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5篇帖子。

【學界發文分析】2020年及之前CLSCI民事訴訟法學發文情況分析

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2 08:12
由於中國法學創新網在2020年之前直接列明CLSCI民訴法論文名錄,故採用合貼形式處理。

相應論文會整理在對應的資料庫內

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2 08:15

2020年論文名錄,原地址: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17304

來源:中國法學創新網

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2 08:26
評論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04c7-_AQvSIUjC0hSfohQ

2020年CLSCI期刊民事訴訟法學發文情況分析 證據制度和執行程序為研究重點 「70後」「80後」成研究主力 | 法學院作者|劉加良
責編|薛應軍

學科研究特點
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在除《中國社會科學》《法制與社會發展》《中國刑事法雜誌》以外的19種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簡稱CLSCI期刊)上共發表論文89篇,在14個法學學科中排名第十,僅好於社會法學(23篇)、環境資源法學(42篇)、法律史學(52篇)、智慧財產權法學(57篇),與國際法學(91篇)、憲法學(94篇)不相上下,與刑事訴訟法學(193篇)、民法學(330篇)、商法學(111篇)存在較大差距。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在三大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上共發表論文13篇,其中《中國法學》10篇、《法學研究》3篇,占三大權威期刊上發表法學論文總篇數的7.6%(13/170)。雖然CLSCI已三次擴容,但2009年至今民事訴訟法學科未能突破百篇大關,學科實力提升仍有很大空間。
首先,研究重點聚焦證據制度和執行程序問題。有關證據制度(18篇)和執行程序(11篇)的論文占總數的32.6%。立法對學理支持的需求和學理對立法需求的回應使得執行程序成為民事訴訟法學科近年來的研究重點,並在論文發表數量方面得到體現。施行近2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於2019年12月修改,引發了學界對此證據制度的討論。當然,也與以證據制度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者(如胡學軍、紀格非、周翠、吳澤勇、段文波、袁中華、包冰鋒、任重、曹志勛)持續發力有很大關聯。
其次,研究熱點包括公益訴訟、共同訴訟、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銜接。2019年、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學者圍繞公益訴訟撰寫了很多學術論文,2020年發表相關論文5篇,對公益訴訟中的懲罰性賠償、調查核實權的規則優化以及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關係處理進行了深入探討。能否妥當地解決多數人糾紛,是檢驗和評價一個國家訴訟解紛機制的重要標準,2020年圍繞共同訴訟的論文有5篇,其中任重的商榷型論文表明,共同訴訟有可能繼續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民事訴訟法對民事實體法的重要價值,使得「兩法銜接」問題在民法典頒行前已進入了學者研究視野。2020年,張衛平、張海燕、任重發表的相關論文,拉開了民事訴訟法學科研究「兩法銜接」問題的帷幕。
再次,研究「冷點」依然存在。非訟程序、人民調解制度、仲裁製度、公證制度長期被視為民事訴訟法學科的「待拓荒之地」。2020年各有1篇論文涉及人民調解制度和仲裁製度,沒有論文涉及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破產程序和公證制度。
最後,對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關注不夠。為期兩年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自2020年1月開始,以優化司法確認程序、完善小額訴訟程序、完善簡易程序規則、擴大獨任制適用範圍、健全電子訴訟規則為主要內容。2020年有2篇論文涉及電子訴訟,有1篇論文涉及小額訴訟程序,沒有論文涉及司法確認程序、簡易程序、獨任制適用。試點改革的精細化、技術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實地調研的阻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關選題的研究難度。繁簡分流改革試點的相關論文過少,也表明民事訴訟法學科與司法改革互動不夠。
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2 08:27
學者總體評價
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在CLSCI發表3篇論文的作者有6位,發表2篇論文的作者有12位。這18位作者共發表論文42篇,占學科論文總數的47.2%。在所有論文中,合作作者占6篇,表明民事訴訟法學科獨立發表論文的特徵比較突出。在所有獨立作者和第一作者中,「50後」2人、「60後」11人、「70後」19人、「80後」30人、「90後」3人。「70後」和「80後」在人數上已占有絕對優勢,占比為75.4%;在三大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12篇,占比為92.3%。「70後」「80後」已成為民事訴訟法學科的研究主力。
第一,「50後」張衛平和「60後」湯維建、王福華依然表現出色。張衛平發表論文3篇,選題涉及「兩法銜接」問題、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仲裁執行司法監督制度。湯維建發表論文2篇,均涉及多數人糾紛解決問題,在其領銜合著的《群體性糾紛訴訟解決機制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出版多年後再次集中推出相關成果,對同一選題的持續關注和對跨學科研究方法的妥當運用使其成果具有很高的識別度。王福華發表論文3篇,選題涉及民事訴訟制度的類型、辯論權利的救濟、「系爭標的」轉讓的訴訟效果,其對具體問題的深入分析很接地氣。
第二,「70後」整體表現出色,以在三大權威期刊發文7篇排名第一,學術影響力和社會責任意識更強。2020年「70後」發表論文3篇的有紀格非、段文波、霍海紅,發表論文2篇的有張海燕、陳巍。這5人發表論文的數量占「70後」發表論文總數的48.1%(13/27)。紀格非的論文選題涉及任意訴訟擔當、刑民交叉、法律推定,段文波的論文選題涉及自認、起訴條件、證明責任分配,霍海紅的論文選題涉及執行時效、訴訟時效,張海燕的論文選題涉及民事補充責任的程序實現、駁回起訴,陳巍的論文選題涉及重複起訴、證明責任分配。從選題看,這5人的研究方向具有穩定性、研究方法具有連貫性,深耕細作和細水長流的特徵比較明顯。「70後」大多已獲教授身份和「博導」資格,應對考核的最大壓力期已過,學術興趣的自主掌握度更高。發文占比30.3%(27/89)、人均1.42(27/19)篇,表明「70後」對學科的發展已具有很高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80後」整體表現突出,作者人數和發表論文總數均最多,學術實力已得到普遍認可,持續產出的條件已基本具備。2020年「80後」中,任重發表論文3篇,陳杭平、包冰鋒、劉加良、袁中華、曾令健、黃忠順、曹雲吉、曹志勛分別發表論文2篇。這9人發表論文的數量占「80後」發表論文總數的47.5%(19/40)。任重的論文選題涉及釋明、共同訴訟、「兩法銜接」問題,陳杭平的論文選題涉及推定、遺產管理程序,包冰鋒的論文選題涉及間接證明、間接反證,劉加良的論文選題涉及小額訴訟程序、公益訴訟,曾令健的論文選題涉及法院調解社會化、司法過程「問題化」,黃忠順的論文選題涉及公益訴訟、案外人執行異議,曹雲吉的論文選題涉及多數人訴訟、判決主文,曹志勛的論文選題涉及立案程序、鑑定申請的司法審查。從選題看,這9人的研究切入點大多屬於小切口類型,且分布廣泛,視角重疊色彩弱,論文的可讀性較好。目前,「80後」普遍處於學術發展的「滾石上山」期,大多數還面臨著職稱評聘壓力,相對而言,學術興趣受外部因素干擾可能更大。發表論文40篇的與考核壓力的驅動有很大關聯,人均1.33(40/30)篇,表明「80後」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第四,「90後」已嶄露頭角,假以時日應會有不錯的表現。2020年「90後」單獨發表論文共4篇。其中,王雪羽發表2篇,論文選題涉及擬制自認、應訴管轄,歐元捷的論文選題涉及民事預判決,付微明的論文選題涉及特定民事權利的訴訟救濟。6篇合作論文的第二作者均為「80後」「90後」在讀博士研究生,在讀博士研究生對民事訴訟法學科CLSCI論文發表的貢獻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與「70後」「80後」在同年齡段的表現相比,「90後」的表現並不是特別理想,背後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刊物拒絕或不樂意發表博士研究生、博士後工作人員、講師等不擁有高級職稱之作者的論文可能是原因之一。在小環境改進的前提下,期待「90後」能「小荷多露尖尖角」,也期待更多前輩和期刊能助力「90後」,以「扶上馬,送一程」的良好氛圍激勵年輕人從事學術研究。
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2 08:28
法學院校發文情況

2020年民事訴訟法學科,西南政法大學發文16篇、中國政法大學發文10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發文6篇;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各發文4篇;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各發文3篇;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各發文2篇。
首先,師資充足且梯隊合理確保西南政法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奪得冠亞軍。2020年西南政法大學的論文作者有「60後」的唐力,「70後」的高翔、段文波、胡曉霞,「80後」的包冰鋒、曾令健、張濟坤、王靜、馮晶、馬家曦,「90後」的王雪羽。2020年中國政法大學的論文作者有「60後」的畢玉謙、楊秀清、譚秋桂,「70後」的韓波、紀格非,「80後」的胡思博,「90後」的歐元捷。老中青三代結合且年齡結構合理,使得這兩所政法院校的民事訴訟法學科繼續領先。據了解,湘潭大學法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的民事訴訟法學科在師資力量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期待這兩家在以後能有不錯的表現。
其次,人才流動對法學院校排名和學科區域排名的影響頗大,絕大多數法學院對民事訴訟法學者的吸引與爭取將更加激烈。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王福華從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重回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吳澤勇從河南大學法學院入職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黃忠順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入職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霍海紅從吉林大學法學院入職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胡學軍從南昌大學法學院入職華東政法大學、郝振江從河南大學法學院入職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這些學者入職新單位曾在民事訴訟法學科引起了不小震動。202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引進的人才實力強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法學院校排名,也使得長三角地區繼續成為與北京、重慶鼎足而立的民事訴訟法學科研究三大重鎮之一。
最後,綜合性大學之法學院的捉襟見肘窘境依然存在,學術產出的持續性亟待加強。在2020年列入統計名單的13家綜合性大學法學院中,目前民事訴訟法學科在崗師資多於3人的僅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綜合性大學法學院的民事訴訟法學教學任務普遍比較繁重,課多人少的矛盾短期內無法有效克服,一旦出現人才流失或健康問題,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和科研成果急劇下降都很可能同時發生。民事訴訟法學科師資力量嚴重短缺的問題也同樣存在於吉林大學法學院、南京大學法學院等具有法學博士點的法學院。切實增加綜合性大學法學院民事訴訟法學科的師資力量已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法學院)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