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是一片廣袤的區域,橫跨亞洲大陸北部,構成俄羅斯的亞洲部分。由於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征服(16至19世紀)以及隨後的蘇聯時期(1917-1991)人口遷移,現代西伯利亞的人口結構以俄羅斯族(西伯利亞人)和其他斯拉夫人為主。然而,原住民群體的數量正在緩慢增加,約佔西伯利亞總人口的5%(約160-180萬),其中一些在遺傳上與美洲原住民密切相關。
一、歷史
在堪察加,伊捷爾緬人(Itelmens)於1706年、1731年和1741年反抗俄羅斯統治的起義均被鎮壓。第一次起義時,伊捷爾緬人僅裝備石器武器,但在後來的起義中他們使用了火藥武器。俄羅斯哥薩克人則遭遇了科里亞克人(Koryaks)更頑強的抵抗,後者在1745年至1756年間使用弓箭和槍支進行反抗;俄羅斯人甚至在1729年、1730-31年和1744-47年企圖消滅楚科奇人(Chukchi)的行動中被迫放棄。在1729年俄羅斯敗於楚科奇人之手後,俄羅斯指揮官帕夫盧茨基少校(Дмитрий Павлуцкий)應對1730-31年俄羅斯針對楚科奇人的戰爭以及大規模屠殺和奴役楚科奇婦女兒童負責,但他的殘暴只使得楚科奇人的抵抗更加激烈。
1742年,伊利沙伯女皇下令發動一場針對楚科奇人和科里亞克人的戰爭,旨在通過戰爭將他們完全驅逐出他們的故土並抹除他們的文化。命令要求將這些土著「徹底滅絕」,帕夫盧茨基(Павлуцкий)在1744年至1747年再次領導了這場戰爭。他率領哥薩克人「憑藉全能上帝的幫助和女皇陛下的好運」,屠殺楚科奇男子,並將他們的婦女兒童作為戰利品奴役。然而,當楚科奇人殺死帕夫盧茨基並將其斬首後,迫使俄軍放棄,戰爭的這一階段以未果告終。
俄羅斯人在1744年和1753-54年對科里亞克人發動戰爭並實施大屠殺。在俄羅斯人試圖強迫土著皈依基督教之後,科里亞克人、楚科奇人、伊捷爾緬人和尤卡吉爾人(Yukaghirs)等不同土著民族在1740年代聯合起來,試圖將俄羅斯人驅逐出他們的土地,並於1746年達到高潮——襲擊了下堪察茨克要塞。在1697年被俄羅斯吞併後,約15萬伊捷爾緬人和科里亞克人中的10萬人死於天花等傳染病、大規模自殺以及俄羅斯統治最初幾十年裏哥薩克人實施的大屠殺。
俄羅斯哥薩克的種族滅絕行為摧毀了堪察加的原住民族群,消滅了他們的大部分人口。除了實施種族滅絕,哥薩克人還通過大量捕殺動物獲取毛皮,破壞了野生動物資源。[10] 從18世紀到19世紀,90%的堪察達爾人(Kamchadals)和50%的沃古爾人(Vogules,即曼西人Mansi)被殺。對土著人口的快速種族滅絕導致整個族群被完全消滅,截至1882年,尼古拉·亞德林采夫(Николай Ядринцев)列出了大約12個被滅絕的族群。大部分屠殺是由西伯利亞毛皮貿易引起的。[11]
在17世紀,阿穆爾地區的原住民族遭到俄羅斯人的攻擊和殖民,這些俄羅斯人被稱為「紅鬍子」。[12] 阿穆爾的土著根據佛教神話中的惡魔,將俄羅斯哥薩克稱為「羅剎(luocha或rakshasa)」。阿穆爾地區的土著畏懼這些入侵者,因為他們無情地殖民了這些在清朝中俄邊境衝突期間作為清朝藩屬的阿穆爾部落。1658年,清軍和與清朝結盟的朝鮮火槍手擊敗了哥薩克,使俄羅斯人在數十年內未能深入阿穆爾地區腹地。[13]
19世紀,在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中,地方自治主義者(oblastniki)承認土著在俄羅斯殖民過程中遭受了近乎種族滅絕規模的暴力。他們聲稱將通過其提出的地方主義政策來糾正這種情況。[14] 殖民者利用屠殺、酒精中毒和疾病來控制土著。一些小型的游牧群體實質上消失了,他們被消滅的大部分證據本身也已被銷毀,僅有一些證明他們存在的手工藝品保留在俄羅斯的博物館和收藏中。[15]
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殖民及其對原住民族的征服,常被比作歐洲人在美國對其原住民的殖民,兩者都對土著產生了類似的負面影響並掠奪了他們的土地。
1918年至1921年,俄羅斯內戰期間,西伯利亞發生了暴力革命動盪。格里戈里·謝苗諾夫(Григорий Семёнов)上尉麾下的俄羅斯哥薩克通過鎮壓反抗他們的原住民族,自立為軍閥。[16]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最初控制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並在1918年9月控制了沿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所有領土。[17][18] 該軍團後來宣佈中立,並通過符拉迪沃斯托克撤離。
今天,堪察加主要由佔多數但比例下降的俄羅斯族和緩慢增長的原住民人口組成。斯拉夫俄羅斯族在除圖瓦和薩哈(雅庫特)以外的西伯利亞及其城市中,人數超過所有原住民族(在圖瓦和薩哈,圖瓦人和雅庫特人分別構成主要民族)。在布里亞特共和國和阿爾泰共和國,斯拉夫俄羅斯族也佔多數,人數超過布里亞特和阿爾泰原住民。
二、概述
西伯利亞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地區。歷史上,它是各種不同語言群體的家園。根據一些估計,到17世紀初,原住民數量為16萬。在1897年的人口普查中,他們的數量為82.2萬。2021年的人口普查記錄了162萬西伯利亞原住民。
三、阿伊努人
(Ainu people)
阿伊努語在薩哈林島(庫頁島)、北海道、千島群島和堪察加半島以及阿穆爾地區使用。如今,阿伊努語幾乎滅絕,最後的使用者僅存於北海道和堪察加。
四、蒙古語族
(Mongolic peoples)
根據2010年俄羅斯人口普查,布里亞特人(Buryats)數量為461,389人,是西伯利亞第二大少數民族。他們主要集中在他們的家園——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的布里亞特共和國。他們是蒙古人最北端的主要群體。
布里亞特人與他們的蒙古族同胞共享許多習俗,包括游牧放牧和搭建蒙古包居住。如今,大多數布里亞特人居住在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及周邊地區,但也有許多人以更傳統的方式生活在鄉村。他們的語言稱為布里亞特語。
在俄羅斯的外貝加爾邊疆區、蒙古和中國,還有哈姆尼甘人(Hamnigans)——一個蒙古化的鄂溫克(Evenk)族群,屬於蒙古語族(亞)群體。
在俄羅斯的阿爾泰共和國和阿爾泰邊疆區,存在一個衛拉特阿爾泰人(Altai Oirats)群體。政府未將其列為獨立民族,錯誤地將他們識別為阿爾泰人或卡爾梅克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阿爾泰共和國的草原地帶或阿爾泰邊疆區巴爾瑙爾周邊。人數約2000-4500人。
五、古西伯利亞語族 (Paleosiberian peoples)
四個彼此之間無已知語言關係的小語系和孤立語言構成了古西伯利亞語族:
楚科奇-堪察加語系 (Chukotko-Kamchatkan)
楚科奇-堪察加語系,有時稱為Luoravetlan語,包括楚科奇語(Chukchi)及其近親科里亞克語(Koryak)、阿留特爾語(Alutor)和凱列克語(Kerek)。伊捷爾緬語(Itelmen,也稱Kamchadal)也與之有遠親關係。楚科奇語、科里亞克語和阿留特爾語在遠東的西伯利亞被數量從數十人(阿留特爾語)到數千人(楚科奇語)的社群使用。凱列克語現已滅絕,伊捷爾緬語目前使用者少於10人,且多為堪察加半島西海岸的年長者。
尼夫赫語 (Nivkh)
2. 尼夫赫語在下阿穆爾盆地和薩哈林島北部使用。它擁有近現代的文獻記錄,尼夫赫人在上個世紀經歷了動盪的歷史。
葉尼塞語系 (Yeniseian)
3. 凱特語(Ket)是葉尼塞河中游及其支流地區葉尼塞語系的最後倖存者。最近有觀點聲稱它與北美的納-德內語系(Na-Dene)有關,儘管這一假說在歷史語言學家中反響不一。過去,人們曾試圖將其與漢藏語系、北高加索語系和布魯沙斯基語(Burushaki)聯繫起來。
尤卡吉爾語 (Yukaghir)
4. 尤卡吉爾語在科雷馬河和因迪吉爾卡河下游以兩種互不相通的變體使用。其他語言,包括更內陸和更東邊地區使用的楚凡齊語(Chuvantsy),現已滅絕。有人認為尤卡吉爾語與烏拉爾語系的烏拉爾-尤卡吉爾語族有關。
六、通古斯語族
(Tungusic peoples)
鄂溫克人(Evenks)生活在俄羅斯的鄂溫克自治區。
烏德蓋人(Udege)、烏爾奇人(Ulchs)、埃文人(Evens)和那乃人(Nanai,也稱赫哲族Hezhen)也是西伯利亞的原住民族,已知在遺傳上與美洲原住民有親緣關係。
七、突厥語族
(Turkic peoples)
突厥語族包括以下族群:
阿爾泰人 (Altaians)
切爾坎人 (Chelkans)
庫曼丁人 (Kumandins)
捷列尼特人 (Telengits)
鐵列烏特人 (Teleuts)
圖巴拉爾人 (Tubalars)
丘雷姆人 (Chulyms)
多爾甘人 (Dolgans)
哈卡斯人 (Khakas)
紹爾人 (Shors)
西伯利亞韃靼人 (Siberian Tatars)
巴拉巴韃靼人 (Baraba Tatars)
恰特韃靼人 (Chat Tatars)
葉夫什塔韃靼人 (Eushta Tatars)
卡爾馬克韃靼人 (Kalmak Tatars)
扎博洛特尼韃靼人 (Zabolotnie Tatars)
秋明-圖拉韃靼人 (Tyumen-Tura Tatars)
托博爾韃靼人 (Tobol Tatars)
庫爾達克-薩爾加特韃靼人 (Kurdak-Sargat Tatars)
塔拉韃靼人 (Tara Tatars)
索約特人 (Soyots)
托法拉爾人 (Tofalar)
圖瓦人 (Tuvans)
托朱圖瓦人 (Tozhu Tuvans)
雅庫特人 (Yakuts)
八、烏拉爾語族
(Uralic peoples)
鄂畢-烏戈爾人 (Ob-Ugrians)
漢特人(Khanty,舊稱Ostyaks)和曼西人(Mansi,舊稱Voguls)生活在俄羅斯的漢特-曼西自治區,該地區歷史上被稱為「尤格拉」(Yugra)。到2013年,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已經嚴重破壞了漢特人部落的大部分土地。2014年,漢特-曼西地區議會繼續削弱了先前保護漢特人和曼西人社區的立法。在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進入他們的土地之前,必須獲得部落的許可。
薩莫耶德人 (Samoyeds)
薩莫耶德語族包括:
北薩莫耶德人
涅涅茨人 (Nenets)
埃涅茨人 (Enets)
恩加納桑人 (Nganasan)
南薩莫耶德人
塞爾庫普人 (Selkup)
卡馬辛人或卡馬斯人 (Kamasins or Kamas)
馬托爾人或莫托爾人 (Mator or Motor) (現已滅絕)
科伊巴爾人 (Koibal) (現已滅絕)
九、尤卡吉爾群體 (Yukaghir group)
尤卡吉爾語在科雷馬河和因迪吉爾卡河下游以兩種互不相通的變體使用。其他語言,包括更內陸和更東邊地區使用的楚凡齊語,現已滅絕。有人認為尤卡吉爾語與烏拉爾-尤卡吉爾語族的烏拉爾語系有關。
尤卡吉爾人(自稱:ovyn odul,деткиль
detkil)是東西伯利亞的民族,生活在科雷馬河流域。凍原尤卡吉爾人居住在薩哈共和國下科雷馬地區;泰加林尤卡吉爾人居住在薩哈共和國上科雷馬地區以及馬加丹州中坎斯基區。到17世紀俄羅斯殖民時,尤卡吉爾部落群體(楚萬人Chuvans、霍登人Khodyns、阿瑙爾人Anauls等)佔據着從勒拿河到阿納德爾河河口的廣闊區域。
在17至19世紀間,由於流行病、部落間戰爭和沙皇殖民政策,尤卡吉爾人數量減少。一些尤卡吉爾人被雅庫特人、埃文人和俄羅斯人同化。目前尤卡吉爾人居住在俄羅斯聯邦的薩哈共和國和楚科奇自治區。在2002年的人口普查中,他們的總數為1509人,高於1989年普查的1112人。
十、遺傳關係以及與美洲原住民的關聯
西伯利亞最早的原住民是狩獵採集者,與現代歐洲人關係較遠,大約在3.8萬年前從一個共同的祖先群體中分離出來並遷徙至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他們接收了一個東亞歐亞人群的基因流,該人群與距今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Tianyuan man)關係最為密切(約22-50%)。田園洞人代表了當代東亞人群的一個深層姊妹譜系,由此產生了一個獨特的西伯利亞譜系,稱為古代北歐亞成分(Ancient North Eurasian, ANE)。到大約3.2萬年前,攜帶ANE相關祖先的人群可能廣泛分佈於東北歐亞大陸。
大約在3.6萬年前,一個古代東亞人群在華南某處與其他東亞人群分離,並向北遷移至西伯利亞。在那裏,他們遇到古代北歐亞人並與之互動,從而產生了古西伯利亞人和美洲原住民祖先。美洲原住民祖先將在白令陸橋地區隔離,隨後遷徙至美洲定居。
最後的歷史性人口遷移可追溯到源自東北亞的新西伯利亞擴張(1.5萬年前),它為整個西伯利亞的原住民族群以及美洲原住民貢獻了祖先成分,並與古愛斯基摩人和愛斯基摩-阿留申人群的擴張有關。現代西伯利亞原住民不同程度地繼承了這三層祖先,儘管古代北歐亞成分的祖先已基本被取代。
西伯利亞原住民和其他北亞人在更廣泛的歐亞遺傳多樣性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集群,他們與美洲原住民和東亞人的遺傳親緣關係最近。現代西伯利亞原住民也顯示出與古代東歐人群(如顏那亞文化人群和坑紋陶器文化人群)的某些親緣關係,儘管這種親緣關係對西西伯利亞人比對東西伯利亞人更為顯著。西西伯利亞人和東西伯利亞人也都與烏斯季伊希姆人(Ust』-Ishim man)有很強的親緣關係。西伯利亞相關的祖先成分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日本人、朝鮮人、中國北方人等東亞人群遺傳構成的基礎,並存在於史前東亞人群(如山東狩獵採集者和西遼河流域農民)中。現今遍佈歐亞大陸和北美的西伯利亞祖先成分可追溯至一個單一的中全新世西伯利亞基因庫,該基因庫以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雅庫特人群為代表最佳。這些人群可以模擬為Dzhylinda-1(71%)和早期新石器時代西貝加爾祖先(29%)的混合。Dzhylinda-1本身是古代北歐亞成分、古代東北亞成分和美洲原住民成分的混合,而早期新石器時代西貝加爾祖先富含古代東北亞成分。古代東北亞祖先被認為是從中國東北引入的。
早期的美洲原住民被認為在4萬至1.3萬年前通過白令陸橋從現代西伯利亞地區進入美洲。某些現代西伯利亞原住民與美洲原住民關係密切,他們共享一個共同的起源。
遺傳標記的分析也被用來聯繫這兩大原住民群體。這些研究集中在Y染色體上的標記,該染色體總是由父親傳給兒子。單倍群Q(Haplogroup Q)是一個在大多數美洲原住民中常見而在西伯利亞人群中較少見的獨特突變。研究發現,西伯利亞凱特人(Ket)的93.8%和西伯利亞塞爾庫普人(Selkup)的66.4%擁有該突變,而在東亞或歐洲的其他人群中該突變基本不存在。
主成分分析表明,一些北美美洲原住民(如奇佩維安人[Dēnesųłiné]和夏延人)與中西伯利亞/南西伯利亞的某些人群(特別是凱特人、雅庫特人、塞爾庫普人和阿爾泰人)在主要的Y染色體單倍群層面上具有密切的遺傳親緣關係。這一模式與線粒體DNA單倍群X(mtDNA
haplogroup X)的分佈相符,該單倍群在北美和西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人中存在,但在東西伯利亞缺失。
十一、文化與習俗
不同部落的習俗和信仰差異很大。
楚科奇人穿着由硬化皮革製成、並用木頭和骨頭加固的層壓甲。
庫特赫(Kutkh,也稱Kutkha,
Kootkha, Kutq Kutcha等;俄語:Кутх)是楚科奇人和其他西伯利亞部落群體傳統上尊崇的烏鴉神靈。據說他非常強大。
托科約托(Toko』yoto)或「螃蟹」是楚科奇人的海神。
努特努特(Nu』tenut)是楚科奇人的主神。
楚科奇人在凡俗生活和神聖生活中都尊敬馴鹿。他們有幾個涉及馴鹿的儀式。
尤卡吉爾人的至高神被稱為波恩(Pon),意為「某物」。他被描述為非常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