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識分子50人:溫鐵軍
53歲,《中國改革》雜誌社總編
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一直堅持用「腳」做學問,溫鐵軍被稱為「中國農民的代言人」。
他認為,中國的「三農」問題源自兩個主要矛盾,一是人地關繫緊張的基本國情,一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這兩個矛盾在相當長的時期是無法化解的。
溫鐵軍對「三農問題」的理解和解決路徑是「農民、農村、農業」,而非主流的提法「農業、農村、農民」,意圖通過組織反映9億農民數量上的意見優勢,改變現在的利益分配格局。
他在河北定州發起創辦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並籌款投入「大學生支農調研」和「勞動者免費培訓」計劃,試圖幫助農民提高合作精神和組織化程度。
公共知識分子50人:吳敬璉
74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吳敬璉是最早拋棄「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偽經濟學的中國人之一,也是1949年之後第一批受到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中國人之一。
1984年到1999年,是吳敬璉身體力行、積極參與改革決策的15年,也是他個人碩果纍纍的15年。在中國幾經反覆、最終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吳敬璉功勳卓著,成為市場化改革的旗幟性人物。
1997年之後,吳敬璉認識到中國僅有市場經濟是不夠的,他的注意力開始轉向法治和憲政。
2002年,他和法學權威江平教授在上海成立了法律與經濟研究所,致力於推動中國轉向「法治的市場經濟」,也就是人們通俗而言的「好的市場經濟」。
公共知識分子50人:吳思
47歲,《炎黃春秋》雜誌執行主編
吳思最早發現了與公開宣稱的堂皇原則相悖,並在實際上支配着中國社會運行的規則,並把它從「陋規」、「內部章程」等模糊的描述提純為「潛規則」這個詞彙。它作為一個如此好用的中國社會的分析工具,現在已經成了一個無需解釋的常用詞彙。在「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筆下之所無」的領域,吳思還能繼續精進,進一步總結出「血酬定律」和「元規則」,則證明吳思並非是因幸運才發現了潛規則,就好像牛頓不是因為幸運才發現了萬有引力。
吳思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歷史學家,甚至也不自稱為學者,但他以驚人的發現能力和命名能力,無愧於「我說透了歷史」這種說法。
公共知識分子50人:謝泳
43歲,《黃河》雜誌副主編
謝泳近年在中國知識界的影響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項研究,一是關於儲安平和《觀察》周刊,一是關於西南聯大。在這個基礎上,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清理了中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傳統並做了肯定性評價。他以人物、雜誌和大學為切入點的研究視角,對重新理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有較強的概括力。他不是專業學者,但他的工作卻能給人啟發。他對原始材料的選擇和重視,使他的工作富有學術性;對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又有思想性。
公共知識分子50人:許紀霖
47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紀霖主要致力於20世紀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研究。在思想史方面,着重梳理了現代中國的社會民主主義傳統,在世紀之交自由主義和新左派的論戰之外開闢了新的言路。
在知識分子研究方面,」20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劃分被廣泛徵引;關於傅斯年等知識分子個案的系列文章,兼具論文的嚴謹和散文的靈動,頗受學院內外讀者青睞。在城市文化方面,對知識分子和都市空間的關係多有發掘。
1980年代以來,許紀霖先生持續關注學界前沿和文化熱點,撰寫大量觀點獨特又富有爭議的文章,在歷次重要的思想論爭中均有不容忽視的聲音。2003年關於「非典問題」的分析、2004年關於「台灣大選」的評論,均被讀者認為振聾發聵,獨樹一幟。
公共知識分子50人:徐友漁
57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任研究員
徐友漁學過四門外語,是目前國內學界闡釋西方理論最重要的學者之一,無論是自由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還是社群主義,良好的邏輯訓練讓他解釋得一目瞭然。他以極大的熱忱和勇氣討論中國的自由主義、憲政、共和等問題,是中國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著有《「哥白尼式」的革命》、《羅素》、《語言與哲學》(合著)、《精神生成語言》、《告別二十世紀》等。此外,徐友漁提倡反思文革,整理遇羅克遺文,並寫有《1966–我們那一代的回憶》、《形形色色的造反》、《驀然回首》、《直面歷史》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