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力.论阐明权的界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03):82-92.
关键词:阐明权;界限;民事诉讼
摘要:规范阐明权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明确阐明权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范围,在我国阐明权的界限应当如下第一,对于大部分民商事案件,都应当适用阐明权;但是,对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有关公益的诉讼、特别程序案件不适用阐明权。第二,阐明权适用的诉讼事项主要应是实体事项或者可以决定实体权利归属的程序事项。第三,阐明权适用于当事人,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特殊情形下的案外人,以及有权启动再审程序的人。第四,阐明权的基准时通常应当是言词辩论终结时。
|
 |
谢文哲.论法官阐明的理论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05):45-50.
关键词:法官阐明;诉讼指挥权;处分原则;辩论原则
摘要:法官阐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我国也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初步确立有关阐明的内容 ,阐明的理论基础与诉讼指挥权、处分原则、辨论原则密切相关
|
 |
刘敏.论纠纷的可诉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01):73-79.
关键词:裁判请求权;纠纷可诉性;依据;范围
摘要:纠纷的可诉性是实现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的逻辑前提 ,纠纷可诉性的广度反映了裁判请求权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理论和实务界关于纠纷可诉性的标准或依据及范围的理解限制了裁判请求权实现的空间范围。纠纷可诉性的标准应当为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争议和人身关系争议 ,而并非限于民事法律关系争议。纠纷可诉性的范围包括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争议、应受民事法律保护的应有权利受到侵害引发的争议、宪法权利受到私法主体侵害所引发的争议。
|
 |
周辉斌.论法外空间的司法认定[J].现代法学,2020,42(04):3-18.
关键词:法外空间;法律漏洞;悼念权;新型权利
摘要:当前,我国人民法院对"悼念权"这种新型权利诉讼的裁判结论表现出明显的肯定和否定两种立场。其中,有持否定立场的法院运用法外空间理论,主张我国立法没有明文规定"悼念权",故"悼念权"纠纷应由习俗、道德调整,属于不应由法律调整的法外空间,不属于我国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受理范围。这一裁判思路和结论是对法外空间理论的误解,并且对法外空间的司法认定缺乏必要的说理论证,未能理顺法外空间与"法内空间"及法律漏洞的关系。相反,"法无明文规定"不能认定为法外空间,习俗、道德调整领域不是应然的法外空间,不构成法律漏洞也不能认定为法外空间,法外空间的认定权属于立法而不属于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