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229篇帖子。

【资料库】1.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2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2 23:23
怎样建设理想国?—《民事诉讼法与社会意识》读后感
刘哲玮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十八辑,第219-226页。
 
导言:莱波尔特教授1982年在弗赖堡大学的就职演讲《民事诉讼法与社会意识》,经过任重的细致翻译,在35年后与中国读者结缘。奇妙的是,这样一篇略显历史沧桑感的关注德国民事诉讼学术演进史的演讲,在新世纪的中国却毫不过时,一些论断甚至堪称动人心魄,直击我国当下实践操作中的乱象根源,可以直接作为治病救人的药方。这篇演讲何以能够穿透历史和地理的双重阻隔,被从故纸堆中找寻并翻译出来,并深深打动像笔者这样的中国读者?这种现象本身就颇值得深思,甚至可能是比作为其本体内容的德国民事诉讼的演进历程更值得认真对待。
2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4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考
巢志雄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2年第3期,第130-143页。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得以体系化的起点,它是民诉法其他理论、制度、规范的中心连接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诉讼法上的法定关系,诉讼法预先设定了诉讼参与主体的程序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以主客体为分析框架的理论结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法律关系。二重维度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成为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民事诉讼理论的共识。民事诉讼电子化带来了诉讼各环节的“碎片化”问题。
关键词:诉讼法律关系;诉讼行为;诉讼法律地位;在线诉讼
 
一、概念提出:诉讼的本质是法律关系
二、性质之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二重维度
三、标新立异:“诉讼法律地位”的提出与批判
四、法国理论:外来概念的本土理论建构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1.当事人
2.法官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3.第三人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1.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的“诉讼标的”
2.通过诉讼行为确定'“诉讼标的”
3.法官对“诉讼标的”的再确定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审级嬗变
1.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变动
2.“诉讼请求”的变动
3.新的实体法理由
五、在线诉讼“诉讼法律关系”新发展
六、结语
2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4
民事诉讼法是一门学科吗
[荷]兰姆寇·凡瑞,吴俊译
《湖湘法学评论》2023年第4期,第152-160页。
[摘要]诉讼法对实体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根据事实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判,是现代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抛开晦涩的技术细节,学生需要熟悉掌握诉讼法的核心规则,而这些核心规则揭示了更具有一般性的问题,如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此外,民事诉讼法史的内容应该被纳入法学院的课程。罗马-教会法诉讼程序是欧洲大陆的“诉讼法之母”。欧陆民事诉讼法的发展也能被描述为“无缝之网”。关于欧洲不同诉讼制度之间异同性的知识,对诉讼法可能的统一大有帮助。在法律史的帮助下,不同法系的诉讼程序之间的差异能够变得有序起来。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程序法技术;诉讼法史;罗马-教会法诉讼程序
 
一、引言
二、程序法技术
三、民事诉讼法的学习进路:法制史的角色
(一)两个重要的问题
(二)民事诉讼法在很多国家发展缓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三)欧洲民事诉讼法的一体化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行的选择?
四、结语
2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5
民事诉讼法学与方法论
[日]松本博之著,郝振江译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二十辑,第82-113页。
 
引言
一、民事诉讼目的与解释方法论
(一)纠纷解决说
(二)兼子理论的评价
(三)纠纷解决说与利益考量论
二、民事诉讼法解释方法论:总论
(一)解释的主要方法
1.作为出发点的文理解释
2.禁止语词形式主义
3.体系性解释
4.合理定位目的论解释
(1)主观目的论解释
(2)客观目的论解释
(3)目的论解释滥用的危险
(二)利益考量论与比较考量论的问题
1.考虑当事人利益的必要性
2.利益考量论与比较考量论
(1)技术或者职业秘密
(2)固有必要共同诉讼
3利益衡量论与比较衡量论的问题
(三)“实务”解释、运用论及民事诉讼法“诉讼运营论”的解释
1.陈述书的合法性
2.控诉审中的事后审运用
(1)事后审的运用状况
(2)事后审正当化的批判
三、民事诉讼法特有的观点考虑
(一)亲实体权解释的要求
1.亲实体权解释的含义
2.从亲实体权解释来看需要探讨的问题
(1)抵销抗辩与诉讼系属
(2)部分请求诉讼中抵销抗辩的处理
(3)标准时后的形成权行使
3.亲实体权解释的必要性
(二)公正程序请求权
(三)权利保护的平等、当事人平等对待与武器对等
1.权利保护平等
2.武器对等原则
(1)含义
(2)从武器对等原则来看存在问题的解释
3.诉讼经济原则
结语
2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5
对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思索
张卫平
《清华法学》2014年第2期,第5-34页。
摘要:本文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反思,试图通过这种分析和反思揭示制约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的直接原因。文中将制约、妨碍民事诉讼法学发展,导致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主要因素归结为:理论脱离实践、程序与实体的背离、研究自主性失位、研究方法的缺失与失范四个重要方面,并且认为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主要成因及相互影响的症候群。文章进一步分析论证了这些因素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其中能够予以消解的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更为宏观的、体制性的因素,从民事诉讼法学的视角论证了法学与法治发展的正关系。
关键词: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学;法学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一、导言
二、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三、研究方法的缺失与失范
(一)传统研究方法的自省
(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缺失
(三)民事诉讼研究方法的失范
1.比较研究方法的失范问题
2.民事诉讼法史研究的失范
3.实证研究方法的失范
四、研究主体自主性失位
五、程序与实体的分离
(一)程序与实体的关联
(二)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学与实体法、实体法学分离的表征
(三)分离、脱节的原因分析
(四)民事诉讼法学的开放及与实体法的交融
六、结语
2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5
民事诉讼协动主义的风险及批判——兼论当代德国民事诉讼基本走向
任重
《当代法学》2014年第4期,第111-119页。
内容提要:德国民事诉讼是比较民事诉讼研究的重要部门。对当代德国民事诉讼基本走向的总结和判断构成具体制度比较的背景性知识,进而影响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对此,关于协动主义的理解和判断有决定意义:协动主义是否得以成为有别于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的新选择,使其能够克服两种基本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在我国,肯定说和否定说都以协动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为例,却得出了彼此相反的结论。经过比较研究,协动主义在德国并未取得成功,它的主张从未成为通说,更不可能代替辩论主义。为了避免转向职权探知主义的风险,德国通说认为应当在修正辩论主义的意义上理解协动主义。这也是中德民事诉讼相关比较研究应当遵循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德国民事诉讼;协动主义;职权探知主义;辩论主义
 
一、Kooperaionsmaxime的翻译方法和基本内涵
二、协动主义的具体主张
(一)基本理念批判
(二)实质内容批判
1.当事人之间的实质不平等
2.民事诉讼中的公共利益
(三)诉讼目的批判
1.纯粹辩论主义的目的确定
2.社会性诉讼目的
(四)错误判决批判
三、协动主义的风险及批判
(一)概念缺陷
(二)主张缺陷
1.民事诉讼中的实质不平等和公共利益
2.民事普通程序的目的确定
3.关于错误判决
(三)协动主义的风险
四、当代德国民事诉讼基本走向的确定与价值
2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5
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在我国法上的新进展
许可
《当代法学》2016年第3期,第6-15页。
内容提要: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即以约束性辩论原则、约束性处分原则以及职权进行主义为基础,辅之以合理的释明权制度。近年来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在理论上存在一些误识,主要体现为混淆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适用范围、夸大了当事人主义与协动主义的差异等。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条文表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核心指标——请求拘束原则和主张责任已经基本在我国法上得以确立。
关键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请求拘束原则;主张责任
 
一、我国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改革目标的基本内涵
二、请求拘束原则的确立
(一)请求拘束原则的立法流变
(二)请求拘束原则的基本含义
(三)请求拘束原则在二审中的体现
三、主张责任的确立
(一)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与主张责任
(二)法院职权调查范围之限定与主张责任
四、对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若干误识
(一)把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作为民事审判的唯一模式
(二)把当事人主义模式作为民事诉讼程序展开的唯一模式
(三)把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作为协动主义的对立模式
2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5
论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及其运用
刘哲玮
《当代法学》2016年第3期,第16-26页。
内容提要:民事诉讼模式理论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其所倡导的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转型的改革进路由于精当描述并批判了当时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状态和准确指明并预测了未来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学科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进入21世纪以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也面临着空心化和空谈化的批评,理论界提出了协同主义等概念试图挑战当事人主义的地位,而实务界所倡导的司法能动等理念和相关制度改革也与当事人主义构成悖反。从方法论的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发挥着范式革命的效果,而当事人主义则在可证伪性和确定性的意义上是具有科学性。因而,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目前的危机并非因为其不够科学,而是由于过于宏观,无法直接指导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有必要加大中层概念的研究,根据民事诉讼模式的原理,形成关于诉讼行为、诉讼标的等中层概念的通说,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当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民事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方法论;诉讼行为;诉讼标的
 
一、民事诉讼模式理论概述
二、民事诉讼模式理论遭遇的挑战
三、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库恩科学革命论与诉讼模式
(二)波普尔理性批判主义与诉讼模式理论
四、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运用方法展望
(一)诉讼行为
(二)诉讼标的
2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5
从权利保障到权力制约: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趋向
冯珂
内容提要: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目标是从职权干预型诉讼模式转向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作为构建当事人主义的两大支柱,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奠定了民事诉讼基本结构,其核心精神在于界定当事人和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任务分配和相互关系,实现当事人权利制约司法权力。从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进程看,尽管制度层面就当事人诉讼权利完善已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在权力制约方面仍有不足。本文结合当事人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解释涉及的起诉、撤诉、自认等问题,检视我国民事诉讼中两大基本原则在权力制约方面的欠缺,进而指出我国民事诉讼现代化改革深化和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方向——只有将重心从权利保障转向以权力制约为中心,才能构建起实质意义当事人主义。
关键词:诉讼模式;处分原则;辩论原则;权力制约;依职权审查
 
引言
一、回归当事人主义本位的模式论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问题的争鸣
(二)回归当事人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当事人主义建构及其检视
(一)处分原则上的考察
1.程序启动方面
2.程序终结方面
3.在诉讼标的方面
(二)辩论原则上的考察
1.自认制度中的辨识
(1)关于事实主张的拘束性效力
(2)关于事实的职权探知主义
2.依职权审查问题
(三)小结
三、语焉不详的权力制约
(一)为何要以权利制约权力
(二)权力为何难以制约
1.社会法治文化
2.司法行政化的影响
结语
3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3-23 10:45
论中国民事诉讼的理论共识
任重
《当代法学》2016年第3期,第38-51页。
内容提要:共识的缺失是中国民事诉讼贫困化的突出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程序与实体相互割裂的深层次理论原因。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是立法、司法和理论共识的起点。以三大基本论题为标准,模式共识存在空洞化和虚无化的危险。模式论的制度化体现在以三大基本论题和两项核心基本原则为基础构建出的倒金字塔型结构。当事人实体和程序权利保障是当事人主义诉讼目的的应有之义。旧实体法说中的民事权利针对给付之诉。民事法律关系仅可能作为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的识别标准。既判力相对性的确立有赖于《民诉法解释》第247条到第249条的落实以及诉讼标的和诉讼请求的同一化理解。约束性辩论原则虽不存在规范障碍,但严禁以证据资料补充诉讼资料是最大的理念挑战。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的制度化是在基本理论最大张力范围内建构有中国特色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不仅是对人类知识成果的尊重,更是对国家承诺的恪守。
关键词:诉讼模式;诉讼目的;诉讼标的;既判力;预决效力;辩论原则;处分原则
 
引言
一、共识的起点:从职权干预到当事人主导
二、共识的挑战:漂移的基本概念
(一)诉讼目的论
(二)诉讼标的旧实体法说
(三)既判力相对性和案件事实预决效力
三、共识的轮廓:以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为基石
(一)基本原则的分析与评估
(二)共识论的内部机制
结语:为何出发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