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小时候学过一段时间京剧,后来觉得太苦,没能坚持;上大学之后,为了训练抵晨跑,加入了学校的戏曲团(归属大学生艺术团,一个与学生会平级的表演团部,事多待遇也不错,有演出就是预备役……也挺累的),结果反而听戏听出了感情,也是怪事一桩。
其实起因是我演出要排《四郎探母》的坐宫对唱,当时寻梦(杜镇杰、张慧芳)来我们这儿演这出戏,老师问我要不要去看,我说不行啊,买了史姐姐第二天《大唐贵妃》的票,看不起了。结果老师把我和我搭档给捎进了后台,站在幕布后边白嫖了一场,腿都站酸了,然而深受震撼——当时就觉得,老师栽培之恩无以为报,一定要去认真学好京剧才行。
自那以后我就在B站上主动浏览很多戏曲内容,听了些有名的老戏,也形成了自己的戏曲审美。我小时候是唱旦角的,长大后嗓子不行了,加上刚入团的时候觉得跟旦行的新生小孩儿一起学那些我早就学过的基础唱段有点欺负人,就掉头去学了老生。我的大嗓还没有坏,唱老生有富余,然而不太挂味,要改变这个只能多听。一个学期过去,也总算有了点进步,直到现在由于生行没人遣我做了组长,也要教几个小孩子了。
不过我个人还是喜欢听旦角戏,可能是从小养成的审美。我看戏也多少有点“不务正业”,要学的老生戏是必须要听的时候才去听,旦角戏会听得主动些。
老生我多听耿其昌,耿老以规范标准著称,视频资源的清晰度也较为可靠。旦角戏则听得很杂,偏向程派荀派,不怎么主动听梅派,可能是因为我审美比较漂浮,梅派的端庄雅正与我没什么缘分。
程派当中,我喜欢的戏有《荒山泪》和《陈三两爬堂》,去年看了王晓燕老师现场的《红拂传》《春闺梦》也觉得很好。其他派别的本门戏我看的不多。
大路戏里,我爱看《玉堂春》,“那一日梳妆来照镜”一段我收藏了一二十种版本,各有好听之处。《红鬃烈马》中大登殿一折,代战公主上殿到十三咳这段,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对唱的戏我喜欢《桑园会》《游龙戏凤》《马前泼水》等,都是生动有趣的好戏,尽管情节或许有些俗套,但京剧作为唱念做打并重的舞台艺术,远更注重形式之美,流传下来的剧本往往接地气即可,并不追求文学价值。
我们京剧,其实就是曾经老百姓的通俗娱乐,是很俗气的玩意儿。现在提拔到国粹的高度,反而令一些人敬而远之了。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娱乐产业的更迭也是必然,戏曲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因其不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也只能凭借国家的扶持走完这段衰退的末路。而我作为爱好者,也只是自娱自乐一番,但求无功无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