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前奏長,主角登場晚」的寫作手法(有時被稱為「延遲主角登場」或「前置世界構建」)在小說創作中並不少見,它通常服務於特定的敘事目的和藝術效果。採用這種手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構建複雜的世界觀與社會背景:**
* **奇幻/科幻/歷史小說:** 當故事發生在一個完全虛構、規則迥異的世界,或者一個讀者不熟悉的複雜歷史時期時,作者需要投入大量筆墨來描繪其地理環境、政治格局、社會結構、文化習俗、魔法/科技體系等。主角登場前,通過其他角色或事件來展示這個世界,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沉浸其中,避免主角登場後因頻繁解釋設定而打斷敘事節奏。
* **營造氛圍:** 通過描寫環境、次要人物的生活和衝突,可以提前營造故事的整體基調(如壓抑、神秘、危機四伏、繁華盛世),為主角的行動和命運提供一個厚重的背景板。
2. **設置核心衝突與懸念:**
* **鋪墊重大危機/事件:** 故事的核心衝突(如即將爆發的戰爭、一個神秘詛咒的蔓延、一場政治陰謀的醞釀)往往需要時間來鋪墊。通過描寫其起源、影響範圍以及它對次要人物的衝擊,可以建立強大的張力和緊迫感。當主角最終登場時,他/她往往直接捲入或需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已經充分鋪墊好的核心衝突。
* **製造懸念:** 主角遲遲不露面本身就能製造一種期待感和神秘感。讀者會好奇:這個被如此大陣仗鋪墊的世界,究竟在等待一個怎樣的關鍵人物?他/她為何如此重要?這種延遲滿足可以增強主角登場時的戲劇效果。
3. **引入多重視角與配角故事線:**
* **群像刻畫:** 作者可能希望先描繪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圖景或一個事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通過多個配角的視角和故事線,可以更全面地展示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主角登場後,這些配角的故事線會與主角的命運交織,形成更豐富的敘事網絡。
* **配角作為引子/催化劑:** 配角的故事和行動,有時是引出主角的關鍵線索,或者是推動核心事件發展、最終促使主角登場的直接原因。他們的經歷為主角的登場提供了動機和背景。
4. **反襯主角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 **展示「常態」與「問題」:** 在主角登場前,詳細描寫普通人在這個世界中的生活狀態、面臨的困境或社會的普遍問題,可以強烈反襯出主角的特殊性(能力、身份、使命)。當主角登場並打破這種「常態」或試圖解決「問題」時,其作用和意義就更加突出。
* **建立期待與對比:** 通過配角的平庸、掙扎或局限,讓讀者隱約感覺到需要一個「英雄」或「變革者」,從而對主角的登場充滿期待。主角的言行、能力或目標與之前描繪的「常態」形成鮮明對比。
5. **文學性與主題表達:**
* **史詩感與宏大敘事:** 這種結構容易營造一種宏大、史詩般的敘事感,暗示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個人的,而是關於一個時代、一個世界、一個文明的命運。
* **強調環境/社會對個體的塑造:** 主角登場前對世界的充分描繪,強調了環境和社會力量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即使主角是「英雄」,他/她也無法脫離這個巨大的背景。
* **探索主題:** 前奏部分通過配角的遭遇,可以先行探討故事的核心主題(如壓迫、自由、人性、宿命等),為主角登場後更深入地挖掘這些主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