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17篇帖子。

【書本】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生存手冊

1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1
2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2
聲明


《上海交通大學生存手冊》(後簡稱「手冊」)是一本公益小冊子。手冊是數十位作者根據興趣自發撰寫完成,版權屬於本書編委會。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我們始終以「中立」和「公益」為原則,沒有接受其他任何組織任何形式的支持。未經編委會許可,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違反相應的版權條例抄襲、轉載、摘編、修改本書內容;不得將本書用於商業目的;不得對本手冊原意進行曲解、修改和未授權的大範圍分發。

手冊是一部集合了二十多篇獨立文章的作品集錦。每一小節均由不同作者撰寫。在編寫本手冊時,作者們聽取了大量同學的意見和觀點,並盡可地將各種觀點統一在手冊的框架下。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向讀者傳達更多可供參考的觀點和意見。本手冊並不構成任何明確的行動建議,因此作者不承擔由此產生的衍生責任。

本手冊作者不能保證手冊內容中沒有對其他組織的誤解和偏見。手冊內容的正確性並沒有經過權威審查,手冊作者無法保證手冊中的方法始終有效。手冊作者亦無力確認手冊是否違反了讀者所在地的各種法規,請各位讀者參照當地行政規定。如有違反,請您停止閱讀並立即銷毀手冊的任何副本。對於未經授權傳播手冊而造成的各種問題,手冊作者概不負責。手冊作者無法確定手冊內容是否會對讀者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您未滿18歲,或因閱讀手冊而產生不適,請立即停止閱讀並諮詢心理醫生。

本書編委會歡迎接受您的指教。如果您對本書內容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聯絡我們:survivesjtu @ gmail.com。我們並不保證回復每一封郵件,但是我們會認真接受並思考您的意見,並在後續版本中做出相應的改進。

在以下網站上,我們將會提供本書最新電子版下載:
http://sites.google.com/site/survivesjtu/
http://hi.baidu.com/survivesjtu/blog/
http://blog.sina.com.cn/survivesjtu/

本書編委會

3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3


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四年生活中,我目睹和經歷了太多的荒謬,太多的錯誤,太多的茫然,太多的無奈,太多的失敗。自詡為天之驕子的高中畢業生,站在大學的門檻上,有時竟會顯得像低齡兒童一樣幼稚。

年輕的同學們還為自己那充滿無限可能的青春而沾沾自喜,卻不曾意識到,一生僅此一張的白紙,絕不可以隨意地塗抹。本書希望能為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在具體政策上,提供各種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同學裏那一部分有志青年完善自我,實現內心的追求。

回首四年大學時光,我一直保有一種強烈的對科學知識的虔誠。這份虔誠迫使我重新思考每天那本應「司空見慣」的生活;這份虔誠讓我站出來,以我認為正確的方式貫徹自己的追求。

在此,我把我這四年,和生活鬥爭的點點滴滴的經驗和感悟記錄下來。一方面,我希望我能為那些像我一樣壓抑中的靈魂盡一點義務。另一方面,也希望這本書本身,能成為推動各種不合理制度進步的一種動力。

現實總是令人遺憾的。我們當中太多人已經習慣於沿着那一成不變的「典型成功道路」 前進:中考,高考,考研,出國. . . . . . 數不清的人們在埋頭趕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後面的卻還未開始思考。這不應該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

這本書不是《逃課手冊》或者《考前突擊寶典》。我希望幫助各位讀者做到的,絕不是簡單的拿高分、或者順利畢業。我衷心希望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一些新鮮的思考,讓同學們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風景。至少在讀過本書之後,各位讀者應該能夠有勇氣、有智慧,去發現並挑戰那些比上課更為重要的追求。

本書編委會

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

4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5
第一章 立志篇
5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6

1.1 歡迎來到上海交通大學

  

You trust in the lord; your ass belongs to me. Welcome to Shang-
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各位同學們,在本書的開始,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國內絕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 在此,我無意爭論是否復旦、中科大、或者清華、北大是否比我們崩潰的更少一些——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我只是看到了無數充滿求知慾、激情、與年輕夢想的同學們,將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滿希望與信任地交給大學來塑造。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當今流水線式的教育體制下,我們就像廉價的零件一樣被生產出來。
因為數量巨大,沒人會對每一個人的教學質量負責。

領導不會為你負責。對於一個爭做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型學校,管好科研,管好實驗室才是當務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學顯得無利可圖。教授也不會為你負責。拉到足夠的經費發表足夠的論文,滿足學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計。要說管學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實驗室的碩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課堂里的某個本科生。就算是科研任務不太重的一些任課教師,他們也不會為你負責——學不懂?那是因為你智力低,要麼就是自己底下不用功。為什麼跟你一個班上的某某某同學,人家就能懂?誠然,就算是老師上課說孟加拉語,一個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兩個翻翻書看看圖就能學到八九不離十的同學(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學過)。真正在課堂上口傳心授的教學,其質量是不會有人過問的。教學評估會考察實驗報告格式是否合格,出勤率是否夠,但是絕對不會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幾個聽懂了的。

試想一下,每個學院每個系有成百上千的學生, 每人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目標、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接受力,我們怎麼可能去指望一個統一的「教學培養計劃」 強制應用在每個人頭上的時候,能夠產生效果?好比說食堂師傅炒一大鍋菜給上千人吃,我敢說我分到的那盤,不是炒糊就肯定得夾生。

所謂「教學培養計劃」,其科學性必須經過教育權威的論證。然而現實中塞給我們的推薦課表,卻讓人失望。且不深究選修課的分類、學分、畢業條件每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使得不少同學畢業前夕競相奔走;甚至連兩門相依賴課程的教學先後順序都搞錯過,這樣的教學培養計劃,實在讓人難以信任。

而對於具體課程,教學大綱的陳舊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當然,以「教學經驗」的名義,十年用同一本教科書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們可以容忍教學大綱里有一些廣受詬病的古典殘留物(例如《線性代數》中的 Cramer 法解方程)。但我們無法容忍對於一門只有幾十年歷史的新興學科,我們的教科書竟然可以只涉及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新技術」!這樣的課程,之所以能夠存在並延續下去,從根本上講是因人設課 ——開設相應課程是為了不讓部分教師下崗。這也無怪國外有華裔學者實在看不下去了,拍案疾呼道:「中國大學,怎麼那麼盛產『活化石』!」。

6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6

1.2

  

失敗的思維方式

  

我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被一路教育過來,內心中本來就少得可憐的獨立理性思考能力早已是消耗殆盡。失敗的思維方式有無數種,我們在此只列舉一些在周圍同學中最廣為存在的想法。

7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6

1.2.1

  

高考思維

  

我們的體制總傾向於用一個量化的分數來概括衡量一個人。這一體制在高考中登峰造極。在大學裏,我們也會面臨無數定量的評分機制:從各科考試、綜合測評、到畢業出國、讀研、留滬工作. . . 都少不了和分數打交道。面對這些分數,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一個人把政策評分作為自己的至高追求,那麼他就是這個政策的犧牲品。

就算你把課本上的內容搞得再爛熟,絕不代表你真正對這門課能有什麼理解(相反,那些真正理解的人,卻不一定能針對考點答出高分)。請務必牢記:大學四年留給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畢業之時,那一串蒼白的分數其實就已經作廢了。

8樓 浅风仁樱 2024-12-4 23:27

1.2.2

  

被動思維

  

無論做什麼,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每天迫於生活壓力,毫無主見地忙碌着,可稱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邁進大學校門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為什麼要上課?也許是因為問題本身太過淺顯,以至於我們甚至懶於思考。但我們之中又有誰真正有效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怕老師點名」、「為了抄筆記作業」、「記錄考試重點」 . . . 這些話,充其量只是我們被迫上課的藉口,卻不能成為我們心悅誠服去上課的理由。

真正能成為我們上課理由的,只有我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望。

如果是否上課對你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如果我們感興趣的知識不在學校的課程表上;如果上課學習的效果足夠差,效率足夠低,以至於通過自習,能夠在更短的時間掌握知識;那麼你還需要去上課嗎?

9樓 浅风仁樱 2025-5-4 16:31

1.3

  

悲壯的學習方式

  

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直到現在還在我們的身邊不斷上演。據說每天在新、東上中下院和圖書館都有幾千人在自習。學生趴在山一樣高的習題集邊上苦苦奮鬥,絕對是我校作為國內一流大學的亮麗的風景線。挖空心思研究解題技巧的學生們,與同樣挖空心思研究出題技巧的老師們,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圓環。在二者日復一日的機械勞動中,我只看到紙張、電力,以及糧食不斷被浪費,卻看不到中華之崛起。

我無意全盤否定同學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但這份精神充其量只能稱為悲壯。我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掌握的那些考點、技巧,在真正的知識殿堂里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哪怕我們特徵值求得再熟練,積分積得再複雜,中國的載人飛船也不會因此而順利上天。

我手上一本1300頁的數學手冊,上面記錄了人類文明從遠古直到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主要數學成果。而我校高等數學教材(上下冊)所涵蓋的內容,不超過其中的130頁。一個真正有志於建造科學大廈的人,是不應抱着一塊兒磚頭精雕細琢的。

學習最需要的,不是悲壯的毅力,而是對無限未知的渴求。

最終來說,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後繼的知識鋪墊,以及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所謂有效率的學習,應當是以最高的效率獲取知識,服務這兩個目標。從現狀來看,我們想要把什麼都搞紮實的學習習慣,其效率是極端低下的,而在我們通過大量習題,最終紮實掌握的信息里,有效的「知識」卻又是如此的少。

今天,你學了多少?

10樓 浅风仁樱 2025-5-4 16:32

1.4

  

你的身價是多少?

  

在校期間做些兼職賺錢越來越容易。我經常可以聽到同學們不無羨慕地議論某某同學在外頭打工掙了多少錢。看着周圍朋友們一個個都有錢了,不少同學也都行動起來:有本事的去跨國大企業,拿着連全職員工都嫉妒的薪水,還能撈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經驗;沒本事的也可以通過學校安排勤工助學,或者出去做家教(作為交大學生,至少還有高考這個特長)。的確,在讀期間能做一些兼職自食其力,月薪幾千是一件既讓人自豪,又非常實惠的事情。但我們現在真的是時候「投筆從職」嗎?

我不知道各位交大學生是否考慮過高中畢業直接參加工作。沒有?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削尖了腦袋參加高考,擠進大學呢?我想「學習好」,或者「愛學習」 並不是藉口,因為我們當中很少有人會因為「熱愛遊戲」而投身職業電子競技的軍團,也不會因為「善於做家務」而放棄大學去應聘小保姆。從本質上說,絕大部分同學們之所以選擇大學畢業後再參加工作,是看上了更加體面的薪資待遇——大學畢業之後,我們的勞動會變得更有價值。在此,請不要提及所謂「勞動平等」之類的錯誤觀點。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從來都不是均等的,而且不同行業的勞動早已明碼標價了。在這裏我無意進行詳盡的行業調查,僅舉出身邊的一些案例供參考:

• 一般企業運營管理培訓講座,主講人出場費約為5′000 − 10′000元一場

• 跨國投資銀行分析師月薪約合70′000元人民幣

• 一般一所美國大學提供的獎學金約合人民幣每月15000元

• 北京新東方講師的課時工資約為500 − 1′000元

• 我校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5′000元

• 高中生家教的市價約為每課時40元,但有朋友指出,家教工作中,實際備課、來迴路程所花時間與上課相當,甚至更長。

• 我校勤工助學在不同崗位價格略有差異,基本工資按上海市2008年3月民生保障政策公佈的最低工資標準核發,每小時8元

• 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為960元/月

我根本不需要列出更為懸殊的價碼差距。這樣的現狀已經足夠那些正在
(或者正準備)投身打工大潮的同學對號入座,反觀自己勞動的檔次。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將來的身價有一份清醒而客觀
的期望。在面對各種兼職的時候,我們必須先說服我們的自尊:

參加這樣的工作,我們是不是正在以過於低廉的價格出賣自己
的勞動力?

在交大,大多數同學家中沒有許多房子也沒有許多車,但他們是幸運的,至少有家庭可以負擔他們在校期間的開銷,不需要同學們為了籌措生活費,一邊上學一邊廉價地出賣自己寶貴的時間。所以,對於生計無虞的同學們,我們更應該做的不是為了蠅頭小利在最底層的勞動中苦苦掙扎,而是應當積極地利用這份時間來提高我們的身價,為今後出賣高價值勞動創造機會。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