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登录 | 注册

目前共有229篇帖子。

【資料庫】1.民事訴訟基礎理論

31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6 08:09
沈紅衛,汪文清.程序法文化引論[J].時代法學,2011,9(01):46-49.
關鍵詞:程序法文化;傳統程序法文化;現代程序法文化
摘要:程序法文化是一定時期、一定地域和一定民族範圍的人們對各種程序性法律、制度、觀念和一系列程序活動的整體性認識和評價,程序法文化具有抽象性、地域性、多元性、群體性和延續性等特點。程序法文化有制度程序法文化與觀念程序法文化、傳統程序法文化與現代程序法文化、西方程序法文化與中國程序法文化之分。中國傳統程序法文化以尊尚權力、程序實體混同、程序虛無、"厭訟"等為特質,中國現代程序法文化則以尊重權利、程序獨立、程序法治為指引。
32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6 08:09
馬登科.當事人主導抑或法院主導?——傳統民事訴訟模式的誤判與歸位[J].時代法學,2010,8(03):44-49.
關鍵詞:訴訟模式;辯論主義;對抗制
摘要:將"辯論主義"或"對抗制"作為傳統民事訴訟模式的識別標準,都存在以偏概全的缺陷。在"當事人主張論證——法院裁判"的基本構造下,從程序運作層面、案件事實層面和法律適用層面三個層面考察,無論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從來沒有絕對的當事人主導或法院主導。訴權和審判權之間協調配置是各國傳統民事訴訟程序設計的共同法理。
33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7 08:46
王福華.論民事司法成本的分擔[J].中國社會科學,2016,(02):93-113+206.
關鍵詞:審判成本;訴訟成本;權利保護;司法改革
摘要:司法成本既體現著正義分配的一般性原則,也展示著國家、當事人和市場間的合作與博弈。在整體上對民事司法成本解構,而非將其限縮為訴訟費用進行局部的觀察分析,能夠為審判成本和訴訟成本的分擔找到正當化根據,並釐清公共成本與私人成本的界限。以此為基礎的司法成本第一層次分擔規則,致力於在國家司法公共資源投入和當事人訴訟負擔之間建立平衡關係。以訴訟成本在當事人之間的分配為核心的第二層次成本分擔規則,則既要為訴訟費用的分擔設定公平正義目標,也要兼顧成本機制對訴訟制度的調節功能,在整體上促進司法制度的完善。司法成本第三層次的分擔規則,則應注重發揮法律服務市場及社會組織在訴訟成本分擔上的作用,其成效取決於職業倫理建設及法律規制。
34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7 08:49
張維迎,柯榮住.訴訟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及其解釋——以契約糾紛的基層法院判決書為例的經驗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2,(02):31-43+205-206.
關鍵詞:逆向選擇;模糊契約;契約糾紛;裁決
摘要:本文指出 ,在司法和案件審理過程中存在著逆向選擇效應 ,它使得在那些最應該發揮作用的場合 ,法律反而不能起到應有作用。作者以北京某基層法院的契約糾紛判決書為研究對象 ,試圖通過對原被告的勝訴情況、違約原因及其裁決等方面的分析 ,揭示並解釋目前存在於司法過程中的逆向選擇效應。作者發現 ,如果缺乏信任和良好法律體系 ,導致訴訟的原因一般不是因為契約的模糊性 ,相反 ,故意違約並引發訴訟更主要是人們的策略性選擇。因此 ,原告的高勝訴概率和高違約概率現象並存 ,同時違約案件的案情都比較簡單 ,辯護理由也簡單 ,甚至沒有
35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7 08:51
王亞新.論民事、經濟審判方式的改革[J].中國社會科學,1994,(01):3-22.
摘要:本文認為,中國法院系統正在進行的對民事、經濟審判方式的改革,對於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及順利運行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改革的背景在於審判工作的功能轉移和法院在社會體系內的地位變化,改革是法院在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新的條件下對民事、經濟審判中效率性問題和正當性問題作出的一種反應。作者導入了「調解型」和「判決型」這兩種關於程序結構的理論模式來分析審判方式改革所具有的含義和面臨的困難。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上,作者指出,改革的一個基本思路在於調解過程和判決過程的分離及重新有機地結合。
36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7 08:53
王福華.網際網路司法的正義體系[J].中國法學,2024,(01):124-144.
關鍵詞:網際網路司法;在線訴訟;人工智慧司法;數字正義
摘要:網際網路司法的正義性是司法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網際網路法院、在線訴訟與人工智慧司法構成當代網際網路司法的基本面貌,網際網路司法的多樣化樣態帶來了差異性正義訴求,以及進行合理融貫性論證的要求。首先,網際網路司法改變的是司法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方式,其分配既要在工具角色上貫徹需求原則與比例原則,提升網際網路司法的效率與便利度,又要在功能角色上貫徹平等原則與貢獻原則,實現新型司法資源的分配正義,並藉助網際網路法院的行政司法職能實現網際網路治理。其次,以網際網路技術為主導的在線訴訟改變了司法場所,相應地改變了當事人程序參與和程序控制的方式,在線訴訟一方面需要遵循傳統程序正義的規範標準,另一方面尚需藉助主觀程序正義所蘊含的社會評價機制,以增進社會對訴訟程序與結果的信任。最後,人工智慧司法中算法和區塊鏈的司法運用使特定事項的自動化判斷成為可能,在複製人類法官「外觀」輔助或替代司法判斷的同時,應設置糾偏系統和事後審查機制,以確保判斷的準確、透明和公平。
37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7 08:54
郝鐵川.正確認識和評價馬錫五審判方式[J].中國法學,2023,(06):45-61.
關鍵詞:馬錫五審判方式;集體司法智慧;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能動司法
摘要:馬錫五審判方式雖以馬錫五名字冠名,但實為中國共產黨人集體司法智慧的結晶。之所以提出正確認識和評價馬錫五審判方式,一是因為馬錫五審判方式根植於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體現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和全過程能動司法理念,而不同於域外局限於法庭審判中的司法民主和能動主義。二是因為馬錫五審判方式沒有過時,我們正在把馬錫五審判方式中的調解傳統,進一步發展為黨委領導各方參與的大調解工作格局;正在把馬錫五審判方式中的重視實質性化解糾紛的傳統,進一步發展為訴源治理;正在把馬錫五審判方式中的司法便民傳統,進一步發展為科技賦能的「共享法庭」。深入開掘中國紅色法律文化資源,是構築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38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8 19:50
楊嚴炎.論民事訴訟中的協同主義[J].中國法學,2020,(05):284-302.
關鍵詞:協同主義;辯論主義;職權主義;言詞辯論;釋明
摘要:協同主義在我國要從理想變為現實,學界的研究必須實現科學轉型。研究重點應從協同主義的模式之爭,理想與現實之爭等偏理論性的研究轉向理想如何變為現實,如何建構中國特色的協同主義和如何保障我國協同主義正常運行的研究。法律對訴訟三方的權利義務要重新分配,當事人負有促進訴訟的義務,法官負有釋明的義務,違反義務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協同主義的要求,在訴答階段原告應提供能夠支持其訴求的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被告要對原告的主張表明態度,否認原告的主張應說明理由。法官要對原被告的訴答和質證予以必要的釋明,訴訟三方協同確定爭點、排除疑點,提升訴訟的透明度,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司法公正。
39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8 19:53
王杏飛.對我國民事訴判關係的再思考[J].中國法學,2019,(02):279-302.
關鍵詞:訴訟請求;法律關係;釋明;訴判關係
摘要:基於當事人主義的法理、尊重程序主體性的需要與保持法院中立性之要求,法院的審理對象和範圍應該與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保持一致,既不能超判,也不應漏判。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訴訟理由與法院的認定不一致時,我國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要求法院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但對法院未告知、當事人不變更的處置尚缺乏明確的規範。當前司法實踐中存在三種優劣互見的處理方式。回歸民事訴訟公正、有效率地解決糾紛的目的,尤其是擴大一審解紛機能之需要,遵循民事訴判關係的基本法理,從健全與完善訴訟請求的合併規則並輔以法院的釋明兩個方面來合理構建民事訴判關係的規則體系。
40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4-8 19:55
王福華.民事訴訟的社會化[J].中國法學,2018,(01):28-52.
關鍵詞:訴訟社會化;訴訟模式;職權主義;當事人主義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社會化民事訴訟通過"以當事人為中心"及"以當事人為主體"的制度構建能夠落實上述理念。社會化民事訴訟制度所強調的公共物品屬性,要求民事訴訟向社會提供連續、平等的糾紛解決服務,滿足人民在新時代對公平正義的新期待。社會化民事訴訟制度所強調的程序的公共性,則要求法官對訴訟過程進行積極干預,消除當事人間的訴訟勢差,保障民事司法的社會共享。在國家與市場關係角度,通過社會化改革,民事訴訟制度可彌合市場經濟對於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以及社會管理對於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差異性訴求,發揮民事司法在市場經濟與社會管理、權利本位與社會本位之間的溝通媒介功能。制度構建中應以訴訟合作原則及實體真實觀念為重心,合理安排法院與當事人的訴訟分工,調和個人自由與社會正義的關係,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糾紛解決新需求。

内容转换: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