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4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317 73
【笔记】法经济学笔记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樓 發表于:2024-4-12 06:29
前段时间在法学论文写作课程上学习了一种新的记录笔记的方式

正好用在这本书上试一试。


书籍信息:魏建、周林彬主编:《法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樓 發表于:2024-4-12 06:30
本书是法经济学的入门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财产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侵权法、司法程序、刑法、公司法、管制等部门法的经济分析,以及法律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的修订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法经济学发展比较快和法律实践变化比较大的几个领域进行了完善,基本概念和较为传统的领域,如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和程序法等都没有进行大的修改。二是此次修订采取经济学和法学交叉的方式进行,也即原先以经济学学者为主撰写的部分这次修订主要由法学学者完成,反之则反是。作者们希望本书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学和法学的水乳交融。  本书适合法学和经济学本科生学习或研究生以及经济、法律实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3樓 發表于:2024-4-12 06:32
章节目录

第一章 法经济学导论 1
1.1 什么是法经济学 1
1.2 为什么要学习法经济学 9
1.3 本书的安排 10
习题 12
推荐阅读书目 12
第二章 法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3
2.1 早期的法经济学思想 13
2.2 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15
2.3 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现代法经济学 17
2.4 中国的法经济学研究 20
习题 22
推荐阅读书目 22
第三章 理性选择的经济学:法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 23
3.1 概述与基本概念 23
3.2 消费者选择与需求理论 25
3.3 厂商选择与供给理论 28
3.4 市场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 29
3.5 信息经济学: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 32
3.6 博弈论:行为主体决策相互影响下的决策均衡 33
3.7 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风险与保险 34
3.8 行为经济学:决策中的心理因素 36
3.9 产权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边界 39
习题 41
推荐阅读书目 41
第四章 法律与法律制度概论 42
4.1 法律的含义 42
4.2 法律的形成和演进 44
4.3 法律体系与法律结构 46
4.4 法律的运行 49
习题 52
推荐阅读书目52
第五章 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 53
5.1 科斯的贡献与现代法经济学大门的开启 53
5.2 法律的市场类比与目标 58
5.3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 60
5.4 法律的三个分析范式 62
习题 65
推荐阅读书目 65
第六章 财产法的经济分析 66
6.1 财产与财产法 66
6.2 财产法的经济目的:稀缺资源的最优利用 69
6.3 产权的界定 74
6.4 产权使用的冲突和限制 81
6.5 产权的转让 87
6.6 产权的保护 91
6.7 产权的公共所有和使用 94
习题 100
推荐阅读书目 100
第七章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 104
7.1 知识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04
7.2 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110
7.3 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 121
习题 125
推荐阅读书目 125
第八章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127
8.1 合同法的基本内容与经济功能 127
8.2 合同的成立 134
8.3 合同中的信息问题与合同解释 138
8.4 合同的履行和救济 144
8.5 格式合同的效率与公平 154
习题 158
推荐阅读书目 159
第九章 侵权法的经济分析 162
9.1 侵权与侵权法 162
9.2 侵权责任的经济理论:确定最优的归责原则 165
9.3 侵权损害赔偿 181
习题 183
推荐阅读书目184
第十章 民事程序的经济分析 186
10.1 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186
10.2 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选择 188
10.3 起诉决策 190 10.4 和解与判决决策 192
10.5 最小化诉讼成本 197
10.6 普通法的效率演进假说 205
习题 206
推荐阅读书目 207
第十一章 刑法的经济分析 212
11.1 犯罪与刑罚概论 213
11.2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 218
11.3 犯罪的心理状态 225
11.4 正当行为及其他 227
11.5 犯罪的类型化依据 230
11.6 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 232
11.7 犯罪的宏观经济学 235
习题 240
推荐阅读书目 241
第十二章 公司法的经济分析 243
12.1 公司与公司法概述 243
12.2 企业理论与公司 245
12.3 公司设立的法经济学分析 247
12.4 公司资本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250
12.5 公司内部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251
12.6 公司外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59
12.7 公司职工的权益保护 261
习题 264
推荐阅读书目 264
第十三章 反垄断与规制的经济分析 267
13.1 反垄断与规制的经济学原理 267
13.2 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269
13.3 规制的基本概念 274
13.4 对自然垄断的规制 278
习题 282
推荐阅读书目 282
第十四章 法律与经济增长 286
14.1 古典社会理论 287
14.2 现代化理论 290
14.3 依附理论 293
14.4 新制度主义理论 295
14.5 现代观点法律经济学 297
习题 302
推荐阅读书目 302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15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4樓 發表于:2024-4-12 07:55
第一章 法经济学导论

1.1什么是法经济学


1.法经济学在国外经济学界和法学界有不同的称谓:国外经济学界倾向于称为“法和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用经济学研究法学的理论;国外法学界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经济分析法学”→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属于法理学。(P2)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5樓 發表于:2024-4-12 08:10
2.法经济学的四个面向

2.1研究方法:法律的经济分析。法经济学的核心在于方法,即:①用法律问题检验经济学分析方法;②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P2-3)

2.2学科理论:法和经济学。用经济学工具研究法律的交叉学科。

2.3经济学范畴:法经济学。对法律的经济学研究。(P3-4)其使用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关注“行动中的法”和法律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是否一致,且坚持合理主义,法律改革意见服从经济理论(P4),且以未来为视角,更重视对以后问题的处理。(P5)

2.4法学范畴:经济分析法学。(P5)关注“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是否一致,运用经济学预测法律规则的效果和发展方向。法律改革意见服从法学理论。(P6)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6樓 發表于:2024-4-13 05:57
第二章 法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2.1 早期的法经济学思想

1.早期法学家的经济思想:孟德斯鸠、贝卡利亚、边沁(P13-14)

2.早期经济学家的法律思想:威廉·配第的刑罚规则分析、亚当·斯密→法经济学的鼻祖、马克思

3.逐渐冷落: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核心问题,而不考虑社会制度(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P14-15)法律实证主义排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P15)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7樓 發表于:2024-4-13 06:11
2.2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1.德国历史学派:Roscher→土地对和契约安排中的产权利用、Wagner→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P15)

2.美国:

2.1早期:亨利·卡特·亚当斯对生产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研究、托马斯·尼克松·卡弗(Thomas Nixon Carver)通过边际效用理论讨论累进税、埃德温·塞利格曼(Edwin R. A. Seligman)关于累进税的研究。(P15)

2.20世纪初的制度学派:凡勃伦||J.R.康芒斯:强调法律对经济的作用,并把经济关系的本质归结为法律上所有权的“交易”。

3.第一次浪潮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开始衰落。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8樓 發表于:2024-4-13 06:23
2.3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现代法经济学

1.发轫期:关注经济法律(P17)

1.1 20世纪30年代:阿诺德·普兰特的知识产权的经济学问题,科斯《企业的性质》。

1.2 20世纪40年代:迪雷克托对反垄断法的研究1.3这段时间主要集中于管制研究,如反垄断、金融管制、所得税法等。
2.孕育期:经济学进入法学的主要领域(P18)

2.1现代法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①《法经济学杂志》;②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2.2《社会成本问题》的主要内容:①制度选择的标准不是外部性的存在,而是交易费用;②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存在交易费用的体制中法律的重要性)

2.3阿尔钦(Alchian)《产权经济学》:产权结构会影响最终的经济结果(公私产权)

2.4卡拉布雷西《关于风险分配与侵权法的一些思考》:侵权法的目标是最小化侵权的总社会成本→预防成本+损害成本+管理成本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9樓 發表于:2024-4-13 06:28
3.接受期:法经济学进入法学院(P18-19)

三个标志:《法律评论杂志》;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学教授经济学协会的培训。


4.质疑期:批判、反驳和深入(P19)

针对以波斯纳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效率主题”。


5.成熟期:法经济学运动的持续深入(P20)

5.1法经济学的影响扩大:研究者、课程、期刊、政府决策程序

5.2法经济学的内容变化

(1)芝加哥学派:新领域+调整“效率主题”

(2)其他流派尝试建立新的体系

(3)引入新的分析工具

(4)加强实证研究分析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0樓 發表于:2024-4-14 06:00
第三章 理性选择的经济学:法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
3.1 概述与基本概念

1.理性选择的经济学(P23)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理性人假设,即“人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其能够发现和界定目标,并按照最大化原则尽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选择即决策者依自身情况比较成本和收益,当所有决策者之间的自我利益最大化都能够实现,则达到效率均衡。

经济学采用个体主义方法论→个体的选择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1樓 發表于:2024-4-14 06:12
2.一些基本概念(P24)

2.1最大化(maximization):即成本和收益的差值最大。当行为的边际成本=行为的边际收益,则为最大化。

2.2均衡(equilibrium):每个行为主体的行为都达到最大化水平。该状态可以通过效率标准判断。

2.3效率(efficiency)

2.3.1生产效率:①既定成本下产出最多;②既定产出条件下支出最少。

2.3.2帕累托效率: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状况变好的同时,使其他人状况不变坏。(阻力最小、最理想,但难度很高的改革方式)

2.3.3卡尔多-希克斯效率(P24-25):改进损害了部分人的福利,但其产生的收益大于产生的损害。(此时理论上需要补偿,但不一定发生)


总结(P25):经济学的理论判断和政策建议需要满足上述三个概念的要求:个人最大化、社会均衡、效率提升满足效率标准。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2樓 發表于:2024-4-14 06:17
3.2消费者选择与需求理论——消费者如何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1.消费者的偏好(P25-26)

偏好即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其虽然有客观基础,但更多是主观感受。因此对偏好特性有三个假定:

①完全性,即消费者能够按偏好大小对商品和服务组合进行比较和排列(>/</=);

②可传递性,即(A>B) and (B>C)→(A>C);

③稳定性,即消费者对任何商品的偏好是保持一致、长久不变的。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3樓 發表于:2024-4-14 06:26
2.效用函数和无差异曲线(P26)

2.1消费者效用:消费者从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该效用可以通过效用函数描述,即U=U(X,Y),其中U为效用,X,Y为给定的两种商品和服务。

2.2在一定时间内,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同一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效用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3无差异曲线:消费者效用相等的不同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组合。

2.4消费者选择问题是由于消费者具有多种偏好,但其也面临许多约束——典型为收入。这种收入约束一般用“预算约束”表示。预算约束线:给定消费者收入和商品、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组合,即I=P1X+P2Y。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4樓 發表于:2024-4-15 05:59
3.消费者最优(P27)

消费者最优选择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结合——即二者的交点。


4.一般化: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P27)

在消费商品组合的最优组合中,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时,消费者就会进行相反方向的调整。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5樓 發表于:2024-4-16 20:34
5.个人需求及需求决策(P28)

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反向变动关系。

但吉芬品例外,此时以商品的价格和需求为同向变动关系。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6樓 發表于:2024-4-16 22:41
3.3厂商选择与供给理论

1.利润最大化的厂商(P28):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满足最大化。当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时,厂商的利润最大。

2.厂商面临的约束:①技术约束→能否产出某种商品;②经济约束:控制总成本/单位成本。(P28

)。经济分析中一般假定技术约束不变。(P29)

3.厂商供给决策(P29)

3.1短期:厂商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固定不变。

3.2长期:厂商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

3.3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改变的只是厂商决策的成本范围。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7樓 發表于:2024-4-16 22:52
3.4市场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

1.完全竞争下的市场均衡

完全竞争行业(P29):一个行业中,厂商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厂商能够通过自身决策影响市场价格水平;消费者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消费者,在实现效用最大化时,独自影响市场价格水平。此时的供给-需求曲线为典型的向上倾斜/向下倾斜。(《国富论》→看不见的手)


2.一般均衡(P30)

2.1定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独立决策活动使所有市场同时实现出清,达到均衡状态。

2.2实现条件:①经济人具有完全意志能力,可保证效用函数的有序性和单调性;②行为人具有完全计算能力(不确定性通过概率分析和比较);③行为人具有完全记忆能力(可获取一切相关信息);④环境的不相关性→排除历史、他人的决策、制度作用。

2.3对法律的影响:一般均衡中,可以完全实现公平与效率。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8樓 發表于:2024-4-16 23:05
3.福利经济学

3.1福利经济学基本定律(P30)

3.1.1第一基本定律:市场经济的完全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最优均衡。

3.1.2第二基本定律:经济满足一定条件时,此种均衡可通过一个转移价格(转移禀赋和财富)实现。


3.2计划经济为何难以满足福利经济学定律(P30-31)

3.2.1中央计划者缺乏足够的信息→转移价格偏离最优均衡的价格水平

3.2.2中央计划者有其自身的利益→其偏好不一定与帕累托效率一致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19樓 發表于:2024-4-16 23:17
4.市场失灵的四种情形

4.1垄断(P31):此时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组合中的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价格过高而产量过少)垄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潜在生产者进入市场存在障碍,这种障碍包括法律障碍和技术障碍。


4.2外部性

4.2.1含义(P31):经济主体的决策结果没有完全由该主体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效应。(收益/成本被他人承担即为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4.2.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P32):行为与收益的成本不统一。克服方法为外部性内部化。


4.3公共产品(P32):正外部性的极端形式,其收益能被供给者之外的不特定社会公众享有,其具有非竞争性(减少消费水平)和非排他性(排除消费)。此时需要解决的是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自己提供或者向私人企业提供补贴。


4.4决策信息的问题: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由行为经济学解决。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0樓 發表于:2024-4-17 06:03
5.信息经济学: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

1.信息不对称(P32):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缺乏信息。

2.信息不对称的类型(P32-33):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关系发生之前/之后。(招聘过程||管理层与所有者)

3.逆向选择(P33):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时,人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所导致的效果。(e.g.保险公司提高保费反而导致高风险的人投保比例更高→应对机制为自选择机制/筛选机制)

4.道德风险:在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时,拥有真实信息的人不会将真实的信息告诉需要知道信息的一方。此时可通过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基本信息披露标准)来应对。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1樓 發表于:2024-4-17 06:10
3.6博弈论:行为主体决策相互影响下的决策均衡

1.博弈论的基本问题(P33):行为主体在决策时,相互之间是如何影响的。博弈论中,一方的决策建立在对方决策的基础之上。

2.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①参与人;②每个参与人的战略;③每个选择的相应成本和收益。

3.纳什均衡(P34):给定对方策略时,参与者自身的选择不再改变时形成的均衡。纳什均衡可能有多个,且不一定有效率。博弈论需要讨论如何排除不效率的纳什均衡。

4.共同知识:博弈参与人所共同拥有的知识。共同知识的不同会影响参与人对博弈成本和收益的判断。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2樓 發表于:2024-4-17 06:27
3.7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风险与保险

1.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行为(P34):使人们在行为上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2.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2.1基本原理:不确定条件下,人们追求的是预期效用最大化(预期范围不一定能够用货币来表示)。距离当期越远的效用折现到当期效用就会越低。(P34)

2.2意义(P35):法经济学通过期望效用理论,分析人们的事前行为选择。


3.风险态度(预期效用的影响因素)(P35)

3.1风险规避:面对风险时想方设法规避风险,消除不确定性。||对确定性高的财富,效用评价更高(e.g.经济分析的消费者)。

3.2风险中立:只要预期价值相等,确定性的大小对决策者预期效用水平没有影响。(e.g.经济分析的厂商)

3.3风险偏好:风险会增加决策者的效用评价。(很罕见,例如企业家→创新是低概率的风险事件)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3樓 發表于:2024-4-17 06:28
4.保险

4.1作用(P35):把个人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让社会分担个体的风险。

4.2理论依据(P35):大数定理→个体看来随机的风险在群体中可以预测。

4.3保险合同的实质:风险规避者放弃一些确定性收入(保险费),让保险公司承担不确定性事件的风险。

4.4保险合同的良好运行需要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P35-36)

4.4.1道德风险:投保人投保后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

4.4.2逆向选择:参加投保的都是风险较高的主体。(根据风险水平分段收取保险费)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4樓 發表于:2024-4-17 07:06
3.8行为经济学:决策中的心理因素

1.偏好构造:决策时环境的作用

1.1含义(P36):每个人的偏好由决策的环境及其心理感受构造而成。偏好随环境改变而改变。

1.2折中效应:在给定的可排序的选择面前,大部分人会选择其中具有折中性质的组合。

1.3对比效应:决策是在不断比较之中完成的,因此是不同选择的对比导致了折中效应。(未选择的结果构成选择的潜在框架,选择在这个框架之中完成→新选项改变选择结果)

1.4框架效应(P37):在不确定的状态下,行为人的选择不仅与不同行动方案的预期效用有关,更与这些行动方案与基准点的偏离方向有关。(通过基准点比较确定行动方案代表“收益”还是“风险”,进而决定行为人的表现:在收益时为风险规避者(确定性收益),在损失时是风险爱好者(风险性损失))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5樓 發表于:2024-4-19 05:58
2.偏见:决策中的心理机制

2.1厌恶极端偏见(P37):人们在决策时避免选择极端的结果,而是相对中庸的结果→折中效应。

2.2厌恶损失偏见:人们在心理上总是想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框架效应。(但可能在不同的基准点方向上表现不同的风险态度)

2.3现状偏见与禀赋效应

2.3.1现状偏见:人们总是喜欢维持现状而不去改变(因为知道改变的损失,不知道改变的收益)

2.3.2禀赋效应:行为人对其拥有的物品(包括权利等)比对其不拥有的同样物品有更高的效用评价。(典型表现就是对损失评价比对收益评价更高)

2.3.3推论:支付意愿与接受意愿

(1)支付意愿:当事人在心理上,为得到某一商品,而愿意支付的价格。

(2)接受意愿:当事人在心理上,为出让某一商品,而愿意接受的出价。

(3)一般地,接受意愿大于支付意愿。这种差异与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科斯定理此时可能无效→放弃权利的要价过高导致交易无法达成)。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6樓 發表于:2024-4-19 06:30
2.4后见偏见(P37):行为人在事件发生前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低于事件发生后的概率判断水平。(P38:该偏见在审判中非常突出,此时会影响P的认定→可能会导致过度预防)


2.5乐观偏见(P38):人们认为自己总是幸运的,且自己幸运的概率往往高于平均水平。(侵权法上的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


2.6易得偏见:与判断相关的信息越容易被记起(越容易获得),则概率判断水平越高。(e.g.就心脏病死亡和飞机失事,认知概率和实际概率的差别)


2.7锚定偏见(固执己见偏见):人们形成概率判断后,除非获得足够大量的新信息,才会改变既有判断(e.g.初见印象)。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7樓 發表于:2024-4-19 06:34
3.价值的心理评价


3.1心理因素会对物品价值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禀赋效应、框架效应、现状偏见等)(P38)


3.2心理账户(P39):人们将自己的资产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并对不同账户上的资产有不同评价→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用途(不同账户上的同一货币)有不同的心理评价。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8樓 發表于:2024-4-19 07:05
3.9产权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边界


1.产权及产权经济学(P39)

1.1产权:经济主体之间围绕财产建立的经济权利关系,在经济学中仅指经济性权利(全部权能|部分权能;单个权利|一组权利)。

1.2产权的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这些权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产权向外转移。产权的细分体现了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


2.产权的功能:界定成本和收益的边界

2.1产权本身促进经济增长(P40):减少权利维护与财富转移成本,将无效投入转化为有效投入。

2.2产权配置影响经济增长:配置给谁、配置什么样的产权。(生产和分配之间的配置实现均衡,这种最优状态建立在经济主体不同的能力优势上)

2.3产权通过明晰经济活动的成本、收益边界(提供稳定预期)促进经济增长。(P41)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29樓 發表于:2024-5-3 10:25
第四章 法律与法律制度概论

4.2.2经济学对法律的形成和演进的研究(P45)


1.制度变迁(偏向宏观过程):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律的形成和演进是产权博弈的过程、非正式规则和正式规则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公共选择(偏向微观过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法律的形成是公共选择过程,是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的过程。

 
執行總編 二十一級
30樓 發表于:2024-5-3 10:35
4.3.3法律体系与法律结构对经济分析的意义(P49)


1.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在法律体系规定的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

2.经济分析需要考虑法律背景

3.法律体系、部门法的划分也应成为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

4.经济分析可以用来检测法律移植的效果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317 回複數:73
評論數: ?
作者:啊啊是谁都对
最後回復:啊啊是谁都对
最後回復時間:2024-5-15 07:11

本吧熱門帖子

 
©2010-2024 Puras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