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樓
發表于: 2025-3-6 14:11
那位年长的学姐虽然讲话很亲切,但她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恕我不敢苟同。
可能是我还没被社会鞭打过吧?总感觉她的观念里有种我会称其为“城市精英主义”的东西。我其实是是从小在这种教育中长大的,所以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反叛的观念——我想证明自己可以高于那些世故的追求,做一个真正视野宽广、不受现实因素制约的思考者……当然,这完全是象牙塔惯出来的理想主义小学生会有的念头。
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她提到那个优秀学姐还不那么耀眼的时候的语气——
“我看到她那时候的照片,都不敢相信!我说学姐那是你吗?”她打视频的时候坐姿很端正,眼神也直冲摄像头通向的另一方,笑容从未落下一秒,“你知道吗,她那个时候的照片,就是一股,——村味儿!像个村姑一样,你懂吗?”
“就比如我现在看到你,”她话音转回我身上,“我就知道你一定不是村里出来的孩子。但她当时看起来——”
学姐围绕着这个点笑了很久,当然最终要讲述的是那位她提到的学姐最终如何如何优秀,如何让自己发生剧变;期间也提起我身边那位最早与我谈天的学姐,说“她来我们这里的时候简直像块木头”,而现在至少能说会笑了。
她说自己的目标,是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种人,掌握高薪资与(我所概括起来)阶级跃升的方式。一种赤裸裸的野心,当然,不是什么坏事。又或者说在这个竞争压力很大的时间节点,她会成功的。
我从那种话语中嗅到成功学的气味,而这让我这种幼稚而囿于象牙塔的学生感到不适了。这是我太无知呢,还是其他的缘故?总之,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这样的话语了,而她的话术比起我在魔都当HR的表哥,又尚且逊色一筹。
我并不当面表达任何,而认为这值得一记。十年之后我会怎样看待这些?
十年。十年前我九岁,已经看了一些不适龄的长篇小说,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之类;我那时爱看水浒,跟不喜欢的同学讲话尖酸刻薄不留情面,是个随便释放恶意的恶毒的小孩儿。而对于喜欢的朋友,又喜欢跟在她们后边不放,是个有点烦人的小话痨。我上课和同桌讲话,班主任为此发愁却又拿我没办法……十年之后我已经戴上“腼腆有礼”的社交面具,与稍微熟一点的同学也是尽量温和,甚至不爱开些稍微亲密的玩笑。
刚刚耳机里在播放龚琳娜的《将进酒》,我想起来李白这首诗是我时不时会莫名其妙地背起来的东西。高中就这样,有时候学烦了,大脑空空,诗句就翻来覆去地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很没头没脑地,大学也这样。
如果现在再写一些初中作文,我不会再发愁“对生活没有感触”了。恰恰相反,感触太多,零散无极,反倒白费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