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論:認知主體性存續的倫理優先級
在被迫二選一的框架下,衡水模式損害更小的核心依據在於:
**它尚未徹底取消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地位,保留了人之為人的最低限度能動性**。軍事化管理則通過將人改造為「服從機器」,從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啟蒙價值——即便這種否定以「紀律嚴明」的堂皇面貌呈現。
二者的損害差異本質是「**畸形的人**」與「**非人化**」之間的程度之別:
- 衡水模式產出的是**認知超載而精神殘缺的競爭者**,其悲劇在於發展維度的極端失衡;
- 軍事化管理製造的是**喪失自由意志的秩序傀儡**,其災難在於人之本質的永久性剝奪。
當教育被迫在兩種傷害間抉擇時,保留主體性的火種(哪怕微弱),比系統性地撲滅它更具倫理上的可辯護性。這一結論不意味着對衡水模式的認可,而是在極端情境下的損害控制(Harm Mitigation)邏輯——正如在兩杯毒藥中,選擇毒性發作較慢的那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