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登录 | 注册

作者共发了19篇帖子。

南方人物周刊: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

1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2:59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策划“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其共同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名单
经济学家:茅于轼 吴敬琏 温铁军 张五常 郎咸平 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 江平 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 朱学勤 秦晖 吴思 许纪霖 丁东 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 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 郑也夫 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 北岛 李敖 龙应台 王朔 林达夫妇 廖冰兄 陈丹青 崔健 罗大佑 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 王选 高耀洁 阮仪三 梁从诫 方舟子 袁岳
传媒人:金庸 戴煌 卢跃刚 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 杨锦麟 鄢烈山 薛涌 王怡
致敬名单:殷海光 顾准 王若水 王小波 杨小凯 黄万里
2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1
《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谁是公共知识分子?
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他们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以圣人标准来苛求知识分子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点没有人比苏珊·桑塔格认识得更清楚,在1997年接受法国某杂志的一项名为《知识分子及其角色》的国际调查时,这位享誉国际的美国女作家的回答打破了有关知识分子的神话:“如果期望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以反抗非正义的行为、保护受害者、挑战占统治地位的权威的信仰为己任的话,未免太乐观了。大部分知识分子就像多数其他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一样因循守旧……赋予知识分子制造麻烦者、良知的代言人这样美名的人一直是少数。有些知识分子旗帜鲜明,为了自己的信仰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更多的知识分子在公开言论中昧着良心欺骗别人,或者对所谈论的东西一无所知却厚颜无耻地说得头头是道……”这样的表述究竟会让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感到宽慰还是感到羞愧呢?尽管如此,桑塔格却并未降低知识分子的标准,她说,“一个人之所以是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言论中表现出了正直和责任。”
概念总是抽象的。好在历史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榜样,他们的缺点不比大多数人的缺点多,他们的美德和贡献却超过了大多数人。
3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1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一方面著书立说,将人们从蒙昧中引领出来——比如在《哲学辞典》一书中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的神话,“我们的史学家们大都对美化历史比对真实更爱好。他们都说贞德英勇就义。但是根据当时的记事和史学家维拉雷所述,她接到判决书时声泪俱下。”——一方面又对社会上众多的冤屈事件发出抗议,为之申诉直至受冤屈者终获昭雪;
哲学家罗素和科学家爱因斯坦共同发表呼吁废止战争的宣言,并将其副本分送给美、苏、中、英、法、加6国首脑,“据非常可靠的权威人士说,现在能制造出的核弹,威力要比炸毁广岛的大2500倍。……我们要向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要是你们不能这样做,那么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普遍死亡的危险。”88岁时,罗素参加了核裁军群众大会并发表演说,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通过电视进行越洋对话;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公开谴责以色列对埃及的轰炸;
最近的和最好的例子是被称为“美国良心”的苏珊·桑塔格。“9·11”之后,她批评美国政府及各大媒体的片面报道和煽动反伊斯兰情绪;2001年5月9日,她在为她颁发“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演说,毫不客气地指斥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的野蛮行径,“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土地,并尽快拆掉这些移居点和撤走集结在那里保护移居点的军队,否则这里不会有和平。”2004年5月23日,她在《纽约时报》发表长文《关于对他人的酷刑》,针对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将美国士兵与萨达姆的行刑队,甚至纳粹军队相提并论。
4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2
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这样一个专题,因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多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少的时代,一个亟需知识分子的时代。拥有教授、博导和各类专家头衔的人多如牛毛,但是能够像马寅初和黄万里那样有着为了真理和良心可以和整个世界对撼的勇气的知识分子纵然没有绝迹,却也已经到了凤毛麟角的地步。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颇像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小说《小世界》中的大学教授一样四处参加学术会议、连篇累牍地出版泡沫专著以牟取名利,而对逼到眼前的关涉到最大多数群体利益的大问题视而不见,保持沉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便他们发出了一些嘀咕,也几乎没有被人听见。
但我们还能推出这样一个名单,这说明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种群在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完全从公众的视野中退出。
眼前便有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
2000年10月30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谈论“基金黑幕”;
2000年11月3日,秦晖教授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结合当时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对改革实践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预警,他命名的“黄宗羲定律”在不久后召开的“两会”上被共和国新任总理温家宝提及,引发了“两会”代表、媒体和学术界对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民负担问题的深切关注;
2003年3月17日,湖北省青年孙志刚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5月16日,许志永、俞江、滕彪3位青年法学博士以普通中国公民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5月23日,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5位著名法学家同样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再次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的步伐。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并不是一个按照时髦路数做出的排行榜,也不自认为拥有统计学上的精准和完美。我们的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我们推出这50人,并不意味着没有进入这个名单的人就一定不是公共知识分子;50人中的大多数集中在北京,并不意味着外省的批判精神的缺席和苍白;女性比例较小,并不意味着女性公共知识分子的匮乏,实际上她们正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活力,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声音;入选者年龄偏大,也不意味着年轻的知识分子会永远稚嫩下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那时,他们是比如今的明星更加明星的人物。今天,令人晕眩的市场经济又使他们中的大多数迅速回到边缘。而此刻,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转型期面临着最多问题,最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场和发出声音的时期。我们推出这样一个专题,意在向广大的知识分子呼吁:你们是知识分子,你们也是最普通的公民,你们对国家的兴衰,对社会制度的弊端或完善,对国民的幸福或疾苦,都有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
5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3
《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相关人物介绍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北岛
55岁,诗人
北岛是他那个年代最朦胧的诗人,也是他那个年代发出最强音的诗人。他以精湛的诗艺和对于复杂现实的深刻怀疑与洞察,赢得了无数读者的热爱。“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 墓志铭。”“一生中我曾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在思想者和批评家集体缺席的年代,他的英雄气概的诗句是我们惟一的慰藉。


公共知识分子50人:陈丹青
51岁,画家
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1982年初移居纽约。2000年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回国定居。
回国后,陈丹青以艺术家的身份频频介入公共事务,痛陈艺术院校外语考试的不合理:“大学生的中文能力已经非常可怕了,递上来提问题的纸条错别字连篇,文字不通,我们却要狠抓英文成绩。而且学生要盖那么多的图章才能报名,原单位证明,理论成绩,两封以上推荐信,要考政治、电脑和外语,其次才考画画。什么时候学艺术变得这么难了?”严厉批评城市建设中的长官意志:“我们只有行政景观,没有建筑景观。”
陈丹青的象牙塔有一扇敞开的窗户,正对着我们充满混乱活力的现实。他从中选择了自己有把握去批评的愚蠢、有害并且要继续愚蠢和有害下去的现象,以严谨准确的表达,发起猛烈攻击。他的声音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6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3
公共知识分子50人:崔健
43岁,摇滚歌手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况,人们迷失于突如其来的变化中。1986年,崔健以爆破式的发音唱出了在急速变化的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彷徨、对真实和自尊的追求、对人性解放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崔健以一已之力掀起了中国青年的一场精神解放运动。“只能顶着风向前”。“我孤独地飞了”正是崔健的真实写照,他的音乐不故作深沉,发自内心,孤独但真实。
崔健的音乐创作大胆、富有创造。作为中国的“摇滚教父”,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动摇他的位置。


公共知识分子50人:戴煌
76岁,1991年从新华社退职
对于这位普通的新华社记者,人们并不陌生,无论在平反冤狱的斗争中还是反腐败的斗争中,都可以听到他的声音和看到他的身影。他终身秉持一个信念:“人民的记者应该具有最清醒的头脑和一副硬骨头。”早在1950年代初,他就敏锐地观察到最高领导人独断的危险并加以反对。他为此被划成右派,饱受迫害二十余年,却历经九死而不悔。近十来年,古稀之年的他仍辣手著文,四处向黑暗和腐败出击,扶弱济困,伸张正义。

7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3
公共知识分子50人:丁东
53岁,原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丁东近10年主要致力于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和本世纪以来的民间思想史,打捞“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在学术上并无什么惊世骇俗的新见宏论,而他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却是无人能够替代的。这位没有出版社的出版家,直接组织了《顾准日记》、《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的整理与付梓;间接促成了韦君宜《思痛录》、黄万里传《长河孤旅》、章诒和《最后的贵族》等著作的出版;参与编辑的《老照片》文丛和三册《大学人文读本》等等,都是文化含量相当高的精神食粮。


公共知识分子50人:杜维明
64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是新儒家第三代领军人物,中国传统文明对世界的“扬声器”。近年来奔波于全球众多高等学府,讲授儒家哲学,并由比较宗教学、伦理学、美学的视野,来阐明儒家传统、文化中国及反思现代精神。
杜维明推崇儒家文化所蕴涵的道德理性、人文关怀和入世精神,景仰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胸襟。他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关注东亚经济发展并引发文化思考,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1988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并荣膺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哲学组院士,1996年出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8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4
公共知识分子50人:方舟子
37岁,福建云霄人,生物化学博士
1990年赴美留学定居。1994年创办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揭露国内众多学术腐败。
数年来,他和他的“新语丝”网站,像“揭开皇帝新装的那个孩子”,一次次捅破知识界的剽窃、抄袭、蒙蔽与欺骗,一再地挑战学术权威和商业神话。
他是“是非”领域的斗士,用激情甚至偏执,一再警示,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毫无疑问,他迄今为止揭露的300多起学术腐败只是冰山一角。他使个体独立、理性的判断获得应有的尊重,并用民间行为实践自己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欠缺的、也是最迫切需要的,是科学的实证精神。


公共知识分子50人:高耀洁
78岁,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教授
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走在中国预防艾滋病一线整整8年。8年前,高耀洁拿出自己仅500元人民币积蓄,编印了1.2万张“防艾”资料,走遍郑州5个长途汽车站向旅客散发,走上了中国预防艾滋病的不归路。高耀洁揭开了中国河南省欲说还羞的艾滋病肆虐的内幕,2001年获得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球健康理事会”乔拉森·曼恩健康与人权奖;2002年7月获“亚洲之星”荣誉;2003年8月获“拉蒙·麦格赛赛奖”,当选中央电视台“2003感动中国人物”。

9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4
公共知识分子50人:胡舒立
51岁,《财经》杂志创办人,主编
胡舒立创办的《财经》诞生不久即获得“muckraker(扒粪者)”的公众印象。她也因此被美国的《商务周刊》评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她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记者,获得的评语是“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2003年,在绝大多数媒体语焉不详和缺席的情况下,她领导的《财经》以饱满的勇气、毅力、良知和智慧在这一事件上连续发言。
她常年工作在一个高对抗性和风险性的职位,她最大的贡献,“是最早系统化地引进现代新闻理念,并且不遗余力地实践和推广”,由此,正如她自己所希望的那样,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员,而且“推动社会进程”。


公共知识分子50人:贺卫方
44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是做一个书斋学人,还是做一个对社会有改变的学者?”现为北大法学院教授的贺卫方曾经为此徘徊过,所幸,这个徘徊发生在15年前,并且,他选择了后者,否则,中国法学界也许多了一位“学贯满盈”的智者,但中国却少了一位虔诚而勤奋的法律圣经的布道者。
法官职业化、司法制度变革、宪政是贺卫方布道的三个关键词,中国在这三个方面的弊端,造成了民众与司法机器间几乎积重难返的紧张。多年来,贺氏以其平易流畅之笔、深入浅出之思、慷慨激越之音,不遗余力地投书传媒,巡回演讲,深刻影响了处于“法蒙昧”时期的中国公众和司法实践者,其中《复转军人进法院》一文堪称绝唱。

10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7-25 23:04
公共知识分子50人:侯孝贤
57岁,台湾电影导演
从影三十年,其重要作品有《冬冬的假期》、《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主编傅东评价: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这是让我感到最震惊和最受触动的,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我自己。
身为电影艺术家的侯孝贤,除了用作品发言,更有着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忱。2004年1月,由侯孝贤担任召集人的“族群平等行动联盟”成立,他联合数百名作家、艺术家,直接面对台湾政治现实发言,反对政治人物“操弄族群议题”。


公共知识分子50人:江平
74岁,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有人称江平是中国民法的“教父”。他深知个人尊严和自治是民法的核心所在,而现实生活中民法秩序最大的对立面就是计划经济和政治国家。自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十年间,在中国最高立法机关的主持下,江平以及众多学者一道参与起草了《合同法》等一系列市场经济的框架性法律。在一次次事关宏旨的争论中,江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市场经济法律没有姓资姓社之分”,“一些人追求所谓法制特色,排斥民法传统,其实是害怕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兴起”。
“只向真理低头”,江平这十年带给中国法学甚至中国社会最大的财富,就是开放独立的精神和思想。

内容转换: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