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1、我們的頭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客體還是主體。如果我們對外界沒有多少認知,反應遲鈍,我們在心理上是體會不到多少優勢的,因為這個時候頭腦都自身難保,它陷入混沌之中,無法把我們化為主體,把認知的「力」指向外部世界(所以思考能力是多麼重要!);
2、但我們當然沒有這麼糟糕。我們的頭腦可以具有超越性,即與外部世界拉開距離,從高處、遠處看它們。拉開距離,既不被它威脅吞沒,同時又能確立對它的認知優勢。這是人類的理性能力。哲學家在這方面是高手,他們能夠把這種理性能力運用得爐火純青。
3、但為什麼我們經常有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還是做不了,而只能忍受痛苦呢,就像上面很多朋友講述中的一樣?原因在於,頭腦具有超越性,可是,你不知道該如何做,以讓你的心理也具有超越性。僅僅是頭腦的認知只是第一步,不轉化為心理痛苦還是存在的--畢竟痛的是心,而不是腦。
4、那麼如何做以讓頭腦的改變帶來心理的改變?我上面的描述當然並不是很清楚。下面我簡單描述一下這種心理機制:
A、當我認知到城市和鄉村僅僅是人類鼓搗地球的不同結果,我被酒店震懾來源於社會的遊戲規則時,我僅僅具有認知優勢,而毫無心理優勢,也就是說,我的心理結構還被定於那個讓我心理上自卑、弱小的當時的特定情境以及背後的社會心理背景,我仍被它們「結構」住;
B、當我笑時,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我感覺到了給我以心理震懾的這一切的荒謬和虛弱。這個時候,認知已經開始滲透到我的心理結構的表層,我的情緒已經被帶動並和認知一起協調;
C、當我大笑,以致別人把我看成神經病,而我居然無視他們的存在,這時候發生了什麼?我的認知,經過情緒已經變成我的心理反應了,這個時候不僅僅是頭腦,而且是心理,整個身體在對外界作出反應。我的頭腦和認知不再處於相互分離當中,而是相互協調。頭腦的優勢這個時候轉變成了心理的優勢,經過情緒的帶入,我的心理從那個給我以自卑弱小的心理情境、心理背景里掙脫了出來。它改變了,而它的改變,意味着我某種意義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