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1篇帖子。

問:改變為什麼會很難?

1樓 圆环之理 2024-8-27 13:14

答:你希望的不是改變,而是改善。

 

改變是常態,向好還是向壞改變才是關鍵。向好改變就是增益,比如增加幸福感、增進健康、獲得更多機會與可能性等,向壞改變就是反之。

所以我們把問題改寫一下:如何讓人生向着增益的方向改變,為什麼這個很難。

其實答案出乎意料的簡單,就是人生的起點都是向着好的方向設置的,人本來並不需要額外的心理建設才能進入向好的軌道。自由意志本身就是要自我繁榮和自我實現,沒有誰一生下來就要自我毀滅。

你看過人類幼崽剛出生的樣子嗎?眼睛還沒睜開,趴在母親身上,還不會爬,自己蠕動着就能找到食物,根本不用把它放到母親胸前。動物都有這能力,非常強大的向生的力量。

那後來發生了什麼,讓人脫離了自我繁榮和自我實現的軌道了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自主意志在成長過程中被抑制了。

剛才說過,趨利避害是一切動物本能的意志的決定,動物要趨利避害,需要處理的是認知和方法的問題,而不是意志的問題。也就是說,父母的責任是教給子女什麼是「利」什麼是「害」,而不是強行扭轉ta的意志。不用教ta求生,但需要教ta求生的方法,因為ta的意志本身就是求生求好的意志。

很多父母忽略了子女認知和判斷能力的提升,同時不斷把自己意志強加在ta們意志之上。本來子女可以經歷一個認識世界的過程為自己取得一個向好向生的結果,現在為了對抗那個遏制自己意志的力量,不得不陷入到一種對自己無益卻消耗巨大的角力當中,這就是上一篇所說的「貓捉老鼠」的遊戲。

 

我給你們講兩個真實的對照組案例,更直觀的感受下.

兩個案例都是女孩結交了不合適的男朋友,但父母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語境都是北美,但不影響說明問題)。

案例1,女孩高三時被分配輔導一個差生英文,這個差生是巴西來的,父母離異英語也說不好,顏值極高。女孩一方面出於同情一方面被顏值吸引就開始date。女孩母親知道了當然擔心,顯然這不是一個好的timing也不是一個相配的良人。她沒有馬上制止,但她跟女孩把這事可能發生的後果講了,有可能懷孕,有可能大學落榜,有可能無數潛在的機會消失了,對方家庭的複雜性,party is over等等。女孩也沒馬上斷,而是在交往一段時間後,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發現確實是那麼回事,於是慢慢就分開了。

案例2,女孩也很優秀,很有音樂天賦,鋼琴比賽拿了不少獎。也是差不多同樣的年紀和一個輟學打工的人談戀愛,父母發現了非常憤怒,要女孩立即分手,女孩不願意,就讓她在家庭和男孩之間選一個,女孩不情願的選了家庭。但父母依然沒收了她的手機,把她關在家裏,限制她的自由。這樣持續了幾年,女孩後來謊稱自己考上了大學,又和男孩暗自聯繫上。為了不再讓父母阻攔,在男孩的協助下,女孩買通了殺手,籌劃殺害自己的父母,偽裝成搶劫的樣子,母親當場斃命,父親僥倖不死,女孩被判無期。

這兩個案例很有代表性。

 

但你看這兩個案例的時候,不要只看到父母在這一件事上的做法,而要看到這其實是兩個家庭在對待子女問題上一貫的處理方法。

 

案例一的母親顯然不是第一次指導女兒權衡利弊然後讓女兒做抉擇,也絕不是一上來就把關乎身家性命的議題交給女兒自行決定。這背後是十幾年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小事到大事一點點放權的過程。

最初只是後果不嚴重的小選擇,比如今天穿什麼衣服。你想穿裙子,那麼我告訴你今天的溫度,以及穿裙子的後果,你決定穿還是不穿。孩子大一些再處理大一些的決定,比如假期怎麼安排,你可以選擇天天玩,我告訴你這樣做的後果,作業完不成,開學了聽不懂,成績下降,甚至留級,你自己決定怎麼度過這個假期。

決定是從小到大的,後果的嚴重性也是慢慢升級的,與此同時,孩子的認知水平在提高,父母對孩子做出合理選擇的信心也在提高。

父母要訓練和引導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法則,同時要留給孩子足夠的寬容度操練自己做決定、做選擇,容許錯誤的發生,但要在可控範圍內。如若沒有這十幾年的預備,案例一中的母親也絕不敢把這麼大的事交給女兒自己決定,對孩子這麼大的信心,必然來自於對孩子十幾年引導和觀察的經驗。

案例二,也非常典型。這個女孩的父母也絕不僅僅是在這一件事上強迫孩子服從,這同樣也是一直以來的互動模式。

父母的強制從孩子很小就開始了,從穿什麼衣服,每一天的作息,到學什麼才藝,人生的每一步,無論大事小事,父母都親自代為安排。父母的初衷當然是為子女好,但在事事代勞的過程中,沒有教給子女分析現象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加在ta身上,這樣做當然更簡單,但也更粗暴。結果就是孩子應該獲得的認知方面的學習,變成了服從權威和教條的習慣養成。

孩子沒學到怎麼觀察世界分辨利害,也缺乏自己做決定的人生經驗,只是一味順服別人的安排,遵守別人定下的規範,奔赴別人為自己設下的目標。而父母這邊,由於從來不敢放權,也無法形成對子女自主能力的評估和信心,於是更不敢輕易放手。

一方面,孩子不知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父母也不放心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命運。子女年紀小的時候還好說,一旦進入青春期,問題就出現了。青春期的孩子對掌握自己命運的渴望會達到頂點,這時你不放,也得放,但放,沒有前期的預備,會出現更大的問題。

沒有循序漸進學習自主決定的小孩,往往會把破壞規範等同於掌握命運。

再說一次,沒有循序漸進學習自主決定的小孩,往往會把破壞規範等同於掌握命運。

具體說來,就是ta們被迫服從他人所定的安排和規範,在ta們看來,這些安排和規範就是壓迫他們的敵人,這與安排和規範本身是好是壞已經沒有關係了。ta本能的反應就是,要獲得自主,就必須反抗這些安排和規範。與此同時,「規範性思維」又已經根深蒂固的成為他們看待和體驗世界的方式。

因此,這樣的人一邊痛恨着規範,一邊又不得不按照規範生活;一邊想要掙脫,一邊卻以規範和戒律去衡量和判斷他人。

 

你看到這裏的危險了吧,生命的本能是向生向好,但當自由意志被壓抑的時候,生命重心就傾向於要和壓制自己的東西進行對抗,而不是朝着客觀上對自己有益的方向發展。這其實就是「叛逆」的實質,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即便這樣做的後果是傷害自己。

案例一中的孩子從小到大獲得了認知上的提升以及自主決定的經驗,因此她可以在人生重要關頭,在母親的引導下,做出符合自己意志、為人生增益的改變。

但案例二中的小孩,她的自我意志一直被人為壓制,以至於她必須首先為自己爭取到自由意志再說別的。於是她拼盡全力反抗父母的命令,即便那命令本身未必是壞的,甚至是保護她的,她也管不了這麼多了。這就像被按在水裏太久的人本能的反應就是掙脫,如果救生圈的代價是把ta壓在水下,那麼連救生圈都可以拋棄。

人生而自由,任何人都不允許這自由被剝奪,反抗這種剝奪是刻寫在人類靈魂深處的本能。因此,當一個人,即便是一個孩子,被以愛為名的東西壓制自身意志的時候,ta只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就是案例二中的孩子那麼做的心理機制。不是她無法看出那個男孩不合適,也不是她無法離開他,而是跟他在一起大概是她唯一一件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是她唯一一次可以違背父母意志的機會。她抓住了一個漏氣的救生圈,即便知道要與這個救生圈同歸於盡,也要離開那個能讓她活着卻把她綁住哪也去不了的碼頭。

 

說了這麼多,你已經看出來了吧?一個人要如何改變,如何向好改變,如何向着讓人生增益的方向改變?

 

首要一點,就是這個人必須是自由的。

你是自由的,才能客觀評估什麼對你有益什麼對你有害,而不是為了叛逆而叛逆。才能明白利害關係,而不是為了爭取自由而傷害自己。才能認識規範的價值,自主的尊重法則和秩序,而不是一邊痛恨律法一邊實行律法主義,一邊違規一邊對自己和他人審判和定罪。

那問題來了,不自由怎麼辦?

 

首先,你不是【一個】人。

這是這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就是父母史無前例的關注和介入子女的人生軌跡。我在「人為什麼會迷茫」的回答里談到過。話說,人不知道如何改善不就是迷茫的表現麼。

如果你沒有幸運擁有案例一中的父母,也沒關係,很多人都和你一樣,你現在讀到這篇文章,就已經比很多人幸運,你就已經擁有了能救命的認知的改變。

 

接下來,你要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做自己的師父。案例一中女孩從小受到的教育,你要自己教給自己。

這個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先把頭腦里根深蒂固的道德和行為規範、戒律忘記(律法主義、思想鋼印、二極管思維都是一回事)。忘不掉先把它們按下去也可以,一旦那種「我應該」 「我不應該」的念頭浮現,就告訴它們「你們先靠邊站,讓我想想」。

這個「想想」就是喚醒自我意志的起手式。還記得嗎?你的意志本身就是向生向好的,它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叫你反抗,而是要你在客觀評估自己與世界的前提下儘可能做出理智的選擇。當然你最後可能還是會做「我應該」要做的事,但經過這個「想想」,這個決定就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而是你自己做出來的。

「想想」,那具體想什麼?

這就需要你對自己、對世界、對社會有一些認知,否則無從想起。

這些本該是父母從小循序漸進引導你認識的。但很可惜,如果最先引入的是行為規範而不是觀察和分析的方法,你就很難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你很可能會以一種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法則和秩序,以抗衡這些東西對你的壓制。但你現在可以了解,這些東西本身是幫助你而不是壓制你的,是你survive和thrive的工具。你感覺被壓迫,不是因為這些東西壓迫你,是別人的意志壓迫你。

所以你先把那些東西放一放,先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

 

第一,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的身體、欲望、喜好、情緒、極限、禁忌、喜悅、悲傷、擅長的和不擅長的、討厭的和恐懼的。不帶價值判斷、不帶褒貶的認識自己。

很多人長這麼大未必認識自己的身體,未必知道自己對什麼充滿激情,未必客觀的想過自己的強處和弱點,也沒花時間搞清楚過自己的欲望來自何方。類似案例一家庭長大的小孩8、9歲就可以在有人嘲笑ta的長相時坦然說這是我的特點不是我的缺點,這麼穩定的心態和抵擋PUA的能力很多成年人都沒有。

認識自己不是搞血型、星象、幾型人格這種,你需要系統的認識人是什麼,男人/女人(根據你自己的性別)是什麼,人演化而來特有的習性,男性/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徵、大腦迴路、行為模式,特別是內分泌/激素對男性/女性造成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人的身體構造,一些常見病的機制和處理方法,你自己的健康狀況,心理和生理有沒有需要處理的問題等等。

如果你身上有一些特別困擾你的東西,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找這方面的著作和文獻。比如有些男孩子在十幾、二十歲欲望強烈,覺得自己時常處在難以抑制的性慾當中。我建議你不要先想着去改變它,這是「規範性思維」的腦迴路,先去了解它。不要看短視頻那些娛樂性資源,去Google或油管上找一些正經的學術資源,或者有學術背景的博主科普的東西也行。也可以讀人物傳記,你的問題很多高成就人士沒準兒也有,看看人家是怎麼處理的。很可能當你了解之後,就知道這可能挺正常,你就能接納自己,放輕鬆,再進到下一步。

認識自己的進階是掌控和管理自己。這點作為成年人比小孩有優越性,小孩的大腦沒有完全發育,即便ta知道要控制情緒也很難有效控制。但成年人已經具有發育成熟的大腦,控制自己的能力你是具備的,你缺的是操練。

管理自己可以從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開始。比如健身。健身就是一種認識和掌控自己身體的訓練。你需要了解一些解剖學,運動科學、飲食科學,怎麼減脂,怎麼增肌,每天要練那塊肌肉,如何控製發力,如何保持體態。

可以收放自如的管理好自己的身體,就可以進階到對生活方式的管理,然後再到對人生規劃的管理。

注意,你不必嚴格採取我這裏舉的例子。你不用非從健身開始,你得找到什麼是你能主動去做並看得到去做的理由和益處的事。比如唱歌、繪畫、游泳、做菜……什麼都可以,這都是你認識自己和世界的工具。無論做什麼,你把這件事做好,在這個過程里體會自身的存在,體會自由,體會自主做決定是怎麼回事。

不要一上來就急着改變惡習或者命運這樣有難度的東西。從比較容易掌控、會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在這件事上形成的控制力會慢慢滲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但你要有耐心,改變不是一蹴而就,那麼多年形成的習慣,也要慢慢才能改變。只要你方向對了,最終那些你痛恨的惡習肯定會改變,你找到你所愛的,自然就會遠離你所惡的。這不是因為有人強迫你,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你的生命自然而然結出的果子。想想看多少人上學時恨透了800米、1500米達標,現在不需要達標了倒跑起了馬拉松。

 

第二,認識世界。
——包括認識自然界、社會領域、人類的行為和心理等。

你怎麼知道哪個選擇對自己好,怎麼改變是增益?除了要認識自己,還要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也許你想要的未必對你有益,而很多時候為了更大的益處,你不得不自願約束並放棄一些自由。比如你了解生物周期的規律,就要放棄無節制生活的自由。

父母有責任教給子女關於世界的法則和規律。不過很可惜,很多父母寧可去樹立規範、糾正行為,卻沒有好好教給孩子這些東西背後的理由和邏輯。糾正行為多簡單,你吼ta幾次ta就不敢了。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就需要花費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當然能力也是一方面的問題,有時候父母自己也說不清,只知道事情就該這樣,於是輸出給孩子的就只有行為規範和律法禁忌。

但老實說,能力不夠很多時候是藉口。還是不願花時間花心思。比如我在案例一中舉的例子,小孩要穿裙子,你告訴她今天的溫度以及穿裙子的後果,這不超過你的知識水平吧?但為什麼你只會粗暴的拒絕她呢?因為你沒耐心了,要急着上班,或者心裏正想着別的事情。這不是能力問題,還是意願問題。作為父母你現在覺得講道理麻煩,要求孩子聽話省事。但是、現在省了這個小麻煩,以後就會有**煩。

作為子女,如果你遇上的是這樣的父母,也別絕望,因為你現在可以自己教自己。

不過還是那句話,教自己之先,把自己頭腦里固有的規範和評判先忘記,忘不掉也暫時放下。不要老想着體育達標這回事,現在沒有體育課了,是你自己想跑才跑。用自己的節奏,聽聽喜歡的音樂,看看路邊的風景,多愉快。

學習也是這樣,這會兒沒有考試了,你是因為對世界、對人類好奇,所以要學學物理、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你對星空好奇,就去買副望遠鏡,了解一下星系。對藝術好奇,就拿起畫筆,從每天的素描開始記錄一下生活。對美食好奇,不妨報個烹飪班,把幾大菜系給它做熟練了。

網絡公開課這麼多,選幾個你感興趣的,系統的學下來,儘量不要偏科,建議包含一門純理,一門醫學(或生物),一門社會相關(歷史、社會、人類學、經濟學、心理學、法學等),一門工程(包括編程)。還有餘裕的再多學一門語言,和一門自己感興趣的選修,最好是和客觀世界直接產生聯繫的,比如木工、攝影、烹飪、皮革、製衣等。

這些東西可以有效破除「規範性思維」的捆綁,讓你看到世界的多元、人類的多樣、社會的複雜,幫助你從不同的視角觀察,以不同的方法處理不同領域的問題。

人很難改變主要是在認識世界之前腦袋裏就被灌輸了各種條條框框的規範和律法,帶着這些框架去體驗世界,等於帶着腳鐐跳舞,自然無法按着自身向生向好的意願生長,本應用在成長上的精力都用在掙脫腳鐐上了。

這些枷鎖也會導致偏激的思想、二極管思維、和律法主義。讓人無法正確的評估客觀世界和自己的處境,導致最後即便掙脫出枷鎖也不知道如何行使自由意志、無法做出對自己有益的選擇。

認識自己和世界是做出增益改變的基礎。認識自己和世界都要從大到小,從普遍到個例。對自己的認知要先從認識人類這個物種開始,再到你這個個體。很多東西都是人類普遍面對的處境,你先接納自己,再學習控制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應該是歸納法式的,是從豐富的人生經驗中形成對世界的理解,然後建立理論的框架,再以此指導面臨的選擇和決定。而不能反過來,先被強迫做選擇,再被灌輸規範框架,再用這框架去理解世界。

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人都是後一種情況。那麼你想要改變,實際上就是想要奪回自主權,不要把意志浪費在對抗上,讓生命自由的做出向生向好的決定。接下來,你需要的是認知的提高和有效的手段,放下規範性思維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接納而不是對抗自己和世界,並在新的認知上建立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自主的做出向生向好的行動的抉擇。

至此,你會發現,你想要的改變已經發生了。接下來就是時間要做的事情了,日積月累,水滴石穿。

這,就是人如何才能獲得真正改善的答案。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