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1篇帖子。

问:改变为什么会很难?

1樓 圆环之理 2024-8-27 13:14

答:你希望的不是改变,而是改善。

 

改变是常态,向好还是向坏改变才是关键。向好改变就是增益,比如增加幸福感、增进健康、获得更多机会与可能性等,向坏改变就是反之。

所以我们把问题改写一下:如何让人生向着增益的方向改变,为什么这个很难。

其实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就是人生的起点都是向着好的方向设置的,人本来并不需要额外的心理建设才能进入向好的轨道。自由意志本身就是要自我繁荣和自我实现,没有谁一生下来就要自我毁灭。

你看过人类幼崽刚出生的样子吗?眼睛还没睁开,趴在母亲身上,还不会爬,自己蠕动着就能找到食物,根本不用把它放到母亲胸前。动物都有这能力,非常强大的向生的力量。

那后来发生了什么,让人脱离了自我繁荣和自我实现的轨道了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自主意志在成长过程中被抑制了。

刚才说过,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本能的意志的决定,动物要趋利避害,需要处理的是认知和方法的问题,而不是意志的问题。也就是说,父母的责任是教给子女什么是“利”什么是“害”,而不是强行扭转ta的意志。不用教ta求生,但需要教ta求生的方法,因为ta的意志本身就是求生求好的意志。

很多父母忽略了子女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提升,同时不断把自己意志强加在ta们意志之上。本来子女可以经历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为自己取得一个向好向生的结果,现在为了对抗那个遏制自己意志的力量,不得不陷入到一种对自己无益却消耗巨大的角力当中,这就是上一篇所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我给你们讲两个真实的对照组案例,更直观的感受下.

两个案例都是女孩结交了不合适的男朋友,但父母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语境都是北美,但不影响说明问题)。

案例1,女孩高三时被分配辅导一个差生英文,这个差生是巴西来的,父母离异英语也说不好,颜值极高。女孩一方面出于同情一方面被颜值吸引就开始date。女孩母亲知道了当然担心,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timing也不是一个相配的良人。她没有马上制止,但她跟女孩把这事可能发生的后果讲了,有可能怀孕,有可能大学落榜,有可能无数潜在的机会消失了,对方家庭的复杂性,party is over等等。女孩也没马上断,而是在交往一段时间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发现确实是那么回事,于是慢慢就分开了。

案例2,女孩也很优秀,很有音乐天赋,钢琴比赛拿了不少奖。也是差不多同样的年纪和一个辍学打工的人谈恋爱,父母发现了非常愤怒,要女孩立即分手,女孩不愿意,就让她在家庭和男孩之间选一个,女孩不情愿的选了家庭。但父母依然没收了她的手机,把她关在家里,限制她的自由。这样持续了几年,女孩后来谎称自己考上了大学,又和男孩暗自联系上。为了不再让父母阻拦,在男孩的协助下,女孩买通了杀手,筹划杀害自己的父母,伪装成抢劫的样子,母亲当场毙命,父亲侥幸不死,女孩被判无期。

这两个案例很有代表性。

 

但你看这两个案例的时候,不要只看到父母在这一件事上的做法,而要看到这其实是两个家庭在对待子女问题上一贯的处理方法。

 

案例一的母亲显然不是第一次指导女儿权衡利弊然后让女儿做抉择,也绝不是一上来就把关乎身家性命的议题交给女儿自行决定。这背后是十几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小事到大事一点点放权的过程。

最初只是后果不严重的小选择,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你想穿裙子,那么我告诉你今天的温度,以及穿裙子的后果,你决定穿还是不穿。孩子大一些再处理大一些的决定,比如假期怎么安排,你可以选择天天玩,我告诉你这样做的后果,作业完不成,开学了听不懂,成绩下降,甚至留级,你自己决定怎么度过这个假期。

决定是从小到大的,后果的严重性也是慢慢升级的,与此同时,孩子的认知水平在提高,父母对孩子做出合理选择的信心也在提高。

父母要训练和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法则,同时要留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度操练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容许错误的发生,但要在可控范围内。如若没有这十几年的预备,案例一中的母亲也绝不敢把这么大的事交给女儿自己决定,对孩子这么大的信心,必然来自于对孩子十几年引导和观察的经验。

案例二,也非常典型。这个女孩的父母也绝不仅仅是在这一件事上强迫孩子服从,这同样也是一直以来的互动模式。

父母的强制从孩子很小就开始了,从穿什么衣服,每一天的作息,到学什么才艺,人生的每一步,无论大事小事,父母都亲自代为安排。父母的初衷当然是为子女好,但在事事代劳的过程中,没有教给子女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加在ta身上,这样做当然更简单,但也更粗暴。结果就是孩子应该获得的认知方面的学习,变成了服从权威和教条的习惯养成。

孩子没学到怎么观察世界分辨利害,也缺乏自己做决定的人生经验,只是一味顺服别人的安排,遵守别人定下的规范,奔赴别人为自己设下的目标。而父母这边,由于从来不敢放权,也无法形成对子女自主能力的评估和信心,于是更不敢轻易放手。

一方面,孩子不知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父母也不放心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命运。子女年纪小的时候还好说,一旦进入青春期,问题就出现了。青春期的孩子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会达到顶点,这时你不放,也得放,但放,没有前期的预备,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没有循序渐进学习自主决定的小孩,往往会把破坏规范等同于掌握命运。

再说一次,没有循序渐进学习自主决定的小孩,往往会把破坏规范等同于掌握命运。

具体说来,就是ta们被迫服从他人所定的安排和规范,在ta们看来,这些安排和规范就是压迫他们的敌人,这与安排和规范本身是好是坏已经没有关系了。ta本能的反应就是,要获得自主,就必须反抗这些安排和规范。与此同时,“规范性思维”又已经根深蒂固的成为他们看待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因此,这样的人一边痛恨着规范,一边又不得不按照规范生活;一边想要挣脱,一边却以规范和戒律去衡量和判断他人。

 

你看到这里的危险了吧,生命的本能是向生向好,但当自由意志被压抑的时候,生命重心就倾向于要和压制自己的东西进行对抗,而不是朝着客观上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这其实就是“叛逆”的实质,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即便这样做的后果是伤害自己。

案例一中的孩子从小到大获得了认知上的提升以及自主决定的经验,因此她可以在人生重要关头,在母亲的引导下,做出符合自己意志、为人生增益的改变。

但案例二中的小孩,她的自我意志一直被人为压制,以至于她必须首先为自己争取到自由意志再说别的。于是她拼尽全力反抗父母的命令,即便那命令本身未必是坏的,甚至是保护她的,她也管不了这么多了。这就像被按在水里太久的人本能的反应就是挣脱,如果救生圈的代价是把ta压在水下,那么连救生圈都可以抛弃。

人生而自由,任何人都不允许这自由被剥夺,反抗这种剥夺是刻写在人类灵魂深处的本能。因此,当一个人,即便是一个孩子,被以爱为名的东西压制自身意志的时候,ta只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就是案例二中的孩子那么做的心理机制。不是她无法看出那个男孩不合适,也不是她无法离开他,而是跟他在一起大概是她唯一一件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是她唯一一次可以违背父母意志的机会。她抓住了一个漏气的救生圈,即便知道要与这个救生圈同归于尽,也要离开那个能让她活着却把她绑住哪也去不了的码头。

 

说了这么多,你已经看出来了吧?一个人要如何改变,如何向好改变,如何向着让人生增益的方向改变?

 

首要一点,就是这个人必须是自由的。

你是自由的,才能客观评估什么对你有益什么对你有害,而不是为了叛逆而叛逆。才能明白利害关系,而不是为了争取自由而伤害自己。才能认识规范的价值,自主的尊重法则和秩序,而不是一边痛恨律法一边实行律法主义,一边违规一边对自己和他人审判和定罪。

那问题来了,不自由怎么办?

 

首先,你不是【一个】人。

这是这几代人普遍面对的问题——就是父母史无前例的关注和介入子女的人生轨迹。我在“人为什么会迷茫”的回答里谈到过。话说,人不知道如何改善不就是迷茫的表现么。

如果你没有幸运拥有案例一中的父母,也没关系,很多人都和你一样,你现在读到这篇文章,就已经比很多人幸运,你就已经拥有了能救命的认知的改变。

 

接下来,你要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做自己的师父。案例一中女孩从小受到的教育,你要自己教给自己。

这个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戒律忘记(律法主义、思想钢印、二极管思维都是一回事)。忘不掉先把它们按下去也可以,一旦那种“我应该” “我不应该”的念头浮现,就告诉它们“你们先靠边站,让我想想”。

这个“想想”就是唤醒自我意志的起手式。还记得吗?你的意志本身就是向生向好的,它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叫你反抗,而是要你在客观评估自己与世界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出理智的选择。当然你最后可能还是会做“我应该”要做的事,但经过这个“想想”,这个决定就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做出来的。

“想想”,那具体想什么?

这就需要你对自己、对世界、对社会有一些认知,否则无从想起。

这些本该是父母从小循序渐进引导你认识的。但很可惜,如果最先引入的是行为规范而不是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你就很难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你很可能会以一种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法则和秩序,以抗衡这些东西对你的压制。但你现在可以了解,这些东西本身是帮助你而不是压制你的,是你survive和thrive的工具。你感觉被压迫,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压迫你,是别人的意志压迫你。

所以你先把那些东西放一放,先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

 

第一,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身体、欲望、喜好、情绪、极限、禁忌、喜悦、悲伤、擅长的和不擅长的、讨厌的和恐惧的。不带价值判断、不带褒贬的认识自己。

很多人长这么大未必认识自己的身体,未必知道自己对什么充满激情,未必客观的想过自己的强处和弱点,也没花时间搞清楚过自己的欲望来自何方。类似案例一家庭长大的小孩8、9岁就可以在有人嘲笑ta的长相时坦然说这是我的特点不是我的缺点,这么稳定的心态和抵挡PUA的能力很多成年人都没有。

认识自己不是搞血型、星象、几型人格这种,你需要系统的认识人是什么,男人/女人(根据你自己的性别)是什么,人演化而来特有的习性,男性/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大脑回路、行为模式,特别是内分泌/激素对男性/女性造成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人的身体构造,一些常见病的机制和处理方法,你自己的健康状况,心理和生理有没有需要处理的问题等等。

如果你身上有一些特别困扰你的东西,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找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献。比如有些男孩子在十几、二十岁欲望强烈,觉得自己时常处在难以抑制的性欲当中。我建议你不要先想着去改变它,这是“规范性思维”的脑回路,先去了解它。不要看短视频那些娱乐性资源,去Google或油管上找一些正经的学术资源,或者有学术背景的博主科普的东西也行。也可以读人物传记,你的问题很多高成就人士没准儿也有,看看人家是怎么处理的。很可能当你了解之后,就知道这可能挺正常,你就能接纳自己,放轻松,再进到下一步。

认识自己的进阶是掌控和管理自己。这点作为成年人比小孩有优越性,小孩的大脑没有完全发育,即便ta知道要控制情绪也很难有效控制。但成年人已经具有发育成熟的大脑,控制自己的能力你是具备的,你缺的是操练。

管理自己可以从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比如健身。健身就是一种认识和掌控自己身体的训练。你需要了解一些解剖学,运动科学、饮食科学,怎么减脂,怎么增肌,每天要练那块肌肉,如何控制发力,如何保持体态。

可以收放自如的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就可以进阶到对生活方式的管理,然后再到对人生规划的管理。

注意,你不必严格采取我这里举的例子。你不用非从健身开始,你得找到什么是你能主动去做并看得到去做的理由和益处的事。比如唱歌、绘画、游泳、做菜……什么都可以,这都是你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工具。无论做什么,你把这件事做好,在这个过程里体会自身的存在,体会自由,体会自主做决定是怎么回事。

不要一上来就急着改变恶习或者命运这样有难度的东西。从比较容易掌控、会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在这件事上形成的控制力会慢慢渗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但你要有耐心,改变不是一蹴而就,那么多年形成的习惯,也要慢慢才能改变。只要你方向对了,最终那些你痛恨的恶习肯定会改变,你找到你所爱的,自然就会远离你所恶的。这不是因为有人强迫你,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你的生命自然而然结出的果子。想想看多少人上学时恨透了800米、1500米达标,现在不需要达标了倒跑起了马拉松。

 

第二,认识世界。
——包括认识自然界、社会领域、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等。

你怎么知道哪个选择对自己好,怎么改变是增益?除了要认识自己,还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也许你想要的未必对你有益,而很多时候为了更大的益处,你不得不自愿约束并放弃一些自由。比如你了解生物周期的规律,就要放弃无节制生活的自由。

父母有责任教给子女关于世界的法则和规律。不过很可惜,很多父母宁可去树立规范、纠正行为,却没有好好教给孩子这些东西背后的理由和逻辑。纠正行为多简单,你吼ta几次ta就不敢了。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就需要花费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能力也是一方面的问题,有时候父母自己也说不清,只知道事情就该这样,于是输出给孩子的就只有行为规范和律法禁忌。

但老实说,能力不够很多时候是借口。还是不愿花时间花心思。比如我在案例一中举的例子,小孩要穿裙子,你告诉她今天的温度以及穿裙子的后果,这不超过你的知识水平吧?但为什么你只会粗暴的拒绝她呢?因为你没耐心了,要急着上班,或者心里正想着别的事情。这不是能力问题,还是意愿问题。作为父母你现在觉得讲道理麻烦,要求孩子听话省事。但是、现在省了这个小麻烦,以后就会有**烦。

作为子女,如果你遇上的是这样的父母,也别绝望,因为你现在可以自己教自己。

不过还是那句话,教自己之先,把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规范和评判先忘记,忘不掉也暂时放下。不要老想着体育达标这回事,现在没有体育课了,是你自己想跑才跑。用自己的节奏,听听喜欢的音乐,看看路边的风景,多愉快。

学习也是这样,这会儿没有考试了,你是因为对世界、对人类好奇,所以要学学物理、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你对星空好奇,就去买副望远镜,了解一下星系。对艺术好奇,就拿起画笔,从每天的素描开始记录一下生活。对美食好奇,不妨报个烹饪班,把几大菜系给它做熟练了。

网络公开课这么多,选几个你感兴趣的,系统的学下来,尽量不要偏科,建议包含一门纯理,一门医学(或生物),一门社会相关(历史、社会、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一门工程(包括编程)。还有余裕的再多学一门语言,和一门自己感兴趣的选修,最好是和客观世界直接产生联系的,比如木工、摄影、烹饪、皮革、制衣等。

这些东西可以有效破除“规范性思维”的捆绑,让你看到世界的多元、人类的多样、社会的复杂,帮助你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以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领域的问题。

人很难改变主要是在认识世界之前脑袋里就被灌输了各种条条框框的规范和律法,带着这些框架去体验世界,等于带着脚镣跳舞,自然无法按着自身向生向好的意愿生长,本应用在成长上的精力都用在挣脱脚镣上了。

这些枷锁也会导致偏激的思想、二极管思维、和律法主义。让人无法正确的评估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处境,导致最后即便挣脱出枷锁也不知道如何行使自由意志、无法做出对自己有益的选择。

认识自己和世界是做出增益改变的基础。认识自己和世界都要从大到小,从普遍到个例。对自己的认知要先从认识人类这个物种开始,再到你这个个体。很多东西都是人类普遍面对的处境,你先接纳自己,再学习控制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归纳法式的,是从丰富的人生经验中形成对世界的理解,然后建立理论的框架,再以此指导面临的选择和决定。而不能反过来,先被强迫做选择,再被灌输规范框架,再用这框架去理解世界。

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后一种情况。那么你想要改变,实际上就是想要夺回自主权,不要把意志浪费在对抗上,让生命自由的做出向生向好的决定。接下来,你需要的是认知的提高和有效的手段,放下规范性思维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接纳而不是对抗自己和世界,并在新的认知上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自主的做出向生向好的行动的抉择。

至此,你会发现,你想要的改变已经发生了。接下来就是时间要做的事情了,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这,就是人如何才能获得真正改善的答案。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