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英辉,吴宏耀,雷小政.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J].法学研究,2005,(06):52-67.
关键词:认识论;事实;证据;诉讼证明;研究方法
摘要: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根本问题在于形成体现现代证明活动自身特殊性的具体认知理论。裁判事实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关系具有或然性,应寻求适当法律程序与规则,以保障关于案件事实的认识在最大程度上符合或者接近客观存在的事实。应当走出以点带面的偏狭思维,转向一种动态的证据概念,并在证据的真实性上强调当下社会认知条件所能达到的真实或属实。基于狭义证明理论,裁判并非都以查明事实真相为必要条件和最终目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法官的照顾义务和消极的实质真实义务。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应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与时偕行的体系。
|
 |
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法学研究,2005,(05):86-95.
关键词:证据形式;证据分类;制度改革
摘要:我国证据分类制度有四个特点:一是具有某种形式主义倾向;二是构筑了封闭式的分类体系;三是倾向于细致具体的分类方式;四是类别设置有一定独特性。证据包含证据资料与证据方法,原生性与派生性的材料均可作为证据使用。改革证据分类制度,需要将“勘验、检查笔录”改为“侦查、审判笔录”,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结论与鉴定人陈述”,同时将证人证言扩大解释为包括普通证人证言与专家证人证言两种类型。可以保留视听资料的分类,但仅指音像材料,而将计算机资料划出,分别归于有关的证据类型。
|
 |
李浩.民事证据法的目的[J].法学研究,2004,(05):103-116.
关键词:目的论;发现真实;其他目的;证据规则
摘要:目的论对于制定和解释民事证据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事证据法的目的可以分为根本目的与其他目的两个层次。发现真实是根本目的 ,其他目的包括诉讼效率、程序公正、解决纠纷、保护其他权益。不同目的之间既有兼容关系 ,也存在着紧张和冲突。当诸目的出现冲突时 ,一般应当本着既有利促进实现根本目的又能兼顾其他目的的原则来制定证据规则。在处理当事人收集证据与法院调查取证、举证期限、非法证据排除、释明义务等问题时 ,应当充分考虑根本目的的要求。
|
 |
裴苍龄.论证据的种类[J].法学研究,2003,(05):45-50.
关键词:证据;种类;物证;书证;人证
摘要:我国法律将证据分为八种是缺乏根据的。八种“证据”中只有物证、书证是两种独立的证据。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只是人证的不同类型 ,而与物证、书证并列的只能是人证。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都不是证据本身 ,它们只是反映了物证的物证资料。视听资料不是单一事物 ,其四种成分中只有一种成分是证据 ,且属于书证。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 ,证据只有三种 :物证、书证、人证。证据都是由事实构成的 ,事实构成证据的情况只有三种 :一是客观存在 ;二是被“书”记载 ;三是被人感知。三种情况下的事实只能构成三种证据。司法人员获得证据的途径也只有三种 :一是找证物 ;二是找“证书” ;三是找“证人”。
|
 |
李浩.民事证据的若干问题——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J].法学研究,2002,(03):63-76.
关键词:司法解释;民事证据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对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尚存在着一些不足 ,有待明确、补充和修正。应当把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同时对按照此原则不能得到公平结果的少数情形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对于某些疑难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 ,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以批复形式解决 ;应当采用较高程度的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对于已经刑事或者其他民事判决确认的事实 ,应当按照不同情形 ,认定其在后诉程序中对于事实证明的效力
|
 |
李浩.民事证据立法与证据制度的选择[J].法学研究,2001,(05):95-107.
关键词:法定证据;自由心证;立法选择
摘要:选择什么样的证据制度是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必须回答的问题。证据制度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与民事诉讼相关的现实国情。我国应选择法定证据与自由心证相结合 ,以自由心证为主 ,以法定证据为辅的证据制度 ,在民事证据法中不仅要规定举证、质证、认证等证据规则 ,而且要设置一些有关证明力的规则。
|
 |
张永泉.论民事鉴定制度[J].法学研究,2000,(05):114-123.
关键词:鉴定制度;重构
摘要:我国应当把鉴定人的性质定位于既作为法官辅助人员又作为证据方法 ,二者并重。应当明确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 ,并作出对其质证、认证以及审查采信的程序规定 ;将鉴定人主体扩大到自然人 ,赋予当事人选任鉴定人的权利 ;完善对鉴定人的回避制度 ,保证鉴定人的中立和公正 ;并应明确规定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出庭陈述义务以及过错赔偿责任。
|
 |
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J].法学研究,1999,(05):
|
 |
吴家麟.论证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法学研究,1981,(06):11-16.
摘要:<正> 本文所说的证据,是专指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而言的。应该如何分析证据这一概念?证据究竟是什么?证据是否就是客观事实?证据有没有主观性?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和任何概念一样,证据这个概念也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内涵的主要方法是下定义,明确概念外延的主要方法是分类。证据的外延比较容易明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就把证据分为以下六种:
|
 |
李凌.集中审理视角下民事证据调查阶段化研究[J].中外法学,2023,35(02):482-500.
关键词:争点整理;人证调查;职权询问;庭审效率
摘要:民事诉讼中证据调查的顺序安排直接关系到庭审的效率与质量。我国立法在庭审外部层面将证据调查置于法庭辩论之前,在证据调查内部层面将人证置于书证物证之前。实务中证据调查的内部顺序又异化为主体轮流举证的混杂模式,进而引发了调查程序臃肿拖沓以及人证调查效果不佳的问题。究其原因,乃在于立法忽视了争点整理的前提基础且混淆了不同种类证据的作用原理。集约化的证据调查程序需要具备充分争点整理及高效人证调查两个要素。我国应当在庭审外部阶段重置法庭辩论与证据调查的顺位,在证据调查内部阶段将书证物证置于人证之前,并通过主张和书证的整理明确争点,进而在为人证询问做好充分运行准备的基础上,完善职权询问的规则以实现高效集约的证据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