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3篇帖子。

突然想起來這兩篇東西

1樓 圆环之理 2024-6-16 17:09
一樓空
2樓 圆环之理 2024-6-16 17:10
問:俞敏洪稱自己感覺「越來越多大學生成利己主義者」,如何看待此觀點?
 
答:#聰明到高尚#
 
利己主義有啥問題?
這甚至不成其為一個問題。
「利他主義」本來就是利己主義的高級階段。
機智勇猛的利他是實現利己的最佳途徑,是利己主義者成熟和覺醒的標誌。
其實所謂的利他主義——我是指那種真正成熟了的、自覺的利他主義——實際上是一群嘗到了通過利他來利己的甜頭的人養成的一種強烈的行為強迫症。
就是一件利己的事,如果沒有順道利一下ta就覺得吃虧了,沒把做這事所投入的全部成本的價值榨乾淨。
怎麼說呢,就像喝酸奶沒舔蓋子,失落到要跺腳。
利他就是利己。一件事情辦成了「僅僅利己,毫不利他」,應該看成一種計劃和管理失敗、一個教訓,要自問下次重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因為利己的部分最多收回了你做這事的成本,只有利他的部分才是這事真正的利潤所在。這事情做了,卻沒有賺到全部的利潤,要不要反思和總結?
問題是,利他是有技術問題、策略問題的。
舉個例子——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利人,就很關鍵。
做得好,四兩撥千斤,一語驚醒夢中人,一飯之恩,福澤後人。
做得不好,好心辦壞事還要得罪人,雞飛蛋打換一血海深仇。
 
現在很多強迫年輕人利他的調子,只講利他的偉大光榮正確,卻不講利他的門道技巧、宜忌關竅,其實是硬逼著一群小學生搞相對論,考來考去都是不及格,最後反而製造出一群完全脫了軌、蒙著頭瞎搞的怪物來。
劣質的利他失敗了,就意味著「反利他」就是對的嗎?
這就像一腳把你踢進水裡,你撲騰了好幾下都嗆水,就意味著抱成一團一動不動就是正確的嗎?
利己不是問題,而且那種呆呆的故意避開利他的純利己都不是問題——人總要有個起點。
利他不可能、也不應該作為「反利己」的學科來教。
利他應該、而且只能作為利己的高級課來教。
你想利己,就不要小打小鬧,不要這麼業餘,也不要這麼偷偷摸摸。
所謂利他,是指讓人「把有限的一生用來增進人類的總福利」——不是嗎?
那麼,你本人作為人類中最珍惜這份勞動的成果、最能與這份勞動協作的對象,理所當然的是代表人類接受這份努力的最佳人選。
一個真正從人類總體福利角度思考問題的人,怎麼可能認為「把人類每一份勞動的價值不優先分配給最珍惜它的人,而是其他選擇」是一個效率更好的安排?
這從數學上很顯然是荒謬的。
利己毫無問題,利己是最佳的安排。
要反對的僅僅是損人。
上述的數學關係,一旦涉及到損人,那計算結果就變了。
的確,你這份勞動你自己來接受仍然是效率最大的。問題是你老人家做塊麵包要劈人人扇門燒柴,這就發生了問題了,總帳算下來人類吃虧了。
損人是負分,利己是正分。還是利己的過程中還有利他的淨外部效應,那麼你就是社會的棟梁。
全社會的法律和道德都是為了保護你——誰敢動你鄉親們當然要打死ta。
你創造的這份額外好處,第一會轉化為權力——得了你的好的人要繼續的這份好,自然要給你一定的配合,這份影響力就是權力。
第二會轉化為財富。很簡單,得了你一份餘熱的人,不還你一隻雞蛋,明天就不給ta這份熱了。
別看是餘熱,不好意思,仍然是你說了算的。
所以你就有雞蛋吃了。
所以利他的本質是什麼?
是拿你的餘熱換雞蛋——是不浪費自己的任何價值。
是錙銖必較的、極端發育的自利。
 
不讓人讀小學,直接讓人讀大學,這不但不明智,而且根本就不現實。
年輕人需要學習的,其實不是「利他主義」。
而是利己的成熟做法。
因為作為利己的成熟實踐的利他行為,是可持續的、健康的利他行為。
而從「利他主義」催生出來的,反而不是。
 
你要學的永遠是聰明,而不是高尚。
 
高尚只是聰明的結果。
 
3樓 圆环之理 2024-6-16 17:10
問:如何讓精緻利己主義者甘心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奉獻?
 
答:#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個答案不是很顯然嗎?
讓「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變得有利可圖就可以了。更具體的來說,是讓「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比「不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更有利可圖。
這樣,如果對方既然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自然會發現這個盈利點。
 
真正的問題,是大多數利己主義者根本不「精緻」。
這不光是指所謂「吃相難看」,而且是指因為種種原因認鹿為馬,把賺錢的和不賺錢的看岔了甚至看反了。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整個雷達都左右翻轉了——堅信著一些活見鬼的辦法才是自利的王道,反而對將來其實能走通的路避如蛇蠍。
典型的表現,就是認為「本周收入最大化」是至高無上的指標。
這策略不是沒有有效的場景——它對餓得本周吃不上飯就會餓死的人有顯著的現實意義。但除了對這樣的人之外,它實在不是一個對待投資和盈利的健康狀態。因為這種以「短平快」自詡,實則是思想懶惰的投資法只能在最血腥的紅海里廝殺,利潤率早已被攤平至「僅能在一切順利的前提下暫時餬口」的水平。還要面對大型競爭者靠著被大規模銷售攤平的風險和成本打造的更好的服務的趕盡殺絕。
這其實是個不可持續的自利方式。
但因為人餓怕了——或者從上一代身上遺傳了餓怕了的記憶——所以搞得這種思路被鎖死了,被奉為了自利的王道。
誰來勸ta不能這樣,都是「巧言令色想騙人當韭菜」——耽誤ta賺錢,簡直該死。
 
其實,你所選擇的生意如果不是在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意味著它天生自帶著「必須在爆炸之前跳船」的絕對風險。
因為有這個風險在,你最好不要——而且也自然不敢——做任何認真的長期投資,而且要長期面對「越賺錢、聲勢越大、離總爆炸越近」的心理折磨。
生意越紅火,其實你越該跳船,但恰恰越捨不得跳、越心懷僥倖。
等到雷真的開始炸的時候,要跳船需要的勇氣遠比「創業」的時候大不知多少倍。最後十之八九都沉到水底下吐泡泡了還在自欺欺人的喊「還好,這一波風頭很快過去」呢。
被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恰恰是這樣一群「聰明」的玩家。
ta們的問題既不是利己、也不是精緻,更不是和「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矛盾,而是遠遠的不夠利己、大大的不夠精緻。
退後一步看,你會看到這其實是一種由饑荒造成的有代際遺傳性的社會性心理疾病,一種創傷後應激反應造成的思維障礙,需要幾代人的人海沉浮、痛定思痛才能慢慢好起來。
不好起來,終究是要被歷史帶走的。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