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小時候學過一段時間京劇,後來覺得太苦,沒能堅持;上大學之後,為了訓練抵晨跑,加入了學校的戲曲團(歸屬大學生藝術團,一個與學生會平級的表演團部,事多待遇也不錯,有演出就是預備役……也挺累的),結果反而聽戲聽出了感情,也是怪事一樁。
其實起因是我演出要排《四郎探母》的坐宮對唱,當時尋夢(杜鎮傑、張慧芳)來我們這兒演這齣戲,老師問我要不要去看,我說不行啊,買了史姐姐第二天《大唐貴妃》的票,看不起了。結果老師把我和我搭檔給捎進了後台,站在幕布後邊白嫖了一場,腿都站酸了,然而深受震撼——當時就覺得,老師栽培之恩無以為報,一定要去認真學好京劇才行。
自那以後我就在B站上主動瀏覽很多戲曲內容,聽了些有名的老戲,也形成了自己的戲曲審美。我小時候是唱旦角的,長大後嗓子不行了,加上剛入團的時候覺得跟旦行的新生小孩兒一起學那些我早就學過的基礎唱段有點欺負人,就掉頭去學了老生。我的大嗓還沒有壞,唱老生有富餘,然而不太掛味,要改變這個只能多聽。一個學期過去,也總算有了點進步,直到現在由於生行沒人遣我做了組長,也要教幾個小孩子了。
不過我個人還是喜歡聽旦角戲,可能是從小養成的審美。我看戲也多少有點「不務正業」,要學的老生戲是必須要聽的時候才去聽,旦角戲會聽得主動些。
老生我多聽耿其昌,耿老以規範標準著稱,視頻資源的清晰度也較為可靠。旦角戲則聽得很雜,偏向程派荀派,不怎麼主動聽梅派,可能是因為我審美比較漂浮,梅派的端莊雅正與我沒什麼緣分。
程派當中,我喜歡的戲有《荒山淚》和《陳三兩爬堂》,去年看了王曉燕老師現場的《紅拂傳》《春閨夢》也覺得很好。其他派別的本門戲我看的不多。
大路戲裡,我愛看《玉堂春》,「那一日梳妝來照鏡」一段我收藏了一二十種版本,各有好聽之處。《紅鬃烈馬》中大登殿一折,代戰公主上殿到十三咳這段,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對唱的戲我喜歡《桑園會》《游龍戲鳳》《馬前潑水》等,都是生動有趣的好戲,儘管情節或許有些俗套,但京劇作為唱念做打並重的舞台藝術,遠更注重形式之美,流傳下來的劇本往往接地氣即可,並不追求文學價值。
我們京劇,其實就是曾經老百姓的通俗娛樂,是很俗氣的玩意兒。現在提拔到國粹的高度,反而令一些人敬而遠之了。不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娛樂產業的更迭也是必然,戲曲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存活,因其不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也只能憑藉國家的扶持走完這段衰退的末路。而我作為愛好者,也只是自娛自樂一番,但求無功無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