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1篇帖子。

问:怎样读书最有效?

1樓 圆环之理 2024-10-6 20:33

答:#狠狠的读#

 

对工具书,带着项目读最有效——就是这个工具书读完,你要能用这个工具书做个东西。

可以是它书上的例子再拔高扩展一些,可以是你自己想到的某个点子,总而言之,必须要有个依靠工具书创作实践的过程。

因此,你不能——至少不能满足于——照抄书上的某个例子,因为那样可以不动脑的敲字。

对教科书,你要拿来转述、和它辩论。你能拿她教会别人,你才算真的摸到门道。你拿它跟人辩论,对手能问到你磕磕巴巴处,你就知道哪里需要进一步的搞清楚。

对于浪漫性的作品,你要拿来跟人讨论。对一个人物、一个行为你怎么看,别人怎么看,赞同什么、反对什么。

多年以后,你的大脑要调用这些信息,它需要更多的handle来提高命中率。

很多人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有时候你记得一个公式、一个解法,往往是因为你清晰的记得老师写这个公式的时候咳得摔了一跤、或者你解那个题的时候正好遇上911恐袭的新闻播报,或者你看到那个情节的时候正好电闪雷鸣。

这些与内容同时发生的特异事件——无论是嗅觉、触觉还是听觉、视觉甚至痛觉,都会在另外的记忆部门留下事件记录,而这个事件记录会带有通向那些概念性内容的快捷方式。

这样的一个认知,就会在你的意识中有多个锚点,可以靠着关联唤起轻易的命中,而到了遗忘的时候,也需要全部锚点都断掉这个概念才会湮灭。

不信你找女朋友帮你个忙,找个最难背、最难理解的公式,狠狠背一背,然后让她帮你解锁点啥新体验。

给你孙子讲题,都会觉得历历在目,信不信?

这类同步发生的多感官体验,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结绳记事”。思维本身是水过无痕的,但绳结却会一直存在,记得住绳结就容易想得起打绳结的这件事。

所以,读书要带“情节”,要产生“经历”,不能“十年如一日”,全靠“无限重复”。

人类的意识对其他人类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的敏感性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的敏感性和记忆持久性都显著的高于对抽象的概念本身。因此要寻求机制去为阅读、学习本身创造“喜怒哀乐”、“声色犬马”的体验。

而那些挑战、创造、讨论……都是给抽象虚无的信息染上这些“色彩”,赋予它多个意识锚的通用手段。

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尽情生活”的一种自然法奖励。

 

读书不骂娘、不掀桌、不揪心、不捧腹、不恶心、不下酒、不痛不痒、不硬不湿,你记不住。

 

书,要狠狠的读。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