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主要記錄民事訴訟法學科相關的重要刊物名錄及刊物簡介
|
 |
民事訴訟法學科相關的重要刊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高校學報(社會科學版),另一大類是法律類期刊。
各類社科期刊中好的期刊被稱為CSSCI(C刊)、北大中文核心、AMI期刊、中國學術期刊Q1區期刊等。 其中法律界比較通行的標準是CLSCI(當然CSSCI也有用)
|
 |
《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月刊,每月25日出版 郵發代號:2—531 本刊是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雜誌,主要發表哲學社會科學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教育學、文學、語言學等學科以及跨學科研究的論文、調研報告、學術綜述等,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最高水平的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全年12期,每月25日出版,每期定價100元,全年定價1200元(含郵費)。
主 任:甄占民 副 主 任:方 軍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 博 王浦劬 方 軍 邢廣程 呂薇洲 劉躍進 李紅岩 李國強 李稻葵 吳曉明 辛向陽 張 翼 張宇燕 張伯江 陳 恆 陳志敏 陳星燦 陳曉明 周飛舟 周光權 胡正榮 趙汀陽 秦 宣 莫紀宏 夏春濤 倪 峰 高培勇 黃群慧 韓 震 朝戈金 甄占民 薛 瀾 總 編 輯:方 軍 副總編輯: 李紅岩 呂薇洲
|
 |
《中國法學》是中國法學會主管、主辦的法學學術期刊,創刊於1984年,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資助的優秀期刊;連續三屆獲得「全國百強報刊獎」;連續四屆獲得國家期刊獎(或提名獎);在各類評價體系中,影響因子長期穩居全國法學期刊排名榜首;是中國法學界最具影響、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本刊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關注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嚴守學術規範,堅持刊物的學術性,追求學術創新,為引領和繁榮法學研究服務。進入新時代,本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中國法學》是雙月刊,設有「特稿」「本期聚焦」「學術專論」「立法與司法研究」「案例研究」「爭鳴」等多樣化欄目。其中,「特稿」主要針對法治建設中的重大選題撰寫的優秀稿件;「本期聚焦」主要針對法治建設進程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聚焦;「學術專論」主要針對法學各學科的專門問題進行學術探討;「立法與司法研究」是對立法、司法進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案例研究」是對重要案例本身的法學分析或者是通過案例引發的學理探討;「爭鳴」則主要刊發商榷性質的文章,以引導法學研究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中國法學》對論文的評審取捨以學術質量為硬標準,嚴格實行符合國際學術期刊慣例的專家匿名審稿制度,在充分尊重專家評審意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刊物的定位、宗旨、特色、學科等因素進行最後權衡和取捨。《中國法學》的編委會均為各法學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現任編委會主任為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教授。 《中國法學》的發展與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同步,自創刊以來,發表了大量最新和最重要的法學學術研究成果。所發表的成果代表了中國法學界最高水平,對於繁榮和發展我國的法學理論、傳承法律文化 、促進國內外法學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法學》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成為我國培養造就法學研究學術帶頭人的搖籃。
|
 |
China Legal Science是經中央領導同意並由中央政法委批准,經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覆同意創辦英文法學學術期刊,由中央政法委主管、中國法學會主辦、中國法學雜誌社出版。 China Legal Science為雙月刊,於2013年3月15日正式創刊。雜誌以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實踐成果,展示我國法治建設成就,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塑造「法治中國」形象為宗旨,目前設有「學術專論」「法律評論」「案例研究」以及「法學資訊」等欄目。 China Legal Science擁有獨立的投稿及編輯系統以接收全英文來稿,為保證辦刊的質量,特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對辦刊進行指導,對稿件進行嚴格評審,並聘請國內外專家對稿件進行校對和把關。 自出版發行以來,China Legal Science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現已與Heinonline、中國知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北大法寶等國際國內知名資料庫等多家國內外法學法律資料庫和諸多文摘期刊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雜誌影響力逐年穩步提升。
|
 |
《法學研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法學研究所主辦的法律學術刊物。
《法學研究》前身為中國政治法律學會於1954年創辦的《政法研究》(1957年法學研究所成立後轉入法學所,於1966年停刊)。
改革開放後,為了繁榮和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加強法制建設,推動法學研究的開展,1978年3月,法學研究所召開了法學研究規劃會議,後組織兩個調查組分赴各地調查,撰寫了「法學研究規劃和調查綜合情況」的報告,提出「力爭在今年年底以前恢復《政法研究》的出版」的建議。1978年法學研究所正式掛牌後,經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批准,決定創辦《法學研究》。同年,法學研究所設立《法學研究》編輯部,編輯出版了《法學研究》試刊第1期及第2期。1979年4月,《法學研究》正式創刊。
《法學研究》堅持學術性、理論性的辦刊宗旨,堅持精品意識,實行「雙百方針」,重視基本理論的研究,致力於反映我國法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學術水平,建立、完善和更新我國法學各學科的理論體系。提倡研究方法的創新,鼓勵實證研究,扶持弱勢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培養和扶持年輕作者,開展學術批評,倡導學術規範。
《法學研究》緊密結合我國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實踐,組織刊發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文章,並圍繞各個時期法學研究的熱點,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研討。《法學研究》刊發的許多文章,在法學界和社會上引起重大反響。有的主張(例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尊重和保障社會主義人權,憲法和法律至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等)被中央採納,有的還成為國家的治國方略。
《法學研究》199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優秀期刊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首屆中國期刊獎提名獎、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獎,2002年和2006年,再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獎。2013年,《法學研究》入選新聞出版署全國百強社科期刊, 並榮獲第三屆中國政府出版獎提名獎。2021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優秀學術期刊特別獎。 《法學研究》編輯部現職人員 陳 甦(主編,兼) 張廣興(學術顧問) 周漢華(學術顧問) 謝海定(副主編,主任) 馮 珏(副主編,副主任) 李 強(責任編輯) 張 輝(責任編輯) 王帥一(責任編輯,兼) 李 曼(責任編輯) 王 怡(責任編輯) 孫 遠(責任編輯,兼) 《法學研究》歷任主編(負責人) 金默生(1978.10-1980.12) 孫亞明(兼,1980.12-1983.1) 張尚鷟(1983.1-1987.6) 吳大英(兼,1987.6-1988.10) 李步雲(1988.10-1994.6) 王保樹(兼,1994.6-1999.1) 梁慧星(1999.1-2013.12) 陳 甦(兼,2014.1至今)
|
 |
《中外法學》是北京大學主辦、教育部主管的法學學術期刊,由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外法學》編輯部編輯出版。本刊原名《國外法學》,於1978年創刊,1989年正式更名為《中外法學》。在各類評價體系中,《中外法學》的影響因子排名長期位居全國法學期刊前列,是中國法學界最具影響、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中外法學》是雙月刊,逢單月出版。作為一本有深厚學術積澱的法學期刊,《中外法學》在欄目設置方面一直走在法學學界的前沿,相繼設立「特稿」「專論」「視野」「學科反思」「代表作」「青年」等專欄。根據法學學術研究的新重點、新特徵、新要求,《中外法學》設置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代表作」與「青年」欄目。「代表作」為特定領域的研究人員在其職業生涯的特定階段所產出的最能代表其學術水準的研究成果,為法學界同仁提供了一個呈現學術精品的窗口。「青年」欄目則面向廣大青年法學學人,為青年法學學人提供發表成果的渠道,搭建激揚思想的舞台。 《中外法學》致力於為中國法律人提供探討法律真諦、展開學術爭鳴的學術陣地,努力打造中外法律共同體平等而充分地切磋法律藝術、交流學術成果的對話平台。 【主編寄語】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本刊恪守學術為公之理想,篤行學術觀照現實之理念,為中外法律同仁提供一個言說、分享和對話之學術平台。我們將秉持學術公心,恪守學術公信,踐行學術規範,堅守學術使命,原道古今,無問西東,記錄法律共同體同仁不停歇的精神之旅。 ——《中外法學》主編 王錫鋅教授 【《中外法學》編委會】 主任: 陳興良 委員(按姓名拼音排序): 白建軍 陳端洪 陳瑞華 葛雲松 郭 靂 賀衛方 李 鳴 梁根林 劉 燕 劉劍文 劉凱湘 潘劍鋒 錢明星 強世功 饒戈平 卲景春 沈 巋 汪 勁 汪建成 葉靜漪 張 平 張 騏 張守文 朱蘇力 【《中外法學》編輯部】 主編:王錫鋅 副主編:薛 軍 車 浩 高 薇 編輯部主任:高 薇 責任編輯:(按姓名拼音排序) 車 浩 陳一峰 鄧 峰 高 薇 賀 劍 劉哲瑋 彭 錞 吳洪淇 閻 天 楊 明 章永樂 學術委員會:(按姓名拼音排序) 戴 昕 王 新 許德風 張守文 張 翔 編務:夏 雯
|
 |
《清華法學》雜誌於2007年1月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創辦,於2007年5月8日創刊,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法學院《清華法學》編輯部編輯,16開,176頁,雙月刊,逢單月15日出版。雜誌的國內統一刊號為:CN11-5594/D,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為:ISSN1673-9280。 秉承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於言」之精神,《清華法學》雜誌以嚴謹、求實、自律為辦刊宗旨,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座右銘。本刊創辦伊始,即以學術質量與學術規範為刊物的生命。 刊物出版幾期後就備受學術界與實務界矚目。創刊後的兩年內(2009年)躋身於CSSCI來源期刊行列(破格);2011年,被評定為CSSCI來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2014年,被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評定為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14年,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心認定為重要轉載來源期刊。此後,更被中國法學創新網列入CLSCI十六種法學核心期刊之一。目前,《清華法學》雜誌已經成為我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法學核心期刊。 《清華法學》的辦刊宗旨是:秉承高度學術性的辦刊宗旨,堅持強烈的精品意識,致力於展現我國法學研究的前沿問題,關注重大主題、重大價值或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研究;推崇精品之作,鼓勵厚積薄發的研究;提倡研究方法與形式規範的國際化,努力推動我國法學研究形成「新主流」。 《清華法學》編委會主任為申衛星教授,現任主編為車丕照教授,歷任主編為王保樹教授、張衛平教授、林來梵教授。 本刊在新聞出版總署要求的三審制基礎上,建立健全了編務責任制,實行雙向匿名評審的審稿制度和高效規範的工作流程。 編委會 主 任:申衛星 委 員(按姓氏音序排列) 車丕照 崔建遠、馮象、傅廷中、高鴻鈞、高其才、韓世遠、江山、黎宏、李兆傑、林來梵、申衛星、蘇亦工、王晨光、王亞新、王振民、張明楷、張衛平、周光權、朱慈蘊 編輯部 主 編:車丕照 副主編:何海波 湯欣 責任編輯:陳新宇、程潔、程嘯、崔國斌、鄧海峰、高絲敏、聶鑫、王鋼、徐雨衡、張晨穎、張建偉、張新軍 編輯部主任:徐雨衡
|
 |
《比較法研究》(雙月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期刊,由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編輯出版,創刊於1987年1月,1992年9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於1993年起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原刊期為季刊,自2003年開始改為雙月刊,逢單月25日出版發行。 本刊系純學術性期刊,旨在促進我國比較法學基本理論的研究和探討,對不同法系、不同國家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進行比較研究,尋求人類普遍適用的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傳承世界先進法律文明,及時反映國內外比較法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為我國法治建設提供具有啟發性、可行性的借鑑和思路。本刊屬開放性學術園地,主要刊載比較法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先後設有「論文」、「書評」、「編後小記」、「譯文」、「學人札記」等欄目;現設欄目有「論文」、「人物與思想」、「法學譯介」、「法政時評」、「人文對話」等。 《比較法研究》歷任主編均由我國法學界資深學者擔綱,依次為:董璠輿、潘漢典、張晉藩、廉希聖、朱維究、米健、高祥。現任主編是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解志勇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擔任本刊編委會主任。 《比較法研究》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中國法學
法學研究
中外法學
比較法研究
東方法學
法學
法商研究
法律科學 ( 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
現代法學
法制與社會發展
法學家
法學評論
政治與法律
清華法學
政法論壇
環球法律評論
當代法學
法學論壇
法學雜誌
中國法律評論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智慧財產權
政法論叢
法治研究
法律適用
河北法學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 ( 法治論叢 )
財經法學
蘇州大學學報 ( 法學版 )
北方法學
交大法學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
甘肅政法大學學報
中國應用法學
南大法學
人民司法
地方立法研究
經貿法律評論
人民檢察
科技與法律 ( 中英文 )
電子智慧財產權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證據科學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法治現代化研究
競爭政策研究
法治社會
中國檢察官
時代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