点。“枫桥经验”60年的发展始终着眼于纠纷解决机制整体构造,为理解这些结构性关系提供了基本轮廓和丰富素材。以“枫桥经验”为基础,结合社会理论的发展,可以提炼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结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纠纷解决机制结构是国家干预、社会自给及其与各种机制互动的结果,不仅可以解释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结构的形成变迁、近年来的结构紧张以及新时代以来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和深化调整的策略重点,同时也能说明“枫桥经验”何以历久弥新、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从一种局部经验上升为全局性要求,展示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
2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8 19:48
吴元元.人民调解员的制度角色考[J].中国法学,2021,(04):267-287.
关键词:人民调解员;制度角色;社会资本;调解技艺;再生产激励机制
摘要:人民调解是我国政法治理重大战略的有机构成之一,而作为人民调解制度实践的主导者与行动者,人民调解员的制度角色若何,如何塑造公共意象,则是从主体性的维度影响人民调解队伍组织建设、进而影响基层社会治理技术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制度角色的内在规定性,人民调解员应当具备相应的社会资本,为人民调解的社会信任奠定价值理性、技术理性基石。在此基础上,人民调解员展开调解技艺的实践运作,在法治框架下顺利实现依法调处、濡化情理、彻底化解矛盾纷争等制度职能。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制度变迁中的螺旋式发展,部分人民调解员的制度角色塑造出现了实践之失。以声誉效应为核心,构筑社会资本—调解技艺的再生产激励机制,可以为人民调解员的制度角色塑造实现良好的公共意象提供充分的制度推力。
2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8 19:49
杨凯.论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体系的制度协同[J].中国法学,2021,(02):264-284.
关键词:多元化纠纷解决;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制度协同
摘要:公共法律服务和诉讼服务体系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之道,但两种服务体系各自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单独应对基层治理难题时,都面临着制度梗阻和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亟待通过制度协同方式来共同培育优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两种服务体系制度协同的理论基础在于其制度建构目标相同、化解纠纷环节相扣、服务供给标准相近。通过制度协同可促进两种服务体系纠纷解决机制协同运转,进一步整合政法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关口有效前移的"诉源治理"体系。
2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8 19:54
左卫民.“诉讼爆炸”的中国应对:基于W区法院近三十年审判实践的实证分析[J].中国法学,2018,(04):238-260.
关键词:民事案件;案多人少;应对策略;体制的适应性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考察与研究"诉讼爆炸"及其中国应对在学术上具有相当价值。以一个都会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民事案件的诉讼量经历一个暴增的过程,这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观念与公共政策紧密相关,法院也因此承受着较重的案件负荷。为了应对暴增的诉讼,法院除了采用增人、加班等传统方式外,亦采取了诸如强化审判管理、简化程序、转移非审判事务等措施,并取得了相当效果。这充分显示中国法院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调整性与创新性。当然,这些措施在缓解人案矛盾上实际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鉴于未来中国民事案件仍将处于上升趋势,甚至可能迎来新一轮的诉讼爆炸,法院系统应该根据既有经验,未雨绸缪地做好案件数量增加的应对准备。
2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8 20:06
范愉.申诉机制的救济功能与信访制度改革[J].中国法学,2014,(04):178-199.
关键词:申诉机制;监察专员(Ombudsman);信访;调解;行政性纠纷
摘要:申诉制度在当代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逐步发展为一种新型的非诉讼救济机制,并向多种行业和领域拓展,显示出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对现代传统体制、理念、程序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超越与发展。同为申诉制度,我国的信访制度却面临着诸多危机。在以往的各种改革建言中,既有废除信访或取消其救济功能的主张,也有借鉴国外申诉(监察)专员制度对其进行重构的建议。新一轮信访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完善信访救济功能的措施,同时也在探索以正式法律程序替代信访的思路,其中隐含着一种深刻的内在矛盾。在我国,直接移植西方申诉专员制度难以实现,但借鉴其思路,将信访作为行政性申诉救济机制加以重构,发挥其替代诉讼的功能则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由于信访面临的困境不仅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还有着深刻的体制、文化和社会根源,因此,其改革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历史进程。在"顶层设计"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渐进式改革也不失为理性之路。
2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1 06:07
李浩.调解归调解,审判归审判: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J].中国法学,2013,(03):5-18.
关键词:调解;审判;调审区别;调审分离
摘要:"调判结合"是我国法院长期采用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但调解与审判至少具有12个方面的不同面相,是本质上存在重大区别的两种纠纷解决机制。将调解与审判分离才符合各自的规律,并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在法院内部,调审分离的共识正在形成。近年来,法院进行的调解改革的尝试,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为调审分离奠定了实践基础。通过对人员分离、角色分离、程序分离和地点分离,可以在现有民事诉讼制度的框架内完成调审分离的改革。
2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1 06:12
胡兴东.西南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中国法学,2012,(01):143-158.
关键词:基层社会;多元;纠纷;调解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呈现出数量繁多、机制复杂,传统解决机制作用弱化等现象。在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中,应该坚持调解组织与法院审判两大体系为中心,具体是人民调解组织必须坚持运作机制上的非国家性,纠纷解决过程和形式上要体现非司法特点;司法机关运作机制上要体现国家性,解决过程中遵循严格形式主义和法治主义;治安调解机制应采取严格的"法治"主义,即"严格的依法而为"。在传统纠纷解决机制上应正视、承认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补充作用,采用不同途径和机制让传统纠纷解决机制成为此地区纠纷解决有机部分。
2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1 19:16
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2010,(01):5-16.
关键词:能动司法;大调解;成本收益;边际分析
摘要:能动司法和大调解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但由于社会的陌生化,非商事纠纷的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下降有必然性;应注意从边际成本收益的视角全面理解和把握审判和调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法院的社会效用,充分发挥不同法官不同的判决或调解才能,重视判决相对于调解的制度收益,应避免意识形态化地强调判决或调解的优先性和单一评价标准。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变相关行为人的激励,促进纠纷的有效解决,但必须注意避免能动司法可能引发的不利司法实践和后果。
2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1 19:17
范愉.诉讼调解:审判经验与法学原理[J].中国法学,2009,(06):128-137.
关键词:审判经验;诉讼调解;司法政策;法学原理
摘要:审判经验来源于司法实践,既不能脱离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指导和制约,也不能一味固守原理和定律、拒绝回应社会与实践的需求与发展。当代社会对调解正当性的认同实际上已超越和升华了传统法治原理,尤其是逐步脱离了国家中心和诉讼迷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政策,是司法机关立足于我国现行体制和司法环境,应对社会纠纷解决需求而做出的选择,为了保证其目标得以实现,法院应在总结调解实践经验的同时,遵循调解的规律和原理,并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提高调解的效果和正当性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
3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11 19:19
曾宪义.关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9,(04):34-46.
关键词:调解制度;民间调解;官府调解;传统调解
摘要:学界关于调解制度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中国传统调解制度及其理念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在社会中得以实践,充分发挥效用;近代中国在以西方法律为模式的变革中,传统的调解制度为何能成功地在近代法律体系中延续;中国的调解制度与西方开始于上一世纪70、80年代的ADR运动以及近年来"恢复性司法"是否有着殊途同归的趋势等等,这些问题并未得到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中国古代民间调解、半官半民的调解、官府调解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传统调解制度在近代中国延续的现象及原因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中国的调解制度不仅在近代社会中经过改造而重生,而且对目前中西方有关调解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