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AIGC率(生成式人工智能參與度)檢測新規落地後的首個畢業季結束,北京某高校本科畢業生劉凡感嘆終於度過了這段「兵荒馬亂」時期。她的經歷,折射出不少畢業生在應對論文「AI率」檢測時的困境。
3個月前,劉凡將畢業論文提交某網站檢測AI率後,結果出乎意料:儘管在撰寫過程中大量使用了AI工具輔助內容生成和潤色,檢測結果卻不足2%。「太低也不行!AI率過低,論文反而會被抽去『盲審』(即匿名送審)。」更讓她崩潰的是,經同學介紹找到一位承諾「包過檢測」的「行內人」進行「人工修改」後,論文在兩日內經四個不同軟件檢測,AI率結果有的低至2%有的高達80%,「一些自己原創或引用學者觀點的文字也被標記為AI生成」。
許多高校今年首次將「AI生成內容檢測」納入畢業論文審查環節。《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多所高校發佈通知,要求人文社科類論文AI生成內容佔比不超過20%,理工醫科類不超過15%。
為了將AI率降至學校要求的安全範圍,不少學生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反覆修改論文。壓力之下,「代降論文AI率」的灰色服務在電商及社交平台悄然興起,商家多以「人工修改」「包過檢測」為噱頭,收費從幾十元至上千元不等。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服務效果堪憂、貓膩重重,學生花費不菲卻常常陷入維權無門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