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17篇帖子。

【书本】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1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1
2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2
声明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后简称“手册”)是一本公益小册子。手册是数十位作者根据兴趣自发撰写完成,版权属于本书编委会。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中立”和“公益”为原则,没有接受其他任何组织任何形式的支持。未经编委会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违反相应的版权条例抄袭、转载、摘编、修改本书内容;不得将本书用于商业目的;不得对本手册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和未授权的大范围分发。

手册是一部集合了二十多篇独立文章的作品集锦。每一小节均由不同作者撰写。在编写本手册时,作者们听取了大量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并尽可地将各种观点统一在手册的框架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向读者传达更多可供参考的观点和意见。本手册并不构成任何明确的行动建议,因此作者不承担由此产生的衍生责任。

本手册作者不能保证手册内容中没有对其他组织的误解和偏见。手册内容的正确性并没有经过权威审查,手册作者无法保证手册中的方法始终有效。手册作者亦无力确认手册是否违反了读者所在地的各种法规,请各位读者参照当地行政规定。如有违反,请您停止阅读并立即销毁手册的任何副本。对于未经授权传播手册而造成的各种问题,手册作者概不负责。手册作者无法确定手册内容是否会对读者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您未满18岁,或因阅读手册而产生不适,请立即停止阅读并咨询心理医生。

本书编委会欢迎接受您的指教。如果您对本书内容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络我们:survivesjtu @ gmail.com。我们并不保证回复每一封邮件,但是我们会认真接受并思考您的意见,并在后续版本中做出相应的改进。

在以下网站上,我们将会提供本书最新电子版下载:
http://sites.google.com/site/survivesjtu/
http://hi.baidu.com/survivesjtu/blog/
http://blog.sina.com.cn/survivesjtu/

本书编委会

3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3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四年生活中,我目睹和经历了太多的荒谬,太多的错误,太多的茫然,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失败。自诩为天之骄子的高中毕业生,站在大学的门槛上,有时竟会显得像低龄儿童一样幼稚。

年轻的同学们还为自己那充满无限可能的青春而沾沾自喜,却不曾意识到,一生仅此一张的白纸,绝不可以随意地涂抹。本书希望能为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具体政策上,提供各种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同学里那一部分有志青年完善自我,实现内心的追求。

回首四年大学时光,我一直保有一种强烈的对科学知识的虔诚。这份虔诚迫使我重新思考每天那本应“司空见惯”的生活;这份虔诚让我站出来,以我认为正确的方式贯彻自己的追求。

在此,我把我这四年,和生活斗争的点点滴滴的经验和感悟记录下来。一方面,我希望我能为那些像我一样压抑中的灵魂尽一点义务。另一方面,也希望这本书本身,能成为推动各种不合理制度进步的一种动力。

现实总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当中太多人已经习惯于沿着那一成不变的“典型成功道路” 前进:中考,高考,考研,出国. . . . . . 数不清的人们在埋头赶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后面的却还未开始思考。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

这本书不是《逃课手册》或者《考前突击宝典》。我希望帮助各位读者做到的,绝不是简单的拿高分、或者顺利毕业。我衷心希望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新鲜的思考,让同学们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风景。至少在读过本书之后,各位读者应该能够有勇气、有智慧,去发现并挑战那些比上课更为重要的追求。

本书编委会

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

4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5
第一章 立志篇
5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6

1.1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

  

You trust in the lord; your ass belongs to me. Welcome to Shang-
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 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
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教授也不会为你负责。拉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的论文,满足学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计。要说管学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课堂里的某个本科生。就算是科研任务不太重的一些任课教师,他们也不会为你负责——学不懂?那是因为你智力低,要么就是自己底下不用功。为什么跟你一个班上的某某某同学,人家就能懂?诚然,就算是老师上课说孟加拉语,一个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两个翻翻书看看图就能学到八九不离十的同学(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学过)。真正在课堂上口传心授的教学,其质量是不会有人过问的。教学评估会考察实验报告格式是否合格,出勤率是否够,但是绝对不会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几个听懂了的。

试想一下,每个学院每个系有成百上千的学生, 每人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接受力,我们怎么可能去指望一个统一的“教学培养计划” 强制应用在每个人头上的时候,能够产生效果?好比说食堂师傅炒一大锅菜给上千人吃,我敢说我分到的那盘,不是炒糊就肯定得夹生。

所谓“教学培养计划”,其科学性必须经过教育权威的论证。然而现实中塞给我们的推荐课表,却让人失望。且不深究选修课的分类、学分、毕业条件每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使得不少同学毕业前夕竞相奔走;甚至连两门相依赖课程的教学先后顺序都搞错过,这样的教学培养计划,实在让人难以信任。

而对于具体课程,教学大纲的陈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以“教学经验”的名义,十年用同一本教科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们可以容忍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广受诟病的古典残留物(例如《线性代数》中的 Cramer 法解方程)。但我们无法容忍对于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学科,我们的教科书竟然可以只涉及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技术”!这样的课程,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延续下去,从根本上讲是因人设课 ——开设相应课程是为了不让部分教师下岗。这也无怪国外有华裔学者实在看不下去了,拍案疾呼道:“中国大学,怎么那么盛产‘活化石’!”。

6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6

1.2

  

失败的思维方式

  

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被一路教育过来,内心中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独立理性思考能力早已是消耗殆尽。失败的思维方式有无数种,我们在此只列举一些在周围同学中最广为存在的想法。

7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6

1.2.1

  

高考思维

  

我们的体制总倾向于用一个量化的分数来概括衡量一个人。这一体制在高考中登峰造极。在大学里,我们也会面临无数定量的评分机制:从各科考试、综合测评、到毕业出国、读研、留沪工作. . . 都少不了和分数打交道。面对这些分数,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如果一个人把政策评分作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么他就是这个政策的牺牲品。

就算你把课本上的内容搞得再烂熟,绝不代表你真正对这门课能有什么理解(相反,那些真正理解的人,却不一定能针对考点答出高分)。请务必牢记: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一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8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7

1.2.2

  

被动思维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每天迫于生活压力,毫无主见地忙碌着,可称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为什么要上课?也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浅显,以至于我们甚至懒于思考。但我们之中又有谁真正有效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怕老师点名”、“为了抄笔记作业”、“记录考试重点” . . . 这些话,充其量只是我们被迫上课的借口,却不能成为我们心悦诚服去上课的理由。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如果是否上课对你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如果上课学习的效果足够差,效率足够低,以至于通过自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掌握知识;那么你还需要去上课吗?

9樓 浅风仁樱 2025-5-4 16:31

1.3

  

悲壮的学习方式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据说每天在新、东上中下院和图书馆都有几千人在自习。学生趴在山一样高的习题集边上苦苦奋斗,绝对是我校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亮丽的风景线。挖空心思研究解题技巧的学生们,与同样挖空心思研究出题技巧的老师们,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二者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我只看到纸张、电力,以及粮食不断被浪费,却看不到中华之崛起。

我无意全盘否定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份精神充其量只能称为悲壮。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点、技巧,在真正的知识殿堂里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们特征值求得再熟练,积分积得再复杂,中国的载人飞船也不会因此而顺利上天。

我手上一本1300页的数学手册,上面记录了人类文明从远古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主要数学成果。而我校高等数学教材(上下册)所涵盖的内容,不超过其中的130页。一个真正有志于建造科学大厦的人,是不应抱着一块儿砖头精雕细琢的。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最终来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后继的知识铺垫,以及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所谓有效率的学习,应当是以最高的效率获取知识,服务这两个目标。从现状来看,我们想要把什么都搞扎实的学习习惯,其效率是极端低下的,而在我们通过大量习题,最终扎实掌握的信息里,有效的“知识”却又是如此的少。

今天,你学了多少?

10樓 浅风仁樱 2025-5-4 16:32

1.4

  

你的身价是多少?

  

在校期间做些兼职赚钱越来越容易。我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不无羡慕地议论某某同学在外头打工挣了多少钱。看着周围朋友们一个个都有钱了,不少同学也都行动起来:有本事的去跨国大企业,拿着连全职员工都嫉妒的薪水,还能捞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经验;没本事的也可以通过学校安排勤工助学,或者出去做家教(作为交大学生,至少还有高考这个特长)。的确,在读期间能做一些兼职自食其力,月薪几千是一件既让人自豪,又非常实惠的事情。但我们现在真的是时候“投笔从职”吗?

我不知道各位交大学生是否考虑过高中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没有?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削尖了脑袋参加高考,挤进大学呢?我想“学习好”,或者“爱学习” 并不是借口,因为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会因为“热爱游戏”而投身职业电子竞技的军团,也不会因为“善于做家务”而放弃大学去应聘小保姆。从本质上说,绝大部分同学们之所以选择大学毕业后再参加工作,是看上了更加体面的薪资待遇——大学毕业之后,我们的劳动会变得更有价值。在此,请不要提及所谓“劳动平等”之类的错误观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均等的,而且不同行业的劳动早已明码标价了。在这里我无意进行详尽的行业调查,仅举出身边的一些案例供参考:

• 一般企业运营管理培训讲座,主讲人出场费约为5′000 − 10′000元一场

• 跨国投资银行分析师月薪约合70′000元人民币

• 一般一所美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约合人民币每月15000元

• 北京新东方讲师的课时工资约为500 − 1′000元

• 我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5′000元

• 高中生家教的市价约为每课时40元,但有朋友指出,家教工作中,实际备课、来回路程所花时间与上课相当,甚至更长。

• 我校勤工助学在不同岗位价格略有差异,基本工资按上海市2008年3月民生保障政策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核发,每小时8元

• 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为960元/月

我根本不需要列出更为悬殊的价码差距。这样的现状已经足够那些正在
(或者正准备)投身打工大潮的同学对号入座,反观自己劳动的档次。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将来的身价有一份清醒而客观
的期望。在面对各种兼职的时候,我们必须先说服我们的自尊:

参加这样的工作,我们是不是正在以过于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
的劳动力?

在交大,大多数同学家中没有许多房子也没有许多车,但他们是幸运的,至少有家庭可以负担他们在校期间的开销,不需要同学们为了筹措生活费,一边上学一边廉价地出卖自己宝贵的时间。所以,对于生计无虞的同学们,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为了蝇头小利在最底层的劳动中苦苦挣扎,而是应当积极地利用这份时间来提高我们的身价,为今后出卖高价值劳动创造机会。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