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強大訓練方法八:直面死亡恐懼
一、原理
在生物學上人原本赤身裸體,文明和社會生活給他穿了一件衣服。因此,就理論而言人可以與他的社會屬性對抗,他可以抹掉某種身份,蔑視某種價值觀,換言之,褪去他穿的任何「衣服」,因為這些「衣服」既不具有終極性,也不具有確定的不變性,它們永遠是相對的、易變的。
但是,人卻無法與他的生物屬性對抗,他是必死的,無法改變,這是一個具有確定性的殘酷的真理。他註定要遭受生物屬性的主宰,在恐懼之下,他只能改變對生物屬性的表達方式和態度。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人只有五種方法:找到平衡、蔑視它、接受它、把死亡宗教化、把死亡哲學化(理性化)。
1、找到平衡。
找到平衡的本質基於一種死前佔有多少的社會比較,它是心理競爭在死亡問題上的延續。人們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佔有物上進行比較,從而進行身份、地位、優越感、價值感的競爭,競爭的目的是把別人比下去,讓自己在心理上佔據優勢。在死亡的威脅之下,人要克服死亡恐懼,也可以用這一招,既然在死亡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那麼,如果一個人在生前佔有得很多,把別人比了下去,以致別人在生前與他相比根本沒有什麼價值,那麼,即使是死亡,他也賺了,在這個佔有更多的心理背景之下,他似乎獲得了不懼死亡的勇氣。這一方法運用到極致,就是戰爭場面或街頭痞子的鬥毆中有人狂吼的那樣「老子夠本了!」。他們殺死一個人,死就獲得了平衡,而他們殺死兩個人,在他們看來已經賺了。
我想指出,就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找到平衡這一心理動機是非常隱秘的,只有在砍砍殺殺的場面才顯現。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化為一個人對於社會稀缺資源的瘋狂佔有。他們能夠意識到,人生苦短,人總要死的,只有佔有很多才能顯得人生有價值,在死亡面前才不留下「遺憾」。很多貪官和對金錢崇拜的人就是這樣。
這一方法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是有限的,因為絕大多數人既不上戰士也不是歹徒。而且,採用這一方法,實際上是一種變態。它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也極為有限,因為就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恰恰是產生問題的根源:佔有更多是為了克服死亡恐懼,但佔有本身恰恰會激化關於死亡的焦慮。
日期:2009-05-23 15:17:00
2、蔑視。
蔑視的本質其實就是虛弱。人蔑視死亡,深層心理動機恰恰是死亡恐懼威脅到了他的心理生存,因此他必須表現出在死亡面前的勇氣、意志和主體性地位,從而否認自己有恐懼,不讓恐懼威脅到自己。在表現出蔑視的時候,人可以單打獨鬥,即暗示自己並讓自己產生出憤怒之類的情緒,藉助這種情緒產生的力量戰勝死亡恐懼。同時,人也可以藉助於一套儀式化的社會符號體系來戰勝死亡,在這種儀式化體系中,人的面對死亡不再是一個人孤獨的行為,他變成了在他人注視之下的英雄。那些在戰爭中迎着槍林彈雨衝鋒的人就是這樣。戰鬥場面成了一個他可以在其中扮演英雄人物的劇場,他可以慷慨赴死。
蔑視儘管是基於虛弱,但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是成功的(人本來在死這一確定的永恆力量面前就是虛弱的)。只不過,它有一個缺陷,即情境化、短時化,無法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僅僅是蔑視死亡,一個人還是不能躲過死亡恐懼的的追殺。
日期:2009-05-23 15:18:12
3、接受。
接受的本質是屈服,是對不可抗拒的命運的承認。在接受之中,人不再藉助於一套儀式化的符號體系,不再依賴於他穿的「衣服」來否認死亡,而是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和動物一樣的生物體,承認自己的大限。他不再認為自己是英雄,不再企圖通過瘋狂地佔有社會稀缺資源來避免自己的虛無化,事實上,對於很多曾經讓人醉心不已的感官欲望他已經看穿,而不再盲目投身其中。死亡否認任何佔有社會稀缺資源的意義,否認任何生存構架的意義,否認任何掙扎和對抗。一個人要能夠做到對死亡的接受,必須在心理上已經歷了太多,或觸摸到了死亡。因此,真正運用接受這方法來戰勝死亡恐懼的,要麼是有太多生活經歷的老年人,要麼是親眼目睹至親至愛的人死亡,產生的心理巨痛無異於自己死亡一次的人。
接受其實是一種把死亡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之所以說它是心理防禦機制,是因為對於死亡,人既沒有賦予它以神聖色彩,而且也沒有對它進行理性的反思。
日期:2009-05-23 15:19:54
4、把死亡宗教化。
一個把自己全部交給自己信仰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他可以忍受世界上任何的威脅、打擊、酷刑的摧殘,只要他不是一個人孤軍作戰。這是一群已經超越世俗的人,他活在他的信仰世界。沒有什麼能夠讓他畏懼,因為他已經克服了死亡恐懼。
上面已經說過,人類需要設置一道保護裝置來應對死亡恐懼的威脅。大多數宗教和文化是藉助於一套把死亡莊嚴化的儀式。如果人類看到自己同類的死,結局就像看到螞蟻之類生靈的死那樣悲哀,那樣渺小,那麼打擊是相當大的。但在一套把死亡莊嚴化的儀式中,人的死有別於動物的死,死是一件莊嚴的事情。當然,僅僅是這一點並沒有消除人類的死亡恐懼,因此,很多宗教無一例外地要繼續對死亡進行「加魅」,把死亡設置成得救的手段、超越苦難的途徑、進入天堂的大門。在這裏,死並不可怕,死恰恰是幸福的。
宗教極端分子之所以敢於充當人體炸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的宗教給死亡賦予了神聖的色彩。死是他最好的歸宿,是他盡了信仰者的義務而受到上帝眷顧、恩寵的表達。很多意識形態上的信仰者,比如革命者不怕死,同樣是因為這種意識形態具有類宗教色彩,死成是他為信仰而獻身。他終會被人們記住,神聖的事業因他的死而更顯神聖。
日期:2009-05-23 15:22:39
5、把死亡哲學化(理性化)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死亡恐懼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但它為什麼那麼強大?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它的反應,更多地是一種心理反映,換言之我們被我們的本能、我們的情緒所主宰。我們藐視死亡,在日常生活中是藉助於憤怒之類的情緒,這終究不能持久,難以變成日常生活中的態度;我們可以在精神上變成一個狂熱的宗教徒或意識形態分子,從而藐視死亡,但可惜我們不是,也不應該是;我們認為自己可以接受死亡,但這更多是暗示或強迫自己這樣認為,這只是頭腦在告訴我們這樣,從內心裏,我們實際上仍是怕死的,這只是一個自己欺騙自己的騙局。在死亡面前,心理結構的力量非常之弱。
但有一種力量卻可以戰勝死亡恐懼,這就是理性的力量。幾千年來,人類藉助於理性的思維,創造出文明,發展出科學,把地球折騰得天翻地覆,理性的力量一次次地得到顯現。體現在人類的精神和心理結構上,就是只有「說理」才能真正讓人信服,這種「說理」體現為嚴謹的理性論證、邏輯推理、質疑和辯駁,它們既符合自然界的規律,也符合人心的「普遍法則」。理性不是心理的暗示,不是頭腦在心理的影響下想當然的認為,更不是強行的灌輸,它讓人口服心服。真理是藉助於理性的思考和論證、檢驗得出的。堅持真理的人之所以不畏強權,不畏懼死亡,是因為在真理面前,強權和死亡都沒多少力量。理性具有恆久性、嚴謹性、程序性,是一個不可破壞的鏈條。在當今世界上,即使是一個最獨裁的政府,也不敢公開說「我就獨裁,怎麼了?」,而是會把自己打扮成是民主的,其因就在於對政治合法性的理性追問在理論上可以顛覆任何一個不符合它的內在邏輯要求的政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找些理由來讓自己堅持什麼或放棄什麼,也是在於只有理性的力量才讓我們心安理得,儘管我們常常只是在對事情進行理性化,我們用的只是理性化這一理性的贗品來安慰我們。
正是如此,對於哲學家來說,死亡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這有兩層含義,一是死亡問題對於人類的生存來說如此生死悠關,因此它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甚至說它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一是對死亡進行哲學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死亡恐懼。那麼死亡意味着什麼?生與死之間是什麼關係?死後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幾千年來哲學家們一直繞不開對這些問題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