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36篇帖子。

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你需要在心理上变得强大

11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2
原理:
 
  1、我们的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客体还是主体。如果我们对外界没有多少认知,反应迟钝,我们在心理上是体会不到多少优势的,因为这个时候头脑都自身难保,它陷入混沌之中,无法把我们化为主体,把认知的“力”指向外部世界(所以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
  2、但我们当然没有这么糟糕。我们的头脑可以具有超越性,即与外部世界拉开距离,从高处、远处看它们。拉开距离,既不被它威胁吞没,同时又能确立对它的认知优势。这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哲学家在这方面是高手,他们能够把这种理性能力运用得炉火纯青。
  3、但为什么我们经常有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还是做不了,而只能忍受痛苦呢,就像上面很多朋友讲述中的一样?原因在于,头脑具有超越性,可是,你不知道该如何做,以让你的心理也具有超越性。仅仅是头脑的认知只是第一步,不转化为心理痛苦还是存在的--毕竟痛的是心,而不是脑。
  4、那么如何做以让头脑的改变带来心理的改变?我上面的描述当然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简单描述一下这种心理机制:
  A、当我认知到城市和乡村仅仅是人类鼓捣地球的不同结果,我被酒店震慑来源于社会的游戏规则时,我仅仅具有认知优势,而毫无心理优势,也就是说,我的心理结构还被定于那个让我心理上自卑、弱小的当时的特定情境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背景,我仍被它们“结构”住;
  B、当我笑时,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感觉到了给我以心理震慑的这一切的荒谬和虚弱。这个时候,认知已经开始渗透到我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我的情绪已经被带动并和认知一起协调;
  C、当我大笑,以致别人把我看成神经病,而我居然无视他们的存在,这时候发生了什么?我的认知,经过情绪已经变成我的心理反应了,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头脑,而且是心理,整个身体在对外界作出反应。我的头脑和认知不再处于相互分离当中,而是相互协调。头脑的优势这个时候转变成了心理的优势,经过情绪的带入,我的心理从那个给我以自卑弱小的心理情境、心理背景里挣脱了出来。它改变了,而它的改变,意味着我某种意义上的改变!
12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3
不一定每个人只要一次情绪带入就能成功,也不一定一个人在哪一件事上只带入一次情绪就能成功,但无论如何,在认知中带入情绪,就是让情绪把你的心理从那个给你自卑弱小的情境、背景里拉出来!
13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3
下面开始讲在认知中把情绪、情感带入心理结构的步骤。记住,这个和方法二中的阻击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不位于一个层面,也不适用于同一种情境(所以才有方法之别)。前者是你在与人互动防御时做的,而后者则是你一个人时,或在与你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人面前时做的。
  调动哪些情绪呢?当然是有力量的情绪。但最有力量的情绪是愤怒。不过我不主张你调动它,因为愤怒这一情绪短时间内能量很集中,消逝也很快,而且,它常常掩饰背后的无力与虚弱,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况,我们才能调用它来让我们在心理上强大。
  我建议你调动的是轻蔑。你已经知道了,轻蔑的力量来源于认知。
  A、第一步,就是认知,想像一下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人或事让你自卑,让你心理弱小。就比如这样的一个场景吧,某个人的穿着打扮把你震慑住了(就像我也曾被豪华的酒店震慑住一样)。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而且思考一下你为什么感到自卑。
 
  知道自己为什么自卑了吗?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职业、收入、外貌等哪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让你认为与别人相比很差?好了,继续思考,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是你认为的吗?这是你真正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吗?不,你还必须继续思考,这只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迫使你这样思考,而你已经不知不觉地屈服于这样的游戏规则而已。现在,你是否意识到,你感到自卑是由你所屈服的这个游戏规则设定的,而只要有游戏规则,有些人天生就输了,即使想赢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注意到没有,当你感到自卑时,你运用(当然别人也运用)了对比原理,对你们外貌、气质、肤色、衣着、地位、收入等等等等进行了对比,以此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但这有任何理性的支持么?人作为为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本身就逻辑地设定了人的价值是无法对比的,即使能对比,也只是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对比每个人的社会效用。而你居然用这种没有任何理性支持的社会游戏规则来惩罚自己,不觉荒唐么?
 
  B、现在,当你想到这里的时候,是否感到一些荒谬?是否感到自己很可笑?好了,这个时候,要的就是你这种感觉。
  这个时候,再联想一些与此有关的荒唐的事,发现自己在那么多年的生活当中,有的时候或很多时候居然很可笑。。。很好。。。现在,你是否感到荒谬感、可笑感更强烈?
  很好!笑出来!大声笑!狂笑也行!笑出眼泪!
  C、同时,转到让你自卑的情境中,在笑中“面对”让你自卑的人,面对让你自卑的社会游戏规则。你已经知道这一切都是那个让你曾经屈服的游戏规则设定的,那么,你就要洞悉和感觉到这一点:他的那些让你自卑的外貌、肤色、衣着、身份、地位等等等等都是一种道具,一种表演并用来进行荒唐的“价值比较”的道具。在笑中,要蔑视它!
  D、你现在感觉到那些让你自卑的东西实际上多么像纸老虎了吗?还没有?那就继续按方法做,想得深一点,笑得狂一点。感觉到了?很好,你现在要做的事还没有结束。你还需要在等心静下来的时候,思考一下宇宙人生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这个命题。思考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E、至少训练两次。
14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3
从现在开始,我暂时中断对方法的讲解。我感觉到,那些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更有必要先予以阐述。
  讲完了这些原理与规律后,我相信对于你来说非常重要的反思意识已经可以唤醒,你也将拥有对付你的心理弱小的重要知识力量。那个时候我再来讲方法,将更有效果。
  非常有必要先记住以下几点:
  1、人不是机器,但非常容易变成机器。从你踏入社会的第一天起,你的心理就常常会脱离你的控制。也就是说,你的心理经常被一些你从未意识到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原理、规律所操纵--当然,有时也难以避免地被那些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与规律的人操纵。
  2、面对任何让你在心理上自卑、屈辱、窝囊、无能、愤怒、恐惧。。。的人和事,你的对手绝对不是他们(它们),也不是你自己,而是这些原理和规律。因此,要想让自己在心理上变得强大,你不是在与他人作战,也不是与自己作战,而是与这些原理、规律作战。
 
  3、你之所以在心理上很弱小,重要原因当然是那些控制你的情绪、情感的原理、规律的强大,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你没有意识到、揭破它们。也就是说,你是否强大,主要取决于你是否具有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
  4、牢记住这一点:正如我们第一眼看上去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本身一样,事实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我们心理上如何。是“事实在我们的心理上如何”激起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而不是其它东西。在心理上,我们是柏拉图的“洞穴人”,而不是禅宗中的开悟者。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在很多时候我们是睡着的,但我们从未意识到自己是昏睡的。
 
  5、恰恰由于此,修改我们的认知结构,我们面前的世界将是另一种样子。而修改我们的心理结构,我们对于世界将作出不同的反应。
  6、修改我们的心理结构,会碰到“自我”这一心理功能。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取消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的人,指的是他的自我是虚假的,他把社会、他人的东西看成了他的自我,因此他人的看法极大地操纵了他。而有自我的人,是指他的自我与人性相连,并能保持独立性。佛教中的无我绝不是指消灭了自我,而是看穿了虚假的自我的虚妄,并不执着它。
  7、心理的第一铁律是人在心理上必须生存,正如在生理上人必须生存一样。它和自我一起,成为破解我们的心理秘密的密码。
  8、人是社会动物,具有诸多社会属性,比如职业、朋友关系、地域、信仰、价值观念等,这些东西构筑了一个人的存在的确认,并形成他的认同。这些认同本身,既可以是他“强大”的来源,也可以成为控制他的心理的武器。
日期:2009-01-24 18:40:46
15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一:对确定性的寻求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请首先想一下,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迷信那么流行?是因为人们的智力低下吗?还是有某种东西干扰或干脆越过人的智力结构而影响人们的判断?好,暂时这样认为,那么,即使是在当代,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倾向于把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视为神仙或魔鬼所为?为什么在黑暗之中,当我们看到一个恐怖的黑影时,我们像自动的机器一样把它反应为“鬼”?
  也许这些问题太玄了。但这样的情境你肯定不陌生:假设你和你的朋友正在一个地方谈话,突然有一个陌生人闯进了你们中间并且短时间并不会离去。在这个时候,你和你的朋友(至少是你)会感觉到一种不适和莫名的焦虑,对吧?为什么?
  我们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大量这类现象。一个可能不会让很多人陌生的现象是:当你加入某个团体时,团体的价值观念、游戏规则总会对你构成压力,换言之,他们一定要同化你。而如果同化不成,你就要遭到排斥。你要么投降,要么付出代价,也就是说,要么把“我”融入“他们”,要么让“我”成为“他们”的敌人,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这个例子同时有几个原理和规律在起作用,在后面我会讲到)。
 
  二、原理、规律阐述:
  你对以上现象可以找出种种解释。但是,如果一一拿掉让你的解释赖以成立的条件而问题仍然存在,你的解释就是不充分的。比如,你可以认为一个陌生人闯进你和你的朋友中间,你之所以感到不适和莫名的焦虑是因为他对你们构成威胁,比如他的长相、表情、穿着、等透露出来的信息。但是,假如我把这些信息都拿掉呢?显而易见,你的不适和焦虑仍然没有消去。
  那么,你的不适和焦虑,就不是因为这些具有威胁性的信息本身,而仅仅是这一点:他对于你们来说是一个陌生人。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你无法判断他的出现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换言之,你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性的存在。因为在你们那儿,他是不透明的,相形之下你们对于他保持着某种透明性。正是这一点,你们感受到了威胁。但这种威胁无法确定。你们的不适和焦虑,恰恰是不能确定威胁的心理结果。
 
日期:2009-01-24 19:54:48
16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你或许知道了,一个陌生人的出现,激发了你的不适和焦虑,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提醒你注意并界定那个闯入你和你的朋友世界里的人。
  换言之,你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你一定要确定他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除非你把他看成有威胁的或没有威胁的,否则你就无法防御,无法放心。
  一定要给自己寻找一个确定性,一个方向感,是我们存在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对确定性的寻求,乃是我们的先验渴望。
 
  这个无意识地支配我们的规律来自哪里?它来自我们存在的独特性。
  人类自豪地说自己是“高级动物”,至少不屑于与猪狗之类相提并论。这不算狂妄,而是有理由的。就存在的定位来说,动物被他们的生理机能限制死了,他们没有意识,受着本能支配。它们嵌入这个世界,其结果是固定的,由生到死,没有超越性。但人则不一样了,你有意识,有思想,本能并没有能完全主宰人类。
  但好处也不能让人全享有,他也要付出代价。的确,不完全受本能支配是人超过动物的地方,但这种不同于动物的存在同样也受一定的规律支配。同时,也还要受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支配。
  抽象来说就是:动物因为它的生理构造及反应方式,它与世界在存在结构上是非常协调的,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它与世界处于自在的同一之中,没有主体-客体的二元设定与分别。这种没有分裂的同一当然不可能让动物感受到痛苦(因为它没有引发痛苦的意识机能),除非你打它,引发它的神经反应。
  但人就不一样了,他因为能够通过意识反思世界,由此在存在定位上超越了动物,摆脱了像动物那样的被规定性,而可以通过思想及活动来规定自己。动物被定死了,但人却是可以自由的。而也因为这样,他的意识产生了分裂,分为一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也即,他和外部世界,甚至他本身之内具有了一个主体-客体的二元设定与分别。他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了。
  这一主体-客体结构带来了两个深远的后果:
  1、具有主体-客体结构,意味着人被从世界的秩序中剥离,被丢弃在这个星球上(《圣经》中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由于他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不同,而世界对于他来说并不是熟悉的,因此由分裂感所施加的孤独和恐惧将威胁到他。一从世界中分裂出来,他就没有了安全感。而他注定既退不回动物状态,也变不成神仙(所有这类努力都注定失败,在后面,我还要分析诸多人想退回动物状态以获得安全感的心理),注定要承受存在的重负。我们的痛苦,大多数都是精神上而不是肉体上的,正在于此。
 
  2、这一主体-客体结构让人的存在有一个方向感,方向由他指向世界,他就有力量感,而如果由世界指向他,他就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如果瓦解这一主体-客体结构,他就丧失了作出反应的能力,精神中枢将陷于瘫痪。这是不可忍受的。你知道你的敌人在哪儿,那么无论如何你都可以进攻和防守,但是,如果你在明处,敌人在暗处,那么你的存在就完全裸露,你将陷入歇斯底里。正由于此,人一定要寻找一个确定性,由此恢复主体-客体这一结构,否则,他就会疯狂。
17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二:认同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楼上“野风秋”朋友讲到,谦卑的人心理强大,是因为他们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这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预先的心理防御,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不牛的人,并对此进行暗示性的认同。有了心理准备,即使事情的发生真是自己设想的这样,那也是不怕的;如果事情更好一点,当然更不怕了。
  同时,“野风秋”朋友还说到,大学生的心理之所以弱,在于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看不清自己,这也可谓目光敏锐。这其实也是诉诸于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转化成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别人认为他们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们也真的认为自己是这么一回事,而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然而社会的现实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他们的自我认同要遭受到社会结构的冲击。
  这样的例子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楼上“xuehu102”朋友就是一个实例。他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毕业考上大学,都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学习好,听话,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因此已经习惯于以这种形象出现。他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光环,做任何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过,这种认同显然因不符合内心而是一种负担。结果是因某次紧张而全盘暴露它对内心的重压,使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在这里要先讲一下,我所指的认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因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常常纠缠在一起,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控制着我们,所以我没有分开讲。
  “xuehu102”朋友的问题在于,他一开始把社会认同转化为自我认同,这是主动的,毕竟,学习好很听话在这个社会得到欣赏,会给人一种价值感。随着他人对他的这种“形象”的认同,他的自我认同就不是主动的了,因为他是靠别人的认同来确证自己“我的确是这样”,以此来维护自我的价值感。对这种已经得到确证的自我价值感的执着慢慢变成了恐惧,害怕失去它,因此不管愿意不愿意,也不管多么累,多么不符合内心,都要表现出来。这个时候,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他只是以社会的认同来构筑自我的认同而已,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心理生存。
 
  因此,问题已经蜕变为:在恐惧之下一个人身不由已地被认同的力量所操纵,痛苦不堪。
  但这么做是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不想这么做的想法哪怕一次次压抑,它也要通过生理和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其结果就是“xuehu102”朋友所描述的。
日期:2009-01-31 00:51:55
18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6
原理、规律阐述
 
  认同之所以是一种控制我们的神秘的力量,我们几乎在劫难逃,它的秘密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很多内容不一定真是我们的,而很可能是社会赋予或强加给我们的。它本来不是我们内心想要或从我们的内心里产生出来,但社会通过种种机制,让它在我们的自我结构里内化,变成了我们的东西,以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中它对我们心灵的奴役。
  在讨论“自我”之前,我想请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记不起3、4岁以前的事?而3、4岁以后,或者7、8岁以后,经过努力的回忆我们为何总有印象?
  请别用“因为3、4岁前大脑神经发育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回答我。这完全走错了方向。答案非常简单:3、4岁前人的意识基本上混沌一片,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识――“我”又怎么可能回忆得起还没有“我”的时候的事情呢?
  婴儿的世界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婴儿完全和这个世界融合,体验不到有“我”存在。心理学家公认,一般来说,儿童要到3、4岁以后,才能明显地把自己与外界分开。此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我”的表达—这时其“自我意识”虽没有涉入他的存在所置身的社会情境而使自己与外界完全分裂开,但他有了“我”和“他人”之别的意识。
  这就是自我的产生。而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它的结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有的则是垃圾,是用来控制人的。
 
  还记得我以上讲的存在属性吗?想一下,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那个“我”?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你是哪地方的人,你身高多少,你喜欢什么,你什么性格,你什么职业,你的亲人是谁,你的相貌如何,你信仰什么......对不对?那么,你一定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生物和社会属性,它们变成了你的“自我”。那么,假如我现在把它们全部抽掉,你还是什么?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存在?
 
  显然,你被抽空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你会体验到一种虚无化的恐惧。
  所以,自我是一种心理功能,你必须依赖于它来生存。而这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认同于你的自我,或者你的自我心理能量投注的对象,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
  但是,问题也恰恰在这里。你的自我并不一定能够帮你,你所认同的东西,恰恰可能是用来控制你、奴役你的心灵的。甚至,你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自我,你的那个自我压根是假的,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所强加给你的,你已经把自己的那个真正的自我杀死了。这个假的自我就像他人派来驻扎在你的心灵里的占领军一样,你屈服于他,听它的摆布。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面我说过,自我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结构里面,就是说它总是要扩大自己的地盘。然而,吸纳的这些东西,有些是用来让人更好地生存,而有的则可能是垃圾,恰恰对人的心理结构有害。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在你没有意识或有意识但却只能屈服的情况下灌输给你的。它内化成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社会通过哪些方式把它的东西用来灌输给你,内化成你的自我呢?
  大家都知道有几种重要的方式。一是社会化,这是没有人能够逃脱的宿命,除非你不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社会化可以让你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但如果一个社会实在不那么美妙,它也会把很多有害的东西灌输给你。一是社会互动,就是“再社会化”,你通过奖惩机制发现,只有这样做这样想才能带来好处,于是你便努力做到符合它的要求。一是意识形态的规训,比如叫你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一是权威的训导。
 
  无论怎样,一些东西只要变成你的自我,利用认同的力量控制你就非常容易。即使是一些有利于你的生存,并且不威胁你的心理结构的东西,也往往会成为你的弱点。而如果他人想要利用你、操纵你,只要打探清楚或制造出你的认同即可。
  在外地,为什么老乡骗老乡很好骗?它诉诸于你的地域这一属性对不对?而因为你身上有这一属性,你对此有认同,自然而然地,这种认同投射在一个陌生人身上,便变成了你的亲近感,于是,你的防御相形之下解除了。
  在这样的时候,你压根就没有明白,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根本就和你与其它陌生人的关系一样。这一属性把你们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心理的产物。而同时,你实际上和他还有很多属性的联系,比如你们是男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是......同样,你和其它人也一样。在两个人之间,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相似性,也可以找出太多的差别。
日期:2009-01-31 17:04:53
19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7
因此,要想摆脱认同这一神秘力量对你的控制,你不得不回到这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很显然,你不是你的职业,你的身份,你的相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信仰,你的血缘关系...所有这些都是表层的自我,甚至是虚假的自我。当你思考“我是谁”,就是在对生活进行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这是因为有可能那个生活都不是“你”的生活,而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的生活。
  现在你想必该知道了:为什么你有时总是难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屈服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当你只是依赖于你自己确认你的自我认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的挑战,因为既然有你的自我,就有一个外在于你的自我的世界,而它们共置于一个对比结构之内。然而,在群体中,你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你的相似或相同让你的自我获得了群体的力量。在心理上你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你。
 
  因此,你的自我的弱小让你总是要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除此之外,你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是以他人看待你的方式来建构的,他人的目光已经进入了你的心理结构,他人的评价已经成为你确认自我的标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以下几个深远的后果:
  一、你的自我结构因为是不断地吸纳社会和他人的东西得以建构的,那么,社会和他人就可以通过给你有意识地灌输一些内容来控制你。比如人要成功,穿上某件品牌衣服就高档,要会处世,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进入你的内心,就相当于给你这架心理机器装好了程序,他人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按按钮,你就被遥控了。
  二、既然你的自我结构更多地是社会的内容,那么,你就非常害怕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这将意味着你的自我的崩溃。社会结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扰到你的心灵。一旦那些构成你的自我的社会的东西脱离了你的控制,在它面前你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
 
  三、进入你的自我结构的很多东西,堆积成一个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则可能被遮蔽了。从此,你不是以真我来应对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来应对。你的一切行为都像是在表演,你的情绪也不是真实的。你被分为两半,久而久之,你不认识自己。当然,你的真我仍然认识自己,它要谴责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做并不是让一个假的自我在外面保护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作为占领军奴役你的心灵,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强大,而是入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说,假自我并不是你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借此别人伤害不了你的内心,而是恰恰相反,这是捆在你身上的铁链,让你无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萎缩。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就意味着他与世界是分裂的,他在世界面前非常弱小。因此,“自我”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因为它与世界越同构,力量越强。而这种同构就是通过认同来完成。
  我在上面已经讲过,“自我-世界”这一方向性结构是人存在的基本结构,无论是取消“自我”还是“世界”,人的存在秩序都会崩溃,精神混沌一片,人将找不着北,焦虑将吞没他,他将无法在心理上生存。
  “自我”作为心理功能既是人生存的必需,同时也是祸根。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世界真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但一个虚假的自我则操纵着人虚假地应对世界看到,他所看到的世界不过是这一假自我想让他看到,或他想要看到的世界而已。这样的一个世界是异己的。痛苦来这个虚假自我对他的操纵。
  因此,必须破除虚假的自我和对这个虚假的自我的执着。佛教从来没有主张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而只是说我们所体认的那个我是虚假的。佛教通过流变易逝来说明没有一个实体,但这只是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而且自我压根也只是一个心理功能,而不是实体。
  为什么问题只是破除虚假的自我,而不是没有一个我或把这个真实的我也破除?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人没有一个我,就取消了他存在的基本秩序,就是说,他的意识混沌一片,要么是从没有长大的婴儿,要么是疯子、痴呆。这些人要么还没有自我意识,要么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区别已经消失,混沌一片。
 
  痛苦来自于自我,人们所用的消除痛苦的方法,根据的也是这个原理: 
  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么让意识混沌一片,从而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分裂得到了消除,比如疯子;
  二、要么尽力消除自我意识,将自己完全融入外界之中,努力让自己变成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外界纳入自我结构,这样,外界也就不存在对自己的威胁了,比如偶像崇拜者;
  三、要么努力将自己的自我意识无限放大,仿佛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神,在自己面前,世界多么渺小,这样自己囊括了宇宙,外界成了自身的一部分,所谓的它对自己的威胁也不存在了,比如“自恋狂”;
  四、要么就是尽力压抑对自我构成了否定的经验,使自己意识不到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比如大多数普通人所采取的方式;
 
  五、不压抑自我意识也不压抑对象意识,通过对自我系统的建构来抵御外界的威胁,并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让头脑超越于世界的结构之上,比如哲学家;
  六、涤除任何虚假的自我,使自己摆脱各种社会属性及观念符号的束缚,将被压抑的无意识唤醒,从而让自我意识趋近于对象意识,让心灵开阔空旷,以致突破存在的狭隘性而与宇宙交融。比如佛教高僧。
  综观以上的种种逃避痛苦的方式,第一种是不可取的,虽然有时很难幸免;第二种看起来是成功的,虽然人遭受了奴役;第三种似乎也是成功的,但这样的人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神经症患者甚至精神病患者了;第四种不算成功,因为痛苦仍然挥之不去,而且人会产生心理变态。
  只有第五种和第六种才是人努力的目标。这不是叫大家都在身份上变成哲学家和宗教隐修者,而是在心理结构上,通过自我认识和精神上的修炼,向他们的那种存在状态努力。
日期:2009-02-01 17:21:36
20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48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三:价值排序
 
  在讲解这个原理、规律时,请务必先记住几点:
  1、确证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是人的最深远的内驱力,至死方休,力量强大到你无法想像。它是支配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想法、行为、目标的终极力量。简单来说就是:人不仅害怕“我”的不存在,而且最害怕“我”没有价值;
  例子A:假设你出现在一个公众聚会场所,在这里,你穿的衣服最寒酸。人人面带面具般的笑容,但没有人理你。你是不是感觉非常不爽?更要命的是,在一堆人里,当有人介绍在场的人,所有的人都介绍到了,而唯独没有介绍你,看都不看你一眼。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需要我说吗?
  2、确认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对于哲学家、宗教隐修者等少数人来说是对存在本身的把握与体悟,即在认知上、心灵上与存在同一,他们的这种存在方式是“存在式的”,因此对于社会具有一种超脱性,不受社会的干扰,他们对自我的确认不是通过社会比较,他们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也不受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然而,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对我们存在的把握与体悟,却是我们的存在属性,我们占有了多么东西: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是什么,如果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便一无所是。而在我们对自我的确认上,我们是通过我们的存在属性,通过社会比较。我们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也是看我们在社会上占有了多少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例子B:假设你的朋友人人都有房有车,而你却只是一个房奴。你能想像你可以保持平静吗?
  3、因此,只要产生人际互动,社会比较和价值排序马上开始运作,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便会有心理博弈,它可以是简单的心理较量,也可以是残酷的心理-利益搏杀。
  例子C:仔细观察同学聚会或同事聚会,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卖弄聪明,让他成为中心?为什么你要对面容进行装饰才拥有自信?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商品是分档分级的,从形式上以价格来衡量。比如,老百姓自家酿造的散酒与茅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它比茅台在价格上低得多,根本不成比例。地摊上几十元的衣服,当然也永远无法与精品店里动辄千元以上的衣服相比。
  除了这种价格上的反差可以让我们确认商品的档次以外,我们还发现,商品其实也有“没有牌子”、“一般牌子”和“名牌”的区别。这种区别并不一定是由质量决定,而只是和质量有交集。这样,依赖于名牌与否,它们在价值上也有一个高低不等的排列,构成一个我们选择的序列。
  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我们的经验之内,完全就是常识。我们习以为常,甚至都不会想到要思考一下。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想法和行动的背景,支配着我们,但我们浑然不觉。
  但我们的经验远不止这一点。事实上,我们还发现,商品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价格的差异,而且还是价值(可以“客观地确认”并大致能获得一致意见的社会价值,不是我们评价商品本身的价值的那种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观状态)的差异。或者准确地说,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在我们眼中成了享用这种商品的人之间的价值差异。于是,商品的价格排序,在我们这儿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排序。
 
  这真是奇了怪了。一个人仅仅因为他喝的是茅台,在我们眼中就比一个仅仅喝散酒的人“高档”。同样,当一个身披千元以上衣服的女人走过我们面前时,我们无疑认为她比只穿几十元一件的地摊衣服的妇女要“高档”得多。
  我们无法无视这样的事实:脱了衣服,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区别。这一哲学命题我们同样无法反驳:抽象的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在价值上进行比较(所以才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民主才真正具有合法性)。但是,我们更是无法忽视这样的事实:人与之间,在我们的视野里确实是有“低档”、“高档”之别的,用正式的说法就是有“上等人”、“下等人”的区别。
  那么,在茅台与散酒的比较中,是喝茅台的人的身份让茅台显得高档,还是喝茅台的人因茅台而让他高档?似乎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但我们还是发现了这一点:价格。也就是说,钱。是标价那么多和出得起那么多钱让茅台和那个喝茅台的人之间在“价值”相互支撑。换言之,他和它之间是同构性的共生关系,舍此一方,无以确认另一方的“高档”。
  而钱就是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我们看出来了,高档与否,恰恰就在于一个人是否占有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这些稀缺资源可以是金钱,可以是权力,可以是名气,可以是知识,可以是荣誉,可以是军事暴力,可以是容貌,可以是血统...而它们,通过社会交换机制,完全可以相互转换,并构成一个同盟。
  稀缺资源都是些有“力量”的东西,因为你没有这些,而又缺乏其它同样有力量的东西的支撑,所以你心理弱小。所以你在这些东西和占有这些东西的人面前感到没有价值。而你努力的目标,不也是这些东西吗?
  那么,价值排序又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操纵你?
日期:2009-02-01 19:43:46
 
  二、原理、规律阐述
 
  社会的价值排序的秘密到底在哪?
  上面我们讲了,社会的价值排序是根据社会稀缺资源在人们中间的分配状态来确定的,占有多的人就高档,占有少的人就低档。每一个社会的资源都有一定的分布状态,而决定着这一资源分布状态的,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政策安排、个人努力、社会排斥机制(利用文凭、证书等把没有这些东西的人排掉)等。这不是我在这里要讲的。
  但占有不同的资源,怎么可能让人在价值上分等分级?
  根据我上面的讲解,一个人要确证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一定要和他人进行比较。社会就是这么运作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比较的,所幸大多数人的存在方式都是“占有式的”,所以可以通过他们的占有物对他们进行价值上的比较。
 
  占有物本身又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工作、社会分工,他的社会地位。而他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等又可以推出他的装饰、面容、礼仪等。它们的差别被纳入了社会的比较性结构,成为一个高低有别的价值序列。
  社会的这个比较性结构所运用的原理,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所说的“歧视性对比”。他认为,歧视性对比的存在是因为有一个“有闲阶级制度”。在古代,一个人从事的侵占性工作(表征的是力量)具有荣誉性,有价值性,而一个人从事生产劳动则是低贱的。现代的价值排序只是这一区别的变种。
  我们不追问“歧视性对比”的社会历史。但有必要记住它的规则:力与美永远排在最高位置。
  因此,在从事的工作上,离泥土最近的工作永远是最低贱的。
  这种价值排序是如何做到让一个人屈服的?
  姑且不说古代在阶级或阶层上的隔离和禁忌(比如某种衣服只准上等人穿,下等人穿了就要受惩罚),从而保持上等人与下等人的身份分野,以利于识别,从而维护价值排序不被颠覆,事实上,大多数人即使没有这种隔离和禁忌,也会屈从于它。
 
  原因仍然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人确认自己的存在的方式。
  大多数人的存在方式是“占有式”的,就是“他是他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他失去了他所占有的东西,他就失去了自己。他一无所有,也就一无所是。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只有两种人才无所畏惧:一无所有和应有尽有。
  一些当官的退下来,之所以会感觉到沉痛的失落,悲叹于“人走茶”,因为一旦他不是那个官,他就什么都不是。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以他是那个官来确认他的存在的,如果不当官了,他的这种“存在”也就消失了。
  根据我们所讲的存在展开为存在属性的启发,我们可以发现:
  一、我们的存在属性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价值排序中的位置,而它恰恰就是我们的“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就是通过所占有的这一存在属性来确认我们的自我的,并且也通过他人的存在属性来确认他。一个城里人和一个农民,仅仅因为他们作为“城里人”和“农民”的存在属性的区别,利用“城里人”和“农民”所占有资源的不同以及在这基础上的歧视性对比,似乎在价值上就一个高档些一个低档些。你似乎无法反抗,因为这不仅是社会的观念,也是你的体验--你的确就是这样体验自我和他人的。
 
  二、你是以你所占有的东西来体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社会中的价值如何,这不仅发生在你的存在属性上,也发生在你的心理结构中。也就是说,你靠占有一个东西来确认你的自我和自我的价值,这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心理上和社会同构,你屈服于社会的价值排序。你穿一件高档衣服,并不只是用它来遮羞取暧,而恰恰是为了用它来包装你的身份。换言之,你对这种衣服的占有不是功能性的,而主要是为了占有它的社会价值属性--这件衣服本身就对应于一种身份。
 
  正因为社会的价值排序内化为你的心理结构,你屈服于它,所以,你无意识地按社会价值排序对自我和他人进行价值评判。因此,你注定有身份的焦虑。一旦你不占有什么东西,你的心理就注定弱小。
  简单地总结一下以上的讲解:
  人确认自我的存在及存在的价值这一深远的内驱力,通过人“占有式的”的存在方式及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社会价值排序。然后,社会价值排序通过人“占有式的”存在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灌输→人屈服于这一价值排序→人有身份焦虑,以及心理上弱小。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