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死#
當然不是單純的「越受挫折就一定越堅強」。
「越受挫折越堅強」的前提是,遇到的挫折轉化成了行為策略的升級和改進,以至於自己可以從數學上獲得了對一類——甚至幾類——相似問題的免疫力甚至因勢利導、從中取利的能力。
如果你遭遇挫折,沒有形成任何方法論上長得改進,沒有得到任何「再來一次哪些地方可以做得不同」以及「現在可以做什麼來降低該問題的發生概率」的具體操作策略,那麼你唯一積累的,僅僅只是「減少了再次遭遇的意外感」。
這雖然不能算一無所得,但是你不要漏算了——畢竟遭遇這一次本身就有實際損失,而如果再遭遇一次,你的賬本上就是「兩次實際損失」 + 「怎麼又是我」的厄運感 - 第一次遭遇時積攢下的心理預備。
你很可能是虧的。
就算你這次不虧,又遇到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每一次都會再加上一輪新的實際損失、一次新的「怎麼又是我」的挫折感,但是「我見得多了」這個正面因素的增長幅度呢,卻是逐次遞減的。
我們折算一下,吃第一輪虧,吃的這個虧算-20,「怎麼是我」算-20,「我見得多了」大方點給你算50。吃完第一輪虧,50-20-20,你還淨賺10。
你很滿意——哎呀我成長了!我不是啥都沒經過的小屁孩了!
別着急,來第二輪啊——吃虧又-20,「怎麼又是我」可不一樣了,可不是-20了,起碼也是-21了。而「我見得多了」呢?還跟你第一次扛過一樣+50嗎?只怕要打個八折,現在只有+40了。
40-20-21,md,淨得-1,虧了。
第三輪開始了,50x0.8x0.8 - 20- 21x21/20 = 32-20-22.05
= -10.05。
第四輪多少?
第五輪多少?
這裏頭的關鍵是「怎麼又是我」的打擊是指數級遞增,而「我見得多了」的安慰在指數級下降,而每次挨上當頭一棒,理療費都要照收20,前提還是不考慮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很明顯,你必須要把「怎麼又是我」的勢頭給按住,還要把每次這20理療費摳下來。哪怕不賺這每輪越來越微薄的「我見得多了」的補貼,你也能一直維持收支平衡。
否則你的心理賬戶遲早清零、透支、用盡信用額度。
這是數學,不是文學。
你遭遇了很多挫折,如果你沒有和這挫折篇幅相稱的經驗教訓總結,那麼你遭遇的挫折就絕不是「財富」,而是凌遲處死。
什麼叫「篇幅相稱」?你少來「一生教訓總結成八個字」這種鬼把戲。誰跟誰相稱?你的經驗筆記跟你的抱怨、自憐的篇幅要相稱。
抱怨過幾句,哀嚎過幾聲,就該有幾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