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1篇帖子。

問:怎樣讀書最有效?

1樓 圆环之理 2024-10-6 20:33

答:#狠狠的讀#

 

對工具書,帶著項目讀最有效——就是這個工具書讀完,你要能用這個工具書做個東西。

可以是它書上的例子再拔高擴展一些,可以是你自己想到的某個點子,總而言之,必須要有個依靠工具書創作實踐的過程。

因此,你不能——至少不能滿足於——照抄書上的某個例子,因為那樣可以不動腦的敲字。

對教科書,你要拿來轉述、和它辯論。你能拿她教會別人,你才算真的摸到門道。你拿它跟人辯論,對手能問到你磕磕巴巴處,你就知道哪裡需要進一步的搞清楚。

對於浪漫性的作品,你要拿來跟人討論。對一個人物、一個行為你怎麼看,別人怎麼看,贊同什麼、反對什麼。

多年以後,你的大腦要調用這些信息,它需要更多的handle來提高命中率。

很多人會有一個感覺,就是有時候你記得一個公式、一個解法,往往是因為你清晰的記得老師寫這個公式的時候咳得摔了一跤、或者你解那個題的時候正好遇上911恐襲的新聞播報,或者你看到那個情節的時候正好電閃雷鳴。

這些與內容同時發生的特異事件——無論是嗅覺、觸覺還是聽覺、視覺甚至痛覺,都會在另外的記憶部門留下事件記錄,而這個事件記錄會帶有通向那些概念性內容的快捷方式。

這樣的一個認知,就會在你的意識中有多個錨點,可以靠著關聯喚起輕易的命中,而到了遺忘的時候,也需要全部錨點都斷掉這個概念才會湮滅。

不信你找女朋友幫你個忙,找個最難背、最難理解的公式,狠狠背一背,然後讓她幫你解鎖點啥新體驗。

給你孫子講題,都會覺得歷歷在目,信不信?

這類同步發生的多感官體驗,實際上是一種「思維結繩記事」。思維本身是水過無痕的,但繩結卻會一直存在,記得住繩結就容易想得起打繩結的這件事。

所以,讀書要帶「情節」,要產生「經歷」,不能「十年如一日」,全靠「無限重複」。

人類的意識對其他人類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的敏感性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的敏感性和記憶持久性都顯著的高於對抽象的概念本身。因此要尋求機制去為閱讀、學習本身創造「喜怒哀樂」、「聲色犬馬」的體驗。

而那些挑戰、創造、討論……都是給抽象虛無的信息染上這些「色彩」,賦予它多個意識錨的通用手段。

某種意義上,這是對「盡情生活」的一種自然法獎勵。

 

讀書不罵娘、不掀桌、不揪心、不捧腹、不噁心、不下酒、不痛不癢、不硬不濕,你記不住。

 

書,要狠狠的讀。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