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仙男大天才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7923788742/answer/816894642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過年」的實質,是一個青春版的臨時潮汕宗祠,目的是凝聚起家族--一個利益交換自組織。「年味」的強弱,和家族自組織的互助能力直接相關。隨著這份利益交換逐漸降級,從潮汕閩南式的緊密宗族互助,逐漸降低為華北華東式的簡單互相幫襯,那「年味」就會越來越淡。而在三口/四口小家庭中,僅剩的利益交換,只剩下了父母的道德綁架+教育投資,交換子女的經濟回報+贍養服務。利益交換降級到了最低,「過年」也就變成了普通的旅遊黃金周,走親訪友變成純粹的折磨與消耗。教友過聖誕和古爾邦節,「年味」就吊打城市原子人的春節,因為人家真的有高效的互助組織。聖誕節和古爾邦節,才是雖然形式改編過,但內核最正宗、最優秀傳統文化的春節。在城市原子化家庭手裡,淪為西式度假周的農曆新年,內核才是典型的「洋節」。國學愛好者們反而最應該多過聖誕節古爾邦節、對農曆新年出重拳。因此一個家族/家庭里,最積極的想黏合家族聯繫、積極走親訪友的,不是最老最保守的老人,反而往往是贍養需求迫在眉睫,生育投資即將變現的那一輩:50-60歲准老年人。ta們要把孩子深深插進家族關係網,通過宗族集體輿論的保險,來保證自己獲得的贍養和安全感。而年輕人在沒有利益交換的丐版宗族裡,是純受損失的一方--付出大量贍養和幫襯成本,自己連孩子都不一定有,回報率堪憂,所以才對新年怨氣頗大。給年輕人一個潮汕望族,真能全球免簽安排工作的那種,他們跪老頭跪的比誰都起勁。年初一機票漲價、春節從旅遊淡季逐漸變為旅遊黃金周、年輕人對春節惡評增加、聖誕古爾邦節年味反超春節,這些表象背後都是一個邏輯:普通家族在逐漸失去互助自組織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