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36篇帖子。

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你需要在心理上變得強大

11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2
原理:
 
  1、我們的頭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客體還是主體。如果我們對外界沒有多少認知,反應遲鈍,我們在心理上是體會不到多少優勢的,因為這個時候頭腦都自身難保,它陷入混沌之中,無法把我們化為主體,把認知的「力」指向外部世界(所以思考能力是多麼重要!);
  2、但我們當然沒有這麼糟糕。我們的頭腦可以具有超越性,即與外部世界拉開距離,從高處、遠處看它們。拉開距離,既不被它威脅吞沒,同時又能確立對它的認知優勢。這是人類的理性能力。哲學家在這方面是高手,他們能夠把這種理性能力運用得爐火純青。
  3、但為什麼我們經常有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還是做不了,而只能忍受痛苦呢,就像上面很多朋友講述中的一樣?原因在於,頭腦具有超越性,可是,你不知道該如何做,以讓你的心理也具有超越性。僅僅是頭腦的認知只是第一步,不轉化為心理痛苦還是存在的--畢竟痛的是心,而不是腦。
  4、那麼如何做以讓頭腦的改變帶來心理的改變?我上面的描述當然並不是很清楚。下面我簡單描述一下這種心理機制:
  A、當我認知到城市和鄉村僅僅是人類鼓搗地球的不同結果,我被酒店震懾來源於社會的遊戲規則時,我僅僅具有認知優勢,而毫無心理優勢,也就是說,我的心理結構還被定於那個讓我心理上自卑、弱小的當時的特定情境以及背後的社會心理背景,我仍被它們「結構」住;
  B、當我笑時,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我感覺到了給我以心理震懾的這一切的荒謬和虛弱。這個時候,認知已經開始滲透到我的心理結構的表層,我的情緒已經被帶動並和認知一起協調;
  C、當我大笑,以致別人把我看成神經病,而我居然無視他們的存在,這時候發生了什麼?我的認知,經過情緒已經變成我的心理反應了,這個時候不僅僅是頭腦,而且是心理,整個身體在對外界作出反應。我的頭腦和認知不再處於相互分離當中,而是相互協調。頭腦的優勢這個時候轉變成了心理的優勢,經過情緒的帶入,我的心理從那個給我以自卑弱小的心理情境、心理背景里掙脫了出來。它改變了,而它的改變,意味着我某種意義上的改變!
12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3
不一定每個人只要一次情緒帶入就能成功,也不一定一個人在哪一件事上只帶入一次情緒就能成功,但無論如何,在認知中帶入情緒,就是讓情緒把你的心理從那個給你自卑弱小的情境、背景里拉出來!
13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3
下面開始講在認知中把情緒、情感帶入心理結構的步驟。記住,這個和方法二中的阻擊他人的語言和行為進入你的心理結構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實際上不位於一個層面,也不適用於同一種情境(所以才有方法之別)。前者是你在與人互動防禦時做的,而後者則是你一個人時,或在與你沒有多大利害關係的人面前時做的。
  調動哪些情緒呢?當然是有力量的情緒。但最有力量的情緒是憤怒。不過我不主張你調動它,因為憤怒這一情緒短時間內能量很集中,消逝也很快,而且,它常常掩飾背後的無力與虛弱,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況,我們才能調用它來讓我們在心理上強大。
  我建議你調動的是輕蔑。你已經知道了,輕蔑的力量來源於認知。
  A、第一步,就是認知,想像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人或事讓你自卑,讓你心理弱小。就比如這樣的一個場景吧,某個人的穿着打扮把你震懾住了(就像我也曾被豪華的酒店震懾住一樣)。在你一個人的時候,仔細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而且思考一下你為什麼感到自卑。
 
  知道自己為什麼自卑了嗎?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出身、職業、收入、外貌等哪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讓你認為與別人相比很差?好了,繼續思考,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是你認為的嗎?這是你真正獨立思考出來的結果嗎?不,你還必須繼續思考,這只是社會的遊戲規則迫使你這樣思考,而你已經不知不覺地屈服於這樣的遊戲規則而已。現在,你是否意識到,你感到自卑是由你所屈服的這個遊戲規則設定的,而只要有遊戲規則,有些人天生就輸了,即使想贏也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
 
  注意到沒有,當你感到自卑時,你運用(當然別人也運用)了對比原理,對你們外貌、氣質、膚色、衣着、地位、收入等等等等進行了對比,以此評判一個人的「價值」。但這有任何理性的支持麼?人作為為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本身就邏輯地設定了人的價值是無法對比的,即使能對比,也只是在對社會的貢獻上對比每個人的社會效用。而你居然用這種沒有任何理性支持的社會遊戲規則來懲罰自己,不覺荒唐麼?
 
  B、現在,當你想到這裏的時候,是否感到一些荒謬?是否感到自己很可笑?好了,這個時候,要的就是你這種感覺。
  這個時候,再聯想一些與此有關的荒唐的事,發現自己在那麼多年的生活當中,有的時候或很多時候居然很可笑。。。很好。。。現在,你是否感到荒謬感、可笑感更強烈?
  很好!笑出來!大聲笑!狂笑也行!笑出眼淚!
  C、同時,轉到讓你自卑的情境中,在笑中「面對」讓你自卑的人,面對讓你自卑的社會遊戲規則。你已經知道這一切都是那個讓你曾經屈服的遊戲規則設定的,那麼,你就要洞悉和感覺到這一點:他的那些讓你自卑的外貌、膚色、衣着、身份、地位等等等等都是一種道具,一種表演並用來進行荒唐的「價值比較」的道具。在笑中,要蔑視它!
  D、你現在感覺到那些讓你自卑的東西實際上多麼像紙老虎了嗎?還沒有?那就繼續按方法做,想得深一點,笑得狂一點。感覺到了?很好,你現在要做的事還沒有結束。你還需要在等心靜下來的時候,思考一下宇宙人生的問題,比如:「人是什麼」這個命題。思考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E、至少訓練兩次。
14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3
從現在開始,我暫時中斷對方法的講解。我感覺到,那些支配我們的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原理和規律更有必要先予以闡述。
  講完了這些原理與規律後,我相信對於你來說非常重要的反思意識已經可以喚醒,你也將擁有對付你的心理弱小的重要知識力量。那個時候我再來講方法,將更有效果。
  非常有必要先記住以下幾點:
  1、人不是機器,但非常容易變成機器。從你踏入社會的第一天起,你的心理就常常會脫離你的控制。也就是說,你的心理經常被一些你從未意識到的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原理、規律所操縱--當然,有時也難以避免地被那些了解和掌握這些原理與規律的人操縱。
  2、面對任何讓你在心理上自卑、屈辱、窩囊、無能、憤怒、恐懼。。。的人和事,你的對手絕對不是他們(它們),也不是你自己,而是這些原理和規律。因此,要想讓自己在心理上變得強大,你不是在與他人作戰,也不是與自己作戰,而是與這些原理、規律作戰。
 
  3、你之所以在心理上很弱小,重要原因當然是那些控制你的情緒、情感的原理、規律的強大,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你沒有意識到、揭破它們。也就是說,你是否強大,主要取決於你是否具有對於他們的認知能力。
  4、牢記住這一點:正如我們第一眼看上去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本身一樣,事實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我們心理上如何。是「事實在我們的心理上如何」激起了我們的語言和行為,而不是其它東西。在心理上,我們是柏拉圖的「洞穴人」,而不是禪宗中的開悟者。也就是說,在這個社會裏生活,在很多時候我們是睡着的,但我們從未意識到自己是昏睡的。
 
  5、恰恰由於此,修改我們的認知結構,我們面前的世界將是另一種樣子。而修改我們的心理結構,我們對於世界將作出不同的反應。
  6、修改我們的心理結構,會碰到「自我」這一心理功能。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取消自我的存在。沒有自我的人,指的是他的自我是虛假的,他把社會、他人的東西看成了他的自我,因此他人的看法極大地操縱了他。而有自我的人,是指他的自我與人性相連,並能保持獨立性。佛教中的無我絕不是指消滅了自我,而是看穿了虛假的自我的虛妄,並不執着它。
  7、心理的第一鐵律是人在心理上必鬚生存,正如在生理上人必鬚生存一樣。它和自我一起,成為破解我們的心理秘密的密碼。
  8、人是社會動物,具有諸多社會屬性,比如職業、朋友關係、地域、信仰、價值觀念等,這些東西構築了一個人的存在的確認,並形成他的認同。這些認同本身,既可以是他「強大」的來源,也可以成為控制他的心理的武器。
日期:2009-01-24 18:40:46
15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支配我們的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原理和規律一:對確定性的尋求
  一、思想實驗或例子:
 
  請首先想一下,在人類歷史上,為什麼迷信那麼流行?是因為人們的智力低下嗎?還是有某種東西干擾或乾脆越過人的智力結構而影響人們的判斷?好,暫時這樣認為,那麼,即使是在當代,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傾向於把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視為神仙或魔鬼所為?為什麼在黑暗之中,當我們看到一個恐怖的黑影時,我們像自動的機器一樣把它反應為「鬼」?
  也許這些問題太玄了。但這樣的情境你肯定不陌生:假設你和你的朋友正在一個地方談話,突然有一個陌生人闖進了你們中間並且短時間並不會離去。在這個時候,你和你的朋友(至少是你)會感覺到一種不適和莫名的焦慮,對吧?為什麼?
  我們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捕捉到大量這類現象。一個可能不會讓很多人陌生的現象是:當你加入某個團體時,團體的價值觀念、遊戲規則總會對你構成壓力,換言之,他們一定要同化你。而如果同化不成,你就要遭到排斥。你要麼投降,要麼付出代價,也就是說,要麼把「我」融入「他們」,要麼讓「我」成為「他們」的敵人,沒有中間道路可走(這個例子同時有幾個原理和規律在起作用,在後面我會講到)。
 
  二、原理、規律闡述:
  你對以上現象可以找出種種解釋。但是,如果一一拿掉讓你的解釋賴以成立的條件而問題仍然存在,你的解釋就是不充分的。比如,你可以認為一個陌生人闖進你和你的朋友中間,你之所以感到不適和莫名的焦慮是因為他對你們構成威脅,比如他的長相、表情、穿着、等透露出來的信息。但是,假如我把這些信息都拿掉呢?顯而易見,你的不適和焦慮仍然沒有消去。
  那麼,你的不適和焦慮,就不是因為這些具有威脅性的信息本身,而僅僅是這一點:他對於你們來說是一個陌生人。正因為他是一個陌生人,你無法判斷他的出現對於你們來說意味着什麼。換言之,你無法確定,他到底是不是一種威脅性的存在。因為在你們那兒,他是不透明的,相形之下你們對於他保持着某種透明性。正是這一點,你們感受到了威脅。但這種威脅無法確定。你們的不適和焦慮,恰恰是不能確定威脅的心理結果。
 
日期:2009-01-24 19:54:48
16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你或許知道了,一個陌生人的出現,激發了你的不適和焦慮,這種無意識的心理反應是一種防衛機制,提醒你注意並界定那個闖入你和你的朋友世界裏的人。
  換言之,你無法忍受不確定性。你一定要確定他對於你們來說意味着什麼。除非你把他看成有威脅的或沒有威脅的,否則你就無法防禦,無法放心。
  一定要給自己尋找一個確定性,一個方向感,是我們存在的一條重要的規律。對確定性的尋求,乃是我們的先驗渴望。
 
  這個無意識地支配我們的規律來自哪裏?它來自我們存在的獨特性。
  人類自豪地說自己是「高級動物」,至少不屑於與豬狗之類相提並論。這不算狂妄,而是有理由的。就存在的定位來說,動物被他們的生理機能限制死了,他們沒有意識,受着本能支配。它們嵌入這個世界,其結果是固定的,由生到死,沒有超越性。但人則不一樣了,你有意識,有思想,本能並沒有能完全主宰人類。
  但好處也不能讓人全享有,他也要付出代價。的確,不完全受本能支配是人超過動物的地方,但這種不同於動物的存在同樣也受一定的規律支配。同時,也還要受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支配。
  抽象來說就是:動物因為它的生理構造及反應方式,它與世界在存在結構上是非常協調的,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它與世界處於自在的同一之中,沒有主體-客體的二元設定與分別。這種沒有分裂的同一當然不可能讓動物感受到痛苦(因為它沒有引發痛苦的意識機能),除非你打它,引發它的神經反應。
  但人就不一樣了,他因為能夠通過意識反思世界,由此在存在定位上超越了動物,擺脫了像動物那樣的被規定性,而可以通過思想及活動來規定自己。動物被定死了,但人卻是可以自由的。而也因為這樣,他的意識產生了分裂,分為一個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也即,他和外部世界,甚至他本身之內具有了一個主體-客體的二元設定與分別。他從世界中分裂出來了。
  這一主體-客體結構帶來了兩個深遠的後果:
  1、具有主體-客體結構,意味着人被從世界的秩序中剝離,被丟棄在這個星球上(《聖經》中的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正由於他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不同,而世界對於他來說並不是熟悉的,因此由分裂感所施加的孤獨和恐懼將威脅到他。一從世界中分裂出來,他就沒有了安全感。而他註定既退不回動物狀態,也變不成神仙(所有這類努力都註定失敗,在後面,我還要分析諸多人想退回動物狀態以獲得安全感的心理),註定要承受存在的重負。我們的痛苦,大多數都是精神上而不是肉體上的,正在於此。
 
  2、這一主體-客體結構讓人的存在有一個方向感,方向由他指向世界,他就有力量感,而如果由世界指向他,他就受到威脅。更重要的是,如果瓦解這一主體-客體結構,他就喪失了作出反應的能力,精神中樞將陷於癱瘓。這是不可忍受的。你知道你的敵人在哪兒,那麼無論如何你都可以進攻和防守,但是,如果你在明處,敵人在暗處,那麼你的存在就完全裸露,你將陷入歇斯底里。正由於此,人一定要尋找一個確定性,由此恢復主體-客體這一結構,否則,他就會瘋狂。
17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支配我們的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原理和規律二:認同
  一、思想實驗或例子
  樓上「野風秋」朋友講到,謙卑的人心理強大,是因為他們能放下自己的身段,這很有道理。但這是一種預先的心理防禦,先把自己設想成一個不牛的人,並對此進行暗示性的認同。有了心理準備,即使事情的發生真是自己設想的這樣,那也是不怕的;如果事情更好一點,當然更不怕了。
  同時,「野風秋」朋友還說到,大學生的心理之所以弱,在於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看不清自己,這也可謂目光敏銳。這其實也是訴諸於認同: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轉化成了他們的自我認同。別人認為他們是那麼一回事,於是,他們也真的認為自己是這麼一回事,而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麼。然而社會的現實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因此他們的自我認同要遭受到社會結構的衝擊。
  這樣的例子或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俯拾皆是。樓上「xuehu102」朋友就是一個實例。他從小學一直到中學畢業考上大學,都是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學習好,聽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因此已經習慣於以這種形象出現。他小心翼翼的維護着光環,做任何事都盡力做到最好,得到別人的認同。不過,這種認同顯然因不符合內心而是一種負擔。結果是因某次緊張而全盤暴露它對內心的重壓,使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在這裏要先講一下,我所指的認同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自我認同,二是社會認同。因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常常糾纏在一起,作為一種心理機制控制着我們,所以我沒有分開講。
  「xuehu102」朋友的問題在於,他一開始把社會認同轉化為自我認同,這是主動的,畢竟,學習好很聽話在這個社會得到欣賞,會給人一種價值感。隨着他人對他的這種「形象」的認同,他的自我認同就不是主動的了,因為他是靠別人的認同來確證自己「我的確是這樣」,以此來維護自我的價值感。對這種已經得到確證的自我價值感的執着慢慢變成了恐懼,害怕失去它,因此不管願意不願意,也不管多麼累,多麼不符合內心,都要表現出來。這個時候,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他只是以社會的認同來構築自我的認同而已,小心翼翼地維護着自己的形象,以維護自己的心理生存。
 
  因此,問題已經蛻變為:在恐懼之下一個人身不由已地被認同的力量所操縱,痛苦不堪。
  但這麼做是永遠無法欺騙自己的。不想這麼做的想法哪怕一次次壓抑,它也要通過生理和心理的症狀表現出來。其結果就是「xuehu102」朋友所描述的。
日期:2009-01-31 00:51:55
18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原理、規律闡述
 
  認同之所以是一種控制我們的神秘的力量,我們幾乎在劫難逃,它的秘密就在於我們有一個「自我」,而這個「自我」的很多內容不一定真是我們的,而很可能是社會賦予或強加給我們的。它本來不是我們內心想要或從我們的內心裏產生出來,但社會通過種種機制,讓它在我們的自我結構里內化,變成了我們的東西,以致我們都沒有意識到無形中它對我們心靈的奴役。
  在討論「自我」之前,我想請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記不起3、4歲以前的事?而3、4歲以後,或者7、8歲以後,經過努力的回憶我們為何總有印象?
  請別用「因為3、4歲前大腦神經發育如何如何」這樣的話來回答我。這完全走錯了方向。答案非常簡單:3、4歲前人的意識基本上混沌一片,根本沒有「自我」的意識――「我」又怎麼可能回憶得起還沒有「我」的時候的事情呢?
  嬰兒的世界就是母親,母親就是整個世界,嬰兒完全和這個世界融合,體驗不到有「我」存在。心理學家公認,一般來說,兒童要到3、4歲以後,才能明顯地把自己與外界分開。此時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對「我」的表達—這時其「自我意識」雖沒有涉入他的存在所置身的社會情境而使自己與外界完全分裂開,但他有了「我」和「他人」之別的意識。
  這就是自我的產生。而一旦產生,它就會貪婪地吸納很多社會的東西,納入它的結構。而這些東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有的則是垃圾,是用來控制人的。
 
  還記得我以上講的存在屬性嗎?想一下,你靠什麼來確認你的那個「我」?是因為你是一個男人,你是哪地方的人,你身高多少,你喜歡什麼,你什麼性格,你什麼職業,你的親人是誰,你的相貌如何,你信仰什麼......對不對?那麼,你一定知道,所有的這些東西,實際上都是生物和社會屬性,它們變成了你的「自我」。那麼,假如我現在把它們全部抽掉,你還是什麼?你靠什麼來確認你的存在?
 
  顯然,你被抽空了。
  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將無法生存。你會體驗到一種虛無化的恐懼。
  所以,自我是一種心理功能,你必須依賴於它來生存。而這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認同於你的自我,或者你的自我心理能量投注的對象,你在心理上將無法生存。
  但是,問題也恰恰在這裏。你的自我並不一定能夠幫你,你所認同的東西,恰恰可能是用來控制你、奴役你的心靈的。甚至,你根本就已經沒有了自我,你的那個自我壓根是假的,換言之,是社會和他人所強加給你的,你已經把自己的那個真正的自我殺死了。這個假的自我就像他人派來駐紮在你的心靈里的佔領軍一樣,你屈服於他,聽它的擺佈。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上面我說過,自我一旦產生,它就會貪婪地吸納很多社會的東西納入自己的結構裏面,就是說它總是要擴大自己的地盤。然而,吸納的這些東西,有些是用來讓人更好地生存,而有的則可能是垃圾,恰恰對人的心理結構有害。換言之,是社會和他人在你沒有意識或有意識但卻只能屈服的情況下灌輸給你的。它內化成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社會通過哪些方式把它的東西用來灌輸給你,內化成你的自我呢?
  大家都知道有幾種重要的方式。一是社會化,這是沒有人能夠逃脫的宿命,除非你不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社會化可以讓你掌握一定的社會生存技能,但如果一個社會實在不那麼美妙,它也會把很多有害的東西灌輸給你。一是社會互動,就是「再社會化」,你通過獎懲機製發現,只有這樣做這樣想才能帶來好處,於是你便努力做到符合它的要求。一是意識形態的規訓,比如叫你愛祖國愛社會主義。一是權威的訓導。
 
  無論怎樣,一些東西只要變成你的自我,利用認同的力量控制你就非常容易。即使是一些有利於你的生存,並且不威脅你的心理結構的東西,也往往會成為你的弱點。而如果他人想要利用你、操縱你,只要打探清楚或製造出你的認同即可。
  在外地,為什麼老鄉騙老鄉很好騙?它訴諸於你的地域這一屬性對不對?而因為你身上有這一屬性,你對此有認同,自然而然地,這種認同投射在一個陌生人身上,便變成了你的親近感,於是,你的防禦相形之下解除了。
  在這樣的時候,你壓根就沒有明白,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根本就和你與其它陌生人的關係一樣。這一屬性把你們聯繫在一起,完全是心理的產物。而同時,你實際上和他還有很多屬性的聯繫,比如你們是男人,你們是中國人,你們是......同樣,你和其它人也一樣。在兩個人之間,我們可以找出太多的相似性,也可以找出太多的差別。
日期:2009-01-31 17:04:53
19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7
因此,要想擺脫認同這一神秘力量對你的控制,你不得不回到這一永恆的問題:我是誰?
  很顯然,你不是你的職業,你的身份,你的相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信仰,你的血緣關係...所有這些都是表層的自我,甚至是虛假的自我。當你思考「我是誰」,就是在對生活進行反思。蘇格拉底說過,未經過審思的生活沒有價值。這是因為有可能那個生活都不是「你」的生活,而是另一個不是「你」的你的生活。
  現在你想必該知道了:為什麼你有時總是難以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屈服於大多數人的意見?這是因為,當你只是依賴於你自己確認你的自我認同時,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來自社會、他人的挑戰,因為既然有你的自我,就有一個外在於你的自我的世界,而它們共置於一個對比結構之內。然而,在群體中,你所獲得的自我認同消除了這一系列挑戰,別人和你的相似或相同讓你的自我獲得了群體的力量。在心理上你成了群體的一部分,而群體則變成了你。
 
  因此,你的自我的弱小讓你總是要受到他人的影響。並且,除此之外,你對自我的認知和認同,是以他人看待你的方式來建構的,他人的目光已經進入了你的心理結構,他人的評價已經成為你確認自我的標尺。
  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以下幾個深遠的後果:
  一、你的自我結構因為是不斷地吸納社會和他人的東西得以建構的,那麼,社會和他人就可以通過給你有意識地灌輸一些內容來控制你。比如人要成功,穿上某件品牌衣服就高檔,要會處世,等等等等。這些東西進入你的內心,就相當於給你這架心理機器裝好了程序,他人在需要的時候只要一按按鈕,你就被遙控了。
  二、既然你的自我結構更多地是社會的內容,那麼,你就非常害怕社會秩序的崩潰,因為這將意味着你的自我的崩潰。社會結構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攪擾到你的心靈。一旦那些構成你的自我的社會的東西脫離了你的控制,在它面前你的自我就會風雨飄搖。
 
  三、進入你的自我結構的很多東西,堆積成一個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則可能被遮蔽了。從此,你不是以真我來應對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來應對。你的一切行為都像是在表演,你的情緒也不是真實的。你被分為兩半,久而久之,你不認識自己。當然,你的真我仍然認識自己,它要譴責你。
  需要注意的是,這麼做並不是讓一個假的自我在外面保護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作為佔領軍奴役你的心靈,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強大,而是入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說,假自我並不是你保護自己的一層外衣,藉此別人傷害不了你的內心,而是恰恰相反,這是捆在你身上的鐵鏈,讓你無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對外界作出反應,從而導致生命力的萎縮。
 
  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有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這就意味着他與世界是分裂的,他在世界面前非常弱小。因此,「自我」一定要擴大自己的地盤,因為它與世界越同構,力量越強。而這種同構就是通過認同來完成。
  我在上面已經講過,「自我-世界」這一方向性結構是人存在的基本結構,無論是取消「自我」還是「世界」,人的存在秩序都會崩潰,精神混沌一片,人將找不着北,焦慮將吞沒他,他將無法在心理上生存。
  「自我」作為心理功能既是人生存的必需,同時也是禍根。一個真實的自我可以讓人有效地應對世界真實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但一個虛假的自我則操縱着人虛假地應對世界看到,他所看到的世界不過是這一假自我想讓他看到,或他想要看到的世界而已。這樣的一個世界是異己的。痛苦來這個虛假自我對他的操縱。
  因此,必須破除虛假的自我和對這個虛假的自我的執着。佛教從來沒有主張根本不存在一個我,而只是說我們所體認的那個我是虛假的。佛教通過流變易逝來說明沒有一個實體,但這只是方法論,而不是本體論,而且自我壓根也只是一個心理功能,而不是實體。
  為什麼問題只是破除虛假的自我,而不是沒有一個我或把這個真實的我也破除?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人沒有一個我,就取消了他存在的基本秩序,就是說,他的意識混沌一片,要麼是從沒有長大的嬰兒,要麼是瘋子、痴呆。這些人要麼還沒有自我意識,要麼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的區別已經消失,混沌一片。
 
  痛苦來自於自我,人們所用的消除痛苦的方法,根據的也是這個原理: 
  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要麼讓意識混沌一片,從而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的分裂得到了消除,比如瘋子;
  二、要麼盡力消除自我意識,將自己完全融入外界之中,努力讓自己變成外界的一部分,從而把外界納入自我結構,這樣,外界也就不存在對自己的威脅了,比如偶像崇拜者;
  三、要麼努力將自己的自我意識無限放大,仿佛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的神,在自己面前,世界多麼渺小,這樣自己囊括了宇宙,外界成了自身的一部分,所謂的它對自己的威脅也不存在了,比如「自戀狂」;
  四、要麼就是盡力壓抑對自我構成了否定的經驗,使自己意識不到自我與外界的衝突,比如大多數普通人所採取的方式;
 
  五、不壓抑自我意識也不壓抑對象意識,通過對自我系統的建構來抵禦外界的威脅,並培養人的理性能力,讓頭腦超越於世界的結構之上,比如哲學家;
  六、滌除任何虛假的自我,使自己擺脫各種社會屬性及觀念符號的束縛,將被壓抑的無意識喚醒,從而讓自我意識趨近於對象意識,讓心靈開闊空曠,以致突破存在的狹隘性而與宇宙交融。比如佛教高僧。
  綜觀以上的種種逃避痛苦的方式,第一種是不可取的,雖然有時很難倖免;第二種看起來是成功的,雖然人遭受了奴役;第三種似乎也是成功的,但這樣的人已經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神經症患者甚至精神病患者了;第四種不算成功,因為痛苦仍然揮之不去,而且人會產生心理變態。
  只有第五種和第六種才是人努力的目標。這不是叫大家都在身份上變成哲學家和宗教隱修者,而是在心理結構上,通過自我認識和精神上的修煉,向他們的那種存在狀態努力。
日期:2009-02-01 17:21:36
20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8
支配我們的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原理和規律三:價值排序
 
  在講解這個原理、規律時,請務必先記住幾點:
  1、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是人的最深遠的內驅力,至死方休,力量強大到你無法想像。它是支配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的想法、行為、目標的終極力量。簡單來說就是:人不僅害怕「我」的不存在,而且最害怕「我」沒有價值;
  例子A:假設你出現在一個公眾聚會場所,在這裏,你穿的衣服最寒酸。人人面帶面具般的笑容,但沒有人理你。你是不是感覺非常不爽?更要命的是,在一堆人里,當有人介紹在場的人,所有的人都介紹到了,而唯獨沒有介紹你,看都不看你一眼。這個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需要我說嗎?
  2、確認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對於哲學家、宗教隱修者等少數人來說是對存在本身的把握與體悟,即在認知上、心靈上與存在同一,他們的這種存在方式是「存在式的」,因此對於社會具有一種超脫性,不受社會的干擾,他們對自我的確認不是通過社會比較,他們對自我價值的確認也不受社會的價值觀念的影響。然而,對於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對我們存在的把握與體悟,卻是我們的存在屬性,我們佔有了多麼東西:我們擁有什麼,我們就是什麼,如果我們一無所有,我們便一無所是。而在我們對自我的確認上,我們是通過我們的存在屬性,通過社會比較。我們對自我價值的確認,也是看我們在社會上佔有了多少被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例子B:假設你的朋友人人都有房有車,而你卻只是一個房奴。你能想像你可以保持平靜嗎?
  3、因此,只要產生人際互動,社會比較和價值排序馬上開始運作,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便會有心理博弈,它可以是簡單的心理較量,也可以是殘酷的心理-利益搏殺。
  例子C:仔細觀察同學聚會或同事聚會,為什麼有的人總喜歡賣弄聰明,讓他成為中心?為什麼你要對面容進行裝飾才擁有自信?
 
 一、思想實驗或例子
  商品是分檔分級的,從形式上以價格來衡量。比如,老百姓自家釀造的散酒與茅台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它比茅台在價格上低得多,根本不成比例。地攤上幾十元的衣服,當然也永遠無法與精品店裏動輒千元以上的衣服相比。
  除了這種價格上的反差可以讓我們確認商品的檔次以外,我們還發現,商品其實也有「沒有牌子」、「一般牌子」和「名牌」的區別。這種區別並不一定是由質量決定,而只是和質量有交集。這樣,依賴於名牌與否,它們在價值上也有一個高低不等的排列,構成一個我們選擇的序列。
  所有這些現象都在我們的經驗之內,完全就是常識。我們習以為常,甚至都不會想到要思考一下。它已經成為我們的想法和行動的背景,支配着我們,但我們渾然不覺。
  但我們的經驗遠不止這一點。事實上,我們還發現,商品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價格的差異,而且還是價值(可以「客觀地確認」並大致能獲得一致意見的社會價值,不是我們評價商品本身的價值的那種價值,這種價值主要依賴於個體的主觀狀態)的差異。或者準確地說,商品之間的價格差異,在我們眼中成了享用這種商品的人之間的價值差異。於是,商品的價格排序,在我們這兒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價值排序。
 
  這真是奇了怪了。一個人僅僅因為他喝的是茅台,在我們眼中就比一個僅僅喝散酒的人「高檔」。同樣,當一個身披千元以上衣服的女人走過我們面前時,我們無疑認為她比只穿幾十元一件的地攤衣服的婦女要「高檔」得多。
  我們無法無視這樣的事實:脫了衣服,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區別。這一哲學命題我們同樣無法反駁:抽象的人與人之間根本無法在價值上進行比較(所以才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民主才真正具有合法性)。但是,我們更是無法忽視這樣的事實:人與之間,在我們的視野里確實是有「低檔」、「高檔」之別的,用正式的說法就是有「上等人」、「下等人」的區別。
  那麼,在茅台與散酒的比較中,是喝茅台的人的身份讓茅台顯得高檔,還是喝茅台的人因茅台而讓他高檔?似乎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但我們還是發現了這一點:價格。也就是說,錢。是標價那麼多和出得起那麼多錢讓茅台和那個喝茅台的人之間在「價值」相互支撐。換言之,他和它之間是同構性的共生關係,舍此一方,無以確認另一方的「高檔」。
  而錢就是一個社會中的稀缺資源。我們看出來了,高檔與否,恰恰就在於一個人是否佔有一個社會中的稀缺資源。這些稀缺資源可以是金錢,可以是權力,可以是名氣,可以是知識,可以是榮譽,可以是軍事暴力,可以是容貌,可以是血統...而它們,通過社會交換機制,完全可以相互轉換,並構成一個同盟。
  稀缺資源都是些有「力量」的東西,因為你沒有這些,而又缺乏其它同樣有力量的東西的支撐,所以你心理弱小。所以你在這些東西和佔有這些東西的人面前感到沒有價值。而你努力的目標,不也是這些東西嗎?
  那麼,價值排序又是怎麼形成的?它怎麼操縱你?
日期:2009-02-01 19:43:46
 
  二、原理、規律闡述
 
  社會的價值排序的秘密到底在哪?
  上面我們講了,社會的價值排序是根據社會稀缺資源在人們中間的分配狀態來確定的,佔有多的人就高檔,佔有少的人就低檔。每一個社會的資源都有一定的分佈狀態,而決定着這一資源分佈狀態的,牽涉到複雜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政策安排、個人努力、社會排斥機制(利用文憑、證書等把沒有這些東西的人排掉)等。這不是我在這裏要講的。
  但佔有不同的資源,怎麼可能讓人在價值上分等分級?
  根據我上面的講解,一個人要確證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一定要和他人進行比較。社會就是這麼運作的。存在本身是無法比較的,所幸大多數人的存在方式都是「佔有式的」,所以可以通過他們的佔有物對他們進行價值上的比較。
 
  佔有物本身又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工作、社會分工,他的社會地位。而他的工作和社會地位等又可以推出他的裝飾、面容、禮儀等。它們的差別被納入了社會的比較性結構,成為一個高低有別的價值序列。
  社會的這個比較性結構所運用的原理,就是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所說的「歧視性對比」。他認為,歧視性對比的存在是因為有一個「有閒階級制度」。在古代,一個人從事的侵佔性工作(表徵的是力量)具有榮譽性,有價值性,而一個人從事生產勞動則是低賤的。現代的價值排序只是這一區別的變種。
  我們不追問「歧視性對比」的社會歷史。但有必要記住它的規則:力與美永遠排在最高位置。
  因此,在從事的工作上,離泥土最近的工作永遠是最低賤的。
  這種價值排序是如何做到讓一個人屈服的?
  姑且不說古代在階級或階層上的隔離和禁忌(比如某種衣服只准上等人穿,下等人穿了就要受懲罰),從而保持上等人與下等人的身份分野,以利於識別,從而維護價值排序不被顛覆,事實上,大多數人即使沒有這種隔離和禁忌,也會屈從於它。
 
  原因仍然是前面我們所講的人確認自己的存在的方式。
  大多數人的存在方式是「佔有式」的,就是「他是他所擁有的東西」,如果他失去了他所佔有的東西,他就失去了自己。他一無所有,也就一無所是。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兩種人才無所畏懼:一無所有和應有盡有。
  一些當官的退下來,之所以會感覺到沉痛的失落,悲嘆於「人走茶」,因為一旦他不是那個官,他就什麼都不是。無論是他自己,還是別人,都以他是那個官來確認他的存在的,如果不當官了,他的這種「存在」也就消失了。
  根據我們所講的存在展開為存在屬性的啟發,我們可以發現:
  一、我們的存在屬性本身就決定了我們在社會價值排序中的位置,而它恰恰就是我們的「自我」的一部分,我們就是通過所佔有的這一存在屬性來確認我們的自我的,並且也通過他人的存在屬性來確認他。一個城裏人和一個農民,僅僅因為他們作為「城裏人」和「農民」的存在屬性的區別,利用「城裏人」和「農民」所佔有資源的不同以及在這基礎上的歧視性對比,似乎在價值上就一個高檔些一個低檔些。你似乎無法反抗,因為這不僅是社會的觀念,也是你的體驗--你的確就是這樣體驗自我和他人的。
 
  二、你是以你所佔有的東西來體驗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在社會中的價值如何,這不僅發生在你的存在屬性上,也發生在你的心理結構中。也就是說,你靠佔有一個東西來確認你的自我和自我的價值,這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經在心理上和社會同構,你屈服於社會的價值排序。你穿一件高檔衣服,並不只是用它來遮羞取曖,而恰恰是為了用它來包裝你的身份。換言之,你對這種衣服的佔有不是功能性的,而主要是為了佔有它的社會價值屬性--這件衣服本身就對應於一種身份。
 
  正因為社會的價值排序內化為你的心理結構,你屈服於它,所以,你無意識地按社會價值排序對自我和他人進行價值評判。因此,你註定有身份的焦慮。一旦你不佔有什麼東西,你的心理就註定弱小。
  簡單地總結一下以上的講解:
  人確認自我的存在及存在的價值這一深遠的內驅力,通過人「佔有式的」的存在方式及資源在社會中的分佈→社會價值排序。然後,社會價值排序通過人「佔有式的」存在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灌輸→人屈服於這一價值排序→人有身份焦慮,以及心理上弱小。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