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4篇帖子。

【AI生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真的是指大夫犯罪要偏袒嗎?

1樓 圆环之理 2025-11-11 01:21
內容由 AI 生成,請仔細甄別
2樓 圆环之理 2025-11-11 01:21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句話出自《禮記·曲禮上》,常被誤解為古代法律對貴族階層的偏袒,但其實際含義更為複雜,需結合歷史背景和儒家思想來全面理解。 原文語境與含義

1.刑不上大夫​

•並非指大夫犯罪不受懲罰,而是強調士大夫階層因受過禮制教育,應自覺守禮守法。若犯罪,懲罰方式與庶民有別:

•保全尊嚴:大夫可能被賜自盡(如飲鴆、自刎),而非受公開的肉刑或羞辱,以維護其身份尊嚴。
•「八議」制度:後世法律(如《唐律》)的確規定貴族官員可通過「八議」(如議親、議貴)減刑,但重大犯罪(如謀反)仍會嚴懲。
•儒家認為大夫應「以禮自律」,若犯罪則是自棄於禮,懲罰更側重道德譴責。
2.禮不下庶人​

•並非剝奪庶民的禮儀權利,而是指繁瑣的貴族禮儀(如祭祀、朝聘)不要求平民完全照辦,因其生活條件有限。
•庶民同樣需遵守基本倫理規範(如孝道),但禮儀形式可簡化,所謂「禮順人情」。 歷史實踐:並非絕對特權

•法律面前等級有別:古代法律本質是等級法,但貴族犯罪並非一概免罰。例如,漢代多名諸侯王因謀反被誅,明代朱元璋嚴懲貪官不論身份。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在法家思想(如商鞅變法)和某些朝代,士大夫同樣可能被依法處置,只是執行方式不同。 儒家思想的本意 這句話的核心是強調社會各階層各守其分:

•大夫應靠道德自律,而非依賴刑罰威懾;
•庶民因實際條件所限,禮儀可適度變通。 儒家理想是「德治」,希望統治階層以身作則,而非公然主張法律不公。 常見誤解的根源

•斷章取義:脫離《禮記》上下文,將「刑不上大夫」簡化為特權思想。
•混淆制度與現實:歷代法律對貴族確有優待,但通常限於非重大犯罪,且伴隨道德約束。 結論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並非主張對士大夫犯罪一律偏袒,而是強調不同階層適用不同的規範方式,融合了儒家的等級觀與德治理想。在歷史實踐中,貴族雖享有一些法律優待,但並非完全免於懲罰。理解這句話需避免以現代平等觀念直接套用,而應置於古代禮法結合的語境中審視。
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5-11-11 09:26
據我學習的法制史內容,AI的這些評論首先即存在不區分語境的問題。

用謀逆去反論「並非絕對特權」反倒是有些雞蛋裏挑骨頭,因為這句話在絕大部分語境下確實描述的是法律對貴族階級的偏袒,並非什麼斷章取義。


圆环之理噢噢,原來如此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