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作者共發了217篇帖子。

【资料库】10.民事诉讼证据

71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33
吴丹红.民事诉讼中的测谎——基于证据法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学,2008,20(06):881-899.
摘要:<正>引言2007年夏,笔者与同事在武汉某法院调研期间,一位法官主动跟我们述说其审理的一起民事案件,因为证据不充分,当事人申请使用了测谎,法院据此下判,引起很大的争议。此后,笔者到山东、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法院走访,发现测谎手段在民事审判中的使用屡见不鲜。
72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33
蒋铁初.伦理与真实之间清代证据规则的选择[J].中外法学,2008,(05):671-685.
73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36
邓建鹏.清代健讼社会与民事证据规则[J].中外法学,2006,(05):610-623.
摘要:<正>一、健讼的社会清代诸如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国东南地区,民事争讼日渐繁多。健讼现象在地方官员的著述中屡屡可见。在当时经济发达的苏南一带,健讼被称为江南之最。一代名幕汪辉祖亦曾记载湖南宁远县一带的健讼风气:"向在宁远,邑素健讼。"在徽州,民间好讼之风似乎较前朝更为加剧。直至清末,徽州健讼之风亦仍未曾停息。时任知府刘汝骥认为"徽州健讼之风本甲于皖省。"
74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36
徐昕.法官为什么不相信证人?证人在转型中国司法过程中的作用[J].中外法学,2006,(03):337-350.
摘要:<正>一、问题与方法不论司法实践还是诉讼理论,不论英美法抑或大陆法诉讼制度,其中心都在证据。在大陆法国家,书证和物证因罗马教会法传统更显重要,但是证人的作用并没有被忽视;在普通法国家,证人是司法程序的中心,甚至有"无证人,无诉讼"一说。而在转型时期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却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在2002-2003年参加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在
75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38
王亚新.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J].中外法学,2005,(02):129-155.
摘要:<正> 一、前言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中,证人证言近年来受到了学者和实务界较多关注。作为一个比较明显的研究动向,许多有关文章都聚焦于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指出了诉讼实务中证人证言很少以这种方式提交及审查。作者们大多强调证人应该出庭作证,并探讨了如何从制度上确保证人出庭的对策或措施。~[1] 在制度层面,最高法院2001年底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就证人出庭作证做了若干明确的规定。此外,预计在法学界有关修订民事诉讼法的
 
76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41
裴苍龄.论证据资料[J].中外法学,1997,(06):107-110.
摘要:<正> 一、两种证据的质疑 我国法律上规定的证据共有九种(综合《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通过对九种证据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即:有些“证据”是由另一些证据派生出来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勘验、检查笔录和签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和监定结论都是由物证派生出来的,它们只是反映了物证,能否同物证并列构成两种独立的证据呢?我认为是不能的。
 
77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11 20:39
李学军,刘静.瑕疵证据及其补救规则的适用[J].清华法学,2020,14(05):103-118.
关键词:瑕疵证据;非法证据;实证分析;瑕疵情形;补救方法
摘要:当前对于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基于法律效力的划分"及"基于排除基点的划分"两大误区;而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区别的关键点应在于违法程度的轻重,区分结果影响到关于二者证据能力的判断。本研究对网上公布的1401份与瑕疵证据有关的裁判文书进行了实证观察:从总体情况来看,瑕疵证据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案件基本覆盖了所有的证据种类,补救成功的案件占了绝大多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瑕疵情形与法律文本规定有所出入,法院对于补救方法的阐述说理明显不足。此外,还存在着瑕疵补救的扩大化适用、诉讼证据补强规则的异化及部分证据补救规则空缺等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观察,完善瑕疵证据补救规则可从明确界定标准、细化补救方法、强化裁判说理三方面着手。
78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11 20:40
何家弘,马丽莎.证据“属性”的学理重述——兼与张保生教授商榷[J].清华法学,2020,14(04):72-88.
关键词:证据属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
摘要:"证据属性"曾是我国诉讼法学界众说纷纭的一个理论问题。虽然人们使用的语词一样,但实质对象并不统一,因此其争点就成为"伪命题"。在诉讼法已修改证据概念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从证据属性问题的研究转向证据的审查认定标准的研究。审查认定证据的标准可以分为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采纳证据的主要标准是关联性与合法性,采信证据的主要标准是真实性与充分性。
79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11 20:42
罗维鹏.示意证据规则建构[J].清华法学,2019,13(06):104-121.
关键词:示意证据;展示性材料;调查程序;证据审查;庭审实质化
摘要:现场平面示意图、现场方位示意图、资金走向图、人物关系图、模拟动画等示意材料常见于审判实践,近年国内外法庭上又出现了通过3D打印、VR等新技术获得的材料。这些新材料在学理上被称为"示意证据"。然而,关于示意证据的法庭调查和审查判断问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阙如,学界和实务部门也缺乏关注。在庭审实质化背景下,确有必要系统整理并构建中国示意证据规则。一方面,在于明确法庭对示意证据展开证据调查的基本原则以及举证、质证和认证等方面的具体规则,以更好地发挥示意证据对原证据的解说功能。另一方面,在于明确示意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包括归纳示意证据审查判断的共性要求、明确示意证据分类审查的重点内容以及相关的证据排除规则。
80樓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11 20:42
张保生,阳平.证据客观性批判[J].清华法学,2019,13(06):26-60.
关键词:客观存在;经验事实;相关证据;盖然真相;司法可错性
摘要:在我国证据法学研究和证据制度建设中,"证据客观说"是一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它混淆了证据与事实和存在的关系,不仅压抑了证据法认识论基础的研究,为我国政法战线塑造了一整套传统的司法理念,而且阻碍了我国现代证据制度的构建。如果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确立了经验作为知识起点的地位,本文证据客观性批判,旨在通过系统阐述证据根本属性,确立相关性作为我国现代证据制度基本原则的地位。目前,我国证据法理论体系正在经历一场从客观性哲学理念向相关性逻辑证明的观念转型,趋势是以相关性取代客观性作为证据法的逻辑主线,尊重司法具有可错性的规律,完善司法责任制,消除证据裁判的理论误区与操作障碍。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