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登录 | 注册

作者共发了167篇帖子。

【资料库】24.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51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20
吴英姿.“调解优先”:改革范式与法律解读以O市法院改革为样本[J].中外法学,2013,25(03):536-555.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调解;司法结构;司法理性;公共理性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调解优先"司法政策引发争议,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还是将其写进了立法,并将法院的诉调对接、诉讼分流等改革举措规定为正式程序。关于调解政策和诉讼服务中心的实证研究表明,"调解优先"面纱下的中国司法改革表现出某种反思性,透露出司法争取自主发展空间的努力。但在实践中"调解优先"出现歧义。调解优先政策指导下的司法结构呈现"调解—判决"二元化特征,且存在内在紧张与流动性,存在寻租空间。调解优先政策缺乏外部资源的支撑,诉前分流效果不佳;双向推进式改革易走极端,脱离社会需要;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表明中国司法体制正处于变迁之中,司法结构尚不稳定,法院推动调解优先政策入法的动机具有功利性,削弱了该政策的公共性。立法者需要进一步明确先行调解规则的含义,补充和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异议权。法官在调解中要保持公共理性。
52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21
潘剑锋.论民事司法与调解关系的定位[J].中外法学,2013,25(01):185-196.
关键词:司法调解;纠纷解决;司法确认
摘要: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及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过程中,民事司法与调解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核心的地位。近年来,由于传统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原因,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存在着诉外调解司法化和公权化、司法替代调解、大量调解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等有违制度基本原理的异化现象。我们应当在明晰司法与调解各自本质属性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遵循解纷方式与纠纷类型相适应的原则,实现司法与调解关系的科学化。
53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24
刘加良.论委托调解的功能[J].中外法学,2011,23(05):1061-1073.
关键词:委托调解;功能;多元化
摘要:作为社会矛盾凸显期民事诉讼调解社会化的典型载体和代表中国司法ADR构建最高水平的制度对应物,委托调解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盲目性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持续与委托调解缺乏统一性、规范性的制度供给密切关联,而委托调解制度供给的长期匮乏则根本性地受制于其功能定位的模糊与混乱。对委托调解的功能进行一元化定位不足取。除具有"疏减讼压"这一不足以单独成为委托调解之正当化基础的应急性功能外,委托调解还具有"增进司法公信"的拯救性功能、"扩大司法民主"的表征性功能、"促进社会治理"的拓展性功能和"发展法律"的崭新性功能。
54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35
吴英姿.“大调解”的功能及限度纠纷解决的制度供给与社会自治[J].中外法学,2008,(02):309-319.
摘要:<正>一、新型调解运动——"大调解"的省思面对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纠纷数量急遽攀升、法院和信访部门案件压力沉重的局面,国家开始日益重视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重新强调调解的意义,恢复人民调解建设。继2002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肯定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合同性质和约束力之后,当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紧接着,司法部在26日发布《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要求在农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
55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36
吴艳红,李红琼.中国农村的纠纷解决:资源与可及性以湖南一个村落的研究为例[J].中外法学,2007,(03):353-363.
摘要:<正> 一、研究背景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村改革以后,农村权力结构变化,利益关系增加,村民观念改变,农村纠纷的数量较以往有大幅度的上升,性质和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农村纠纷的解决开始更多地进入中外学者的视野。纠纷解决本是社会科学各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或者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或者以法律为核心,或者以社会交往为主要
56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0:36
唐应茂.一个关于判决、调解和执行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外法学,2006,(06):752-760.
摘要:<正>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判决和调解对执行的影响。对判决、调解和执行关系的考察主要侧重于判决和调解相比,哪一种方式结案的案件容易进入执行程序?换句话讲,同调解结案的案件相比,判决结案的案件是不是更容易进入法院的执行程序。拿到判决的当事人,是不是比拿到调解的当事人更容易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57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5 22:42
王建勋.调解制度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中外法学,1997,(01):26-30.
摘要:<正> 自本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产业之复杂化与经济之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出现“诉讼洪水”与“诉讼爆炸”现象,法院不胜负荷而致诉讼严重拖延;同时,由于律师代理费、诉讼费过于高昂,致使普通百姓难以接近正义,加之案件类型之多样化使审判常显捉襟见肘,等等。这些都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和改革过分僵化的审判制度,并致力于创设和发展审判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比如德国创立了“司徒加特模式”(stuttgarter Modell),日本在实验“辩论兼和解模式”,美国则于70年代后兴起了ADR(Ac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诉讼外纠纷解决途径”之总称),并被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一些欧洲国家竞相效仿。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日益受到重视。
58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11 20:28
景汉朝.涉诉信访治理的演进与新时代现代化方向[J].清华法学,2023,17(06):5-24.
关键词:涉诉信访治理;发展阶段;演进规律;现代化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以史为鉴,全面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涉诉信访治理的变革历程,科学合理划分发展阶段,并从中探究其特征与规律,对进一步推进涉诉信访治理及其法治化,明确涉诉信访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我国涉诉信访治理实践,考量“四个思维”和“五大因素”,可将涉诉信访治理的发展进程划分为涉诉信访制度创立、平反冤假错案、集中接访化解、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信息化变革与转型等阶段。在总结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特征基础上,归纳为“运动式”“规则式”“信息式”三种治理模式。涉诉信访治理现代化应以治理体系系统化、治理机制法治化、治理手段信息化、司法管理科学化、权益保障充分化为基本建构和核心内容,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9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11 20:40
左卫民.通过诉前调解控制“诉讼爆炸”——区域经验的实证研究[J].清华法学,2020,14(04):89-106.
关键词:诉前调解;诉讼爆炸;诉源治理;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国家转型的背景下,民事司法领域"诉讼爆炸"景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在不少地方更是突出。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应对案件数量的增加就具有相当价值。采用双重差分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对W区法院的研究显示,对诉至法院的案件进行普遍的、带有强制性的诉前调解,能有效地将纠纷化解在法院"门前",进而达到减缓案件数量增速甚至是降低案件数量的效果。但当前试点的诉前调解制度仍存在一些尚待厘清的问题,制度背后隐藏的本土性经验也还亟需提炼。未来,应在立足现实需求、深化制度认识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项具有更高效力、更强操作性的法律制度。
60楼 啊啊是谁都对 2024-5-11 20:47
兰荣杰.人民调解:复兴还是转型?[J].清华法学,2018,12(04):111-127.
关键词:人民调解;纠纷解决;人民调解法;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摘要: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处理的纠纷数量明显先抑后扬,转折点在新世纪最初几年,到2010年出现暴增。数据分析可见,人民调解的止跌回升除源于社会纠纷总量增加的"溢出效应"外,主因是适合人民调解的新型纠纷增加和人民调解机制的针对性调整。2010年的暴增则主要源于制定《人民调解法》的"立法年效应",尤其是新法对调解员进行补贴和奖励导致的统计技术调整。可见人民调解的复兴半虚半实,定义为转型才更为准确。据此也可预测,随着社会进一步城市化和陌生化,人民调解必然会在改造后重生:人民调解处理的纠纷数量还会持续增长,但陌生人之间的纠纷会超过熟人之间的纠纷;德高望重型的传统调解员也将式微,具备专业优势的知识权威型调解员将成为主流;自发式纯民间调解会减少,人民调解更多需要依赖官方平台的支持和激励;调解结果会更加贴近既有法律规定,相对更少关注法律外的人情世故。

内容转换: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