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鍾道然
|
 |
謹以此書,獻給麻木而無奈的中國學生
|
 |
The books that the world calls immoral are books that show the world its own shame.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那些被世人稱之為不道德的書展示的是世界自身的可悲之處。 ——王爾德《道連格雷的畫像》
|
 |
目錄
引言 論學生「做自己」的權利 1
一、中國學生的畫像 15 1、絕對服從的小學 19 2、被縛與抗爭的中學 34 3、精神死亡的大學 64
二、「人才」製造業 79 1、標準化製造 85 2、生產線上的老師家長和學校 103 3、合格產品 119
三、THE IDEAL IDUCATION an exhibition 理想教育 129 1、做最好的自己 140 2、這才叫學習呢 161 3、什麼學生的權利,人的權利而已 178
四、「反對」中國教育 191 1、中國教育是怎麼擰巴的 194 2、中國教育真的有問題沒辦法嗎 227 3、反對灌輸 234
結束語 237
|
 |
引言
論學生「做自己」的權利
教育,應是像盧梭闡釋的那樣,「其目的,是讓人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是像馬斯洛說的那樣,「幫助人達到他
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
中國的學生,是背書做題造就的,是考試卷子造就的,是《五年模擬三年高考》造就的,是一道道題的標準答
案造就的,但絕對不是天性造就的。
然而中國教育能讓我記住的也只有這些了,連曾經「刻骨銘心」的歷史年代也在考試後忘得一乾二淨,成了歷史。
這十幾年裏,我除了無止境地「背書做題」就沒幹別的,而這些在我腦中留下的除了痛苦除了折磨,還有什麼
呢?
過去我可以寫出一篇奇形怪狀的低分作文,但那是我自己的文字,是我自己的奇形怪狀的想法,現在我終於能
夠寫出一篇高分作文,寫得跟書上的範文一模一樣,但那不是我的文字,是別人的,那不是我的想法,我沒
了想法。
教育,也應是幫助人自我實現,讓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這是自蘇格拉底以來所有教育家們呼喚的,是所有學生企盼的,也是現在美國等國家的教育在做的。李開復讓青年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別看就六個字,道出了教育和人生的完美狀態。
150多年前,亨利·梭羅的一篇《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猶如一聲驚雷,響徹美洲大地。梭羅不僅以憤怒的文字
控訴了美國政府對奴隸制的縱容和對墨西哥發動的不義戰爭,更論述了公民在任何時候都應當擁有的堅持自己正義
立場、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權利。這篇啟蒙經典引發了所有美國人的思考,喚醒了一個民族的良知,也為日後馬丁·路
德·金和甘地們的進步運動埋下了種子。150多年後,當中國的學生被迫無奈地進行高強度的學習,被當做背書做題
的工具、成了學習的「奴隸」時,我們是不是也有呼籲現行教育體制變革的權利?有選擇做自己的權利?
2010年,大一下學期,一個沉鬱的下午,本應是上公共課的時間,我騎車到校外的一個廣場,戴着耳塞發
呆……
在那個下午,以及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個下午,我都願意去做任何事,除了坐在課堂里任憑別人往我的大腦
灌輸無厘頭的東西。即使是站在這裏發呆,什麼都不干,也比在學校上課更有意義。在這兒,我至少是我自己。
在教室里,我和周圍所有的人,和千千萬萬的學生一樣,只是中國教育的又一個受害者。在這種教育制度
下,我們,不是自己。
|
 |
而中國的教育,也根本不是我們渴望的教育,它是對這個詞的貶低。
英文educ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educere,由「ex」— 「向外」和「ducere」 —「引領」組成,它最原始的意思
是「把人的頭腦中原本具有的能力引導出來」。學校,也就是school,來源於古希臘詞語skhole,意為「閒暇時間,
自由時間」。學校本由亞里士多德創建,讓學生在閒暇中讀閒書。教育,應是像盧梭闡釋的那樣,「其目的,是
讓人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是像馬斯洛說的那樣,「幫助人達到他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
而中國的學生在學校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在教室里看着老師發呆,盯着黑板狂抄筆記,然後晚上跳入
題海絞盡腦汁苦熬。中國的學生,是背書做題造就的,是考試卷子造就的,是《五年模擬三年高考》造就的,
是一道道題的標準答案造就的,但絕對不是天性造就的。
生來成為一個中國學生,不失為人生一大悲劇。
七年前,初一的語文課,我曾站在講台上,拿着一本當時百讀不厭的《像少年啦飛馳》向全班同學介紹韓
寒,以「先知者」的姿態向和我一樣乳臭未乾的同學傳遞韓寒精闢瀟灑的思想和文句。那是我至今為止做過的最
成功的演講,大家都瞪圓了眼睛,驚嘆不已,不時爆發出笑聲掌聲讚嘆聲,比聽老師講課帶勁多了。當然這贊
嘆不是對我的,是對那個沒拿過高中畢業證日後卻成了全世界影響力排名第二的人的(自那之後,我的所有韓
寒的書全部被同學們借走,且都流落於民間有去無回,一傳十十傳百,最終杳無蹤影)。就在我尚自鳴得意時,
語文老師說出了一段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的話:「都說魯迅是一個人在吶喊,其實韓寒才真是孤獨的鬥士。魯迅
後面至少有一堆擁護者,而韓寒呢?一幫學生們跟着拍巴掌喊『好好好』,然後轉身背着書包屁顛兒屁顛兒上學去
了……」那一刻,我眼前立即浮現出自己晃着腦袋上學去的景象。不知老師的話是有意諷刺還是無心插柳,但它
的確夠勁兒,不遜於韓同學的博文,立刻讓那些拍巴掌的學生沒了聲音,讓我滿臉黑線,羞於再去介紹什麼韓
寒。
記得當時我只是面容僵硬故作鎮定地笑了笑。現在,我面容依然僵硬,卻笑不出來,有的只是心底的一聲
自嘲:「背着書包屁顛兒屁顛兒上學,一上就是六年。這六年,中國的教育讓我痛苦,讓我無奈,最後讓我麻木。
我也曾抗爭,抗爭完了忍耐,忍到最後就成了順服。」
別人都說考上大學就好了,就熬出頭了,就徹底解放了,為了這一天你就忍忍吧。我還真就傻不啦唧信了,
真的為了大學忍了六年。
整整六年。
然而在我有幸見證了被網友戲稱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笑話」的中國大學之後,我就像是被淘寶作弊刷成皇
冠的商家騙了的買家,悔恨交集,欲哭無淚,想找地兒投訴,淘寶卻說人家又沒入「7天退換」( 中國大學是不
是也可以搞個「7年退換」,把我浪費的時間補回來)。
它從未進行過教育。
—《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
這麼多年來,中國教育不擇手段地毀滅我的大腦摧殘我的天性,什麼都幹了,卻沒有進行過我渴望的教育。
它能讓我為一道數學題睡不着覺,為一張考試卷子吃不下飯,讓我廢寢忘食地背下一本比《等待戈多》1 更荒
1 《等待戈多》,愛爾蘭荒誕派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的代表作。
誕離奇的××課本,它能讓我做夢時腦子裏除了數學公式就是歷史年代。
然而中國教育能讓我記住的也只有這些了,連曾經「刻骨銘心」的歷史年代也在考試後忘得一乾二淨,成了
歷史。這十幾年裏,我除了無止境地「背書做題」就沒幹別的,而這些在我腦中留下的除了痛苦除了折磨,還有
什麼呢?叔本華說「人生即痛苦」,中國教育則可以不折不扣當之無愧地稱為「教育即痛苦」。
可我竟在如此痛苦中平心靜氣地活着,而且還能不知恥地去阿諛奉承隨波逐流—一個莫名其妙的考試分
數就能讓我難受好一陣兒,老師的一句批評也能逼得我一天抬不起頭來。我也跟所有人一樣,喜怒哀樂隨着考
試分數起伏變化,考好了眉飛色舞神采奕奕,考砸了眉頭緊鎖垂頭喪氣,好像這輩子就是為了考試而活的。我
會因為堆積如山的作業晚上不睡覺,為了背完明天要考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捶胸頓足,好像沒了這些我這個
人就沒了存在的意義。現在想來,一臉尷尬,不相信自己曾經這麼愚昧。
尷尬是因為自己可笑,更是因為可悲。
不知中國教育對我的大腦做了什麼手腳,我只知道我不再是本來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過去我可以在教室
裏帶着少年的意氣滿腔熱血地嚎叫《像少年啦飛馳》,現在我只會跟個老朽似的趴桌上在半睡半醒間流着哈喇子呆
看着黑板;過去我可以寫出一篇奇形怪狀的低分作文,但那是我自己的文字,是我自己的奇形怪狀的想法,現在我
終於能夠寫出一篇高分作文,寫得跟書上的範文一模一樣,但那不是我的文字,是別人的,那不是我的想法,我沒
了想法。
「我沒了想法」—這便是中國大多數學生的真實寫照。
這就是中國大多數學生十幾年嘔心瀝血「被教育」的結果。我們唯一會做的就是在「說說你的想法」的題下默
寫出 「標準答案」 ,然後在「姓名」欄大筆一揮簽上自己的名字,表示這是「我的想法」,然後屁顛兒屁顛兒地交卷
子等着發回好成績。
你沒了想法—這就是接受中國教育的結果。但若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眼光來看,這是現象,其本質是
讓你沒了個性。「個性」同中國教育,好比美國同伊朗周瑜同諸葛亮,那是水火不容的一對天敵。中國教育要做
的,就是活生生地扼殺你的天性,就是把所有人變成一樣的人,把學生變成機械人,變成純粹的學習工具。
這便是中國的教育,若問我身處其中的感受—
我的回答是:與它發生關係不能不令他感到恥辱。
—《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
面對如此扭曲的教育,我們還都能跟作文里寫的司馬遷似的「忍辱負重」,仿佛這是我們應得的。此時此刻,
不知有多少學生坐在教室里以同一個目光盯着PPT,用同一個姿勢瘋狂地記筆記,記累了趴在桌上眯一覺,做
着同一個夢,或是沒有夢。下課鈴一響,立刻起身收拾書包(包里裝着同樣的書),然後三五成群追逐嬉戲走
向下一個教室。難道你生命中這一個半小時就是為了記筆記背「貨幣價值及作用」的嗎?此時此刻,不知又有多
少學生坐在教室里以同一個姿勢趴在桌上,呆呆地聽語文老師講荒誕不經的字音字形,或是坐立不安地等着數
學老師髮捲子,然後看着分數或喜或悲。就算你考了100分,也沒有什麼值得「喜」的。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
為了一遍又一遍拿卷子看成績嗎?
中國教育侵蝕的是每一個學生的青春,但絕大多數人茫然而毫無知覺,他們淡定得就像是蒙克《卡爾約翰

|
 |
的傍晚》2 中那些臉色蒼白的人,莫名其妙地在一起走着,不知自己是誰也不知走向何處,毫無生氣,如殭屍
一般。
就在這「毫無知覺」中,你我的天性被活活扼殺。當我看到以前和我一起在球場上瘋跑上課看漫畫的哥們兒
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淹沒在高數中的書呆子,當我聽說幾年前還邊翻閒書邊說想當作家的同學到高三一遍又一遍
練八股文,心中只剩悲涼。當我坐在大學沉鬱的教室里回想初一的課間,同學們一個個活蹦亂跳、 教室里被翻
個底兒朝天的景象,再看看現在周圍人拎着一本GRE紅寶書,推推眼鏡片兒便埋頭背起來,臉上一副考古學家
挖墳、山西工人挖煤的表情,我都能猜想到一個人在六年裏是如何一步一步落到這個田地的。中國的教育是一
把無情的火,呼嘯而過,把每個學生心中最美好的部分燒成灰燼,留下一片廢墟,和無盡的嘆息。
然而我們的學生們卻能相當坦然地面對這一切。教育的刺刀正一題一題、一字一字刺向你的靈魂,你卻渾
然不覺,如此大度就好比耶穌說如果有人打你左臉你就把頭轉過來讓他打右臉,也真令人欽佩。「學習」對於中
國學生來說永遠是一件無比光榮無比神聖的事兒。
王爾德說:「年輕,僅僅是年輕,就是極其奇妙的。」但把「年輕」耗費在這種苦澀而無謂的「學習」上,實在看
不出有什麼奇妙的。奇妙的倒是有人不僅不反抗,還覺得在中國當學生和當女人一樣,「挺好」。我有同學就說:
「這樣學習沒什麼不好啊,到高三我還有玩兒的時間呢!而且學校教的東西也沒錯啊,再說大家都這麼學,我也
就這麼學唄。」
我恍然大悟,中國學生不僅都是女人,而且都是阿嬌,很傻很天真。他們很欣慰自己還有玩兒的時間。我倒想
問問,那些灌進你大腦的知識是你喜歡學的嗎?對你有用嗎?能提高你的思維能力嗎?如果不是,在這種教育下,
你花費一分一秒都是對生命的褻瀆。
但貌似很多同學不在乎,反而像是修煉得道出了家的人,早已看破紅塵,像是會輪迴轉世,有用不完的時
間,浪費了這個青春不要緊,春去春又來。考完試放了學,學生們成群結隊地回家還能追逐打鬧有說有笑。我
不明白他們怎麼笑得出來。難道他們看見自己最寶貴的時光就在一張張卷子中白白浪費時沒有一點兒不舍沒有
一點兒心疼麼?他們不會想想,自己來到這世界上,就是為了天天考試麼?你的青春就值這麼點兒錢麼?他們
會不會睜開眼睛看看世界,看看有多少和你一樣年齡的人已經領略到了年輕的奇妙—20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統
領千軍萬馬征服了歐羅巴大陸,20歲的傑克·凱魯亞克3 離開哥倫比亞大學開始了「在路上」的傳奇生活,20歲的
希德·維舍斯4 彈奏的貝斯震撼了世界,20歲的比爾·蓋茨為投身軟件領域而毅然放棄了學業……亞歷山大太久
遠,比爾·蓋茨太俗氣,那你可以看看,就現在,此時此刻,在你正渾渾噩噩做題時,世界上又有多少同齡人在
接受美好的教育,在享受學習的樂趣的同時探索着自己的潛力,追逐着自己的夢想,體味着人生的奧妙。看看
他們,你不覺得有點臉紅嗎?你的生命又怎麼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而中國學生呢,則是在說笑中,在麻木不仁中用自己的青春做買賣,換取一個考試分數,且一邊賣着一邊還
能怡然自樂。等到賣完那天,就像羅丹的《歐米哀爾》那樣,發現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已被奪走,剩下的只
2 愛德華蒙克,世上最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卡爾約翰的傍晚》作於1892年,乃其代表作之一(不過小生倒是不大喜歡蒙克,以及其
他所有表現主義者)。
3 傑克凱魯亞克,美國垮掉派作家。太有名了,不必多說。
4 希德維舍斯,英國樂隊性手槍的貝斯手。性手槍是70年代朋克運動的中心,而希德危險與浪漫交融的氣質以及放蕩不羈又充滿傳奇的
生活更使他成為了朋克的精神象徵和美學標準。
是顧影自憐的一聲嘆息。
那就像是每天被人拿刀子捅,但卻毫無知覺,不但不反抗,還能笑眯眯地看着那人捅自己,看着自己的靈
魂自己的身軀流血。
中國學生的悲哀不在於被折磨,而在於是麻木地被折磨。
生命寶貴,不能浪費青春。
—《在路上》
無論如何,不能浪費青春。無論如何,不能再麻木下去。 若再麻木,我對不起那本已翻爛了的《在路上》;
若再麻木,我愧對我崇拜的所有偉大的名字。王爾德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有人卻在仰望
星空」。若再麻木,我愧對天上的星星,也愧對我自己。
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ll die today.
—James Dean5
歐米哀爾出賣身體是為了錢,那麼我們出賣精神又是為了什麼呢?為了高考,為了那張大學錄取通知書。
然後,為GPA,為了一紙文憑。再然後呢?為了找個好工作,為了能在北京買個大房子(那可真是不容易了),
為了周末打打高爾夫,為了開輛7系寶馬,為了能有好多好多錢……
看,就是為了這些,這不就是買賣麼。
然後,你就能過上像《猜火車》那段經典台詞說的生活了—
選擇工作,選擇家庭,選擇大電視機,選擇汽車,選擇音響……過日子,一直向前,直到死去那
一天。
對,你就是能和大街上所有人一樣,早上7點起床,穿個蹩腳的西裝踩着憋腳的皮鞋臉上掛着虛假的用
塑料做的微笑,用千篇一律的步伐走進無數高樓大廈中的一座,到了公司對着電腦跟同事抱怨「無聊透了」,
卻又在每星期、每月、每年都來回來去干那無聊得不能再無聊的工作。加班到晚上八九點後,拖着乾澀的
身軀回家邊吃飯邊看電視,跟着電視劇或足球比賽激動,但在關掉電視的那一刻,你在黑暗中坐在沙發上,
發現這只是又一個一如往常的「每一天」。你能想像到自己今後的生活,無非是30歲前結婚,過兩年要個孩
子,工作變動幾次升遷幾次,最多升到經理,然後五六十歲退休。之後便是十幾二十年無聊空虛且疾病纏
身的生活,最後因為癌症或者其他什麼疾病死掉。
頂多就是如此,這就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結果,這就是你用無價的青春去交換一個「和其他人一樣」的乏味
5 最後此人真的23歲就死翹翹了。
無聊的生活,這也就是出賣自己的一切所能得到的最好結果。沒有比這更虧本兒的買賣了。難道這就是你
的理想嗎?我還從沒聽說有誰的「理想」是度過平庸乏味無趣的一生的。這算哪門子理想?人就一條命,幾
十年,你就拿着一條命換了一堆痛苦的學習,無趣的工作,掙了點兒錢就美滋滋的,然後猥瑣地死去,和
這世上無數人一樣,這種生命有什麼意義?一個人總要有個夢想,有個比「和其他人一樣活着」更高尚點兒
的夢想。你可以無法實現它,但總要朝它努力吧?否則,你對得起你自己嗎?
因為沒有理想,別人都這樣,我也就這樣了。
因為沒有理想,我們沉默,我們屈服,我們麻木。
不要為成功而努力,要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
—蕭伯納
想要考個好成績、拿個好文憑、找個好工作、住個好房子、開個好車當然沒錯,但這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遠遠不是。「人
生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6 若把生命比做一個課堂,那它的意義並不是期末分數,
而是全部的上課過程。王爾德說:「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在每時每刻,人都應當去體驗「生活」,而不僅僅是在社會的約束
中過日子。生活是流動而連續的,人應當在每一分每一秒都主動去賦予它意義,否則,它便沒有意義。
那我們又該如何度過這每分每秒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那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說,人的最高需要在於「自我實現」,即「成為他應該成為的樣子」。「音
樂家必須去創作音樂,畫家必須作畫,詩人必須寫詩。如果他最終想達到自我完善的狀態,他就必須要成為他
能夠成為的那個人,必須真實地面對自己。」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去學你想學的知識,做你想做的事,活
成你自己的樣子。只有這樣,人才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天賦,才能體驗到生活的價值,而你的生命也像中國的
社會一樣,「和諧」了。
教育,也應是幫助人自我實現,讓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這是自蘇格拉底以來所有教育家們呼喚的,
是所有學生企盼的,也是現在美國等國家的教育在做的。李開復讓青年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別看就六個字,
道出了教育和人生的完美狀態。
你可以說這是個人主義,是理想主義。但王爾德說:「我所無法原諒自己的,讓我十惡不赦的錯誤,就是有
一天我不再固執地追求自我。」而世上只有一種東西比理想主義更可怕,那就是沒有理想。
李開復從小接受美國教育,他有資格說出這句話。然而對於中國學生—被教育毀掉生活的人來說,我們
沒資格「做最好的自己」。我們連「做自己」都來不及。
我有權承擔的唯一義務,乃是無論何時,都做我認為正當的事情。
— 《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
我選擇別的。
—猜火車
6 原句為「 好的人生,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的。參見【美】J erry M. Burger:
《人格心理學》,陳會昌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頁。

|
 |
這個版本排版有些不太好,我重新開一個帖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