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報廢可以獲得50萬億元的收入
計劃報廢是指企業通過產品設計、軟件更新或其他手段,使產品在較短時間內變得性能不佳、不再適用,從而迫使消費者購買新產品。這個策略被廣泛應用於科技行業,以推動新產品的銷售並維持企業的利潤增長。
一些企業會通過各種手段促使消費者購買新產品,包括計劃讓舊產品逐漸過時。常見的策略包括軟件更新導致老設備性能下降、限制舊設備兼容性等。這種做法常常是為了推動銷售和維持利潤增長。
例如,一些技術公司可能會發佈更新後的軟件版本,這些版本可能優化了新設備的性能,但在舊設備上運行不佳,從而強制消費者升級到新設備。
庫克領導下的蘋果公司,曾經被指控通過系統更新讓舊款iPhone變得極其卡頓,並且禁止用戶刷機降級到更早期的作業系統版本。這種做法導致許多用戶不得不升級到新款iPhone,以獲得更好的性能和體驗。
全球報廢老舊設備併購買最新款的利潤估算
假設全球所有人今年報廢並重新購買最新款的電腦和手機,估算如下: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全球智能手機存量:約30億部
新智能手機的平均價格:約6000元人民幣
總銷售額:30億部 × 6000元人民幣 = 180萬億元人民幣
蘋果的市場份額約為30%:
蘋果的銷售額:30% × 180萬億元人民幣 = 54萬億元人民幣
蘋果的利潤(假設利潤率為70%):70% × 54萬億元人民幣 = 37.8萬億元人民幣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
全球個人電腦存量:約20億台
新個人電腦的平均價格:約7000元人民幣
總銷售額:20億台 × 7000元人民幣 = 14萬億元人民幣
微軟和英特爾在PC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約為90%:
微軟和英特爾的銷售額:90% × 14萬億元人民幣 = 12.6萬億元人民幣
微軟和英特爾的利潤(假設利潤率為70%):70% × 12.6萬億元人民幣 = 8.82萬億元人民幣
總利潤估算:
蘋果智能手機利潤:37.8萬億元人民幣
微軟和英特爾個人電腦利潤:8.82萬億元人民幣
總利潤:37.8萬億元人民幣 + 8.82萬億元人民幣 = 46.62萬億元人民幣
蘋果、微軟、英特爾可能採取的計劃報廢手段
為了獲取這筆巨額利潤,蘋果、微軟、英特爾可能採取以下計劃報廢手段:
直接手段
系統更新導致設備變慢:
蘋果:通過iOS系統更新,使舊款iPhone的運行速度顯著下降,同時禁止用戶刷機降級到早期版本,以迫使用戶升級到新款iPhone。
微軟:發佈新的Windows版本,使得舊PC在新系統上運行效率低下,推動用戶購買新硬件。
限制硬件兼容性:
蘋果:新款iPhone的某些硬件功能僅能在最新版本的iOS上運行,老款iPhone即使硬件條件允許,也無法享受這些新功能。
英特爾:更新晶片架構,使得舊主板與新處理器不兼容,促使用戶更換整個PC。
電池性能限制:
蘋果:通過軟件限制舊設備的電池性能,以延長電池壽命為藉口,實則降低設備性能,迫使用戶購買新設備。
隱蔽手段
優化新設備體驗:
蘋果、微軟、英特爾:在新設備上優化軟件運行,使用戶在舊設備上感到「落後」,促使其升級。
製造使用差距:
蘋果:通過細微的系統更新,使得舊款設備的用戶體驗逐步下降,增加對新設備的需求。
微軟:通過軟件的優化讓新款PC的性能更突出,而舊設備則表現遜色。
廣告和營銷引導:
蘋果、微軟、英特爾:通過廣告營造出新設備的「必要性」,暗示舊設備已過時,不再適用。
計劃報廢的起因、實施過程與最終結果
起因:
市場競爭壓力:隨着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飽和,企業需要不斷推出新產品,計劃報廢成為一種維持市場份額和利潤的手段。
利潤驅動:通過計劃報廢,企業可以確保消費者不斷購買新產品,持續推動銷售增長。
實施過程:
技術手段:通過系統更新、硬件兼容性限制、新功能發佈等方式,逐步削弱舊設備的性能,使消費者感到舊設備無法滿足需求。
市場宣傳:利用廣告和營銷,突出新設備的優越性,同時隱晦地暗示舊設備的不足。
最終結果:
消費者升級設備:隨着舊設備性能的下降,消費者不得不購買新設備,企業從中獲得巨額利潤。
市場主導地位:通過不斷推出新產品並計劃報廢舊產品,企業可以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消費者為何被蒙在鼓裏?
信息不對稱:
消費者通常不具備深入了解產品技術細節的能力,難以判斷設備性能下降的原因。
技術複雜性:
企業通過複雜的技術手段,使得計劃報廢的跡象難以被普通消費者察覺。
營銷策略:
企業利用廣告和宣傳,營造出舊設備「不可用」的印象,誤導消費者認為購買新設備是必須的。
漸進式變化:
計劃報廢通常是逐步進行的,消費者難以察覺性能的緩慢下降,直到設備變得無法忍受。
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不知不覺地落入企業的圈套,最終不得不頻繁更換設備,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計劃報廢可以獲得50萬億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