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登錄 | 註冊

目前共有36篇帖子。

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你需要在心理上變得強大

31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53
心理強大訓練方法八:直面死亡恐懼
  一、原理
  在生物學上人原本赤身裸體,文明和社會生活給他穿了一件衣服。因此,就理論而言人可以與他的社會屬性對抗,他可以抹掉某種身份,蔑視某種價值觀,換言之,褪去他穿的任何「衣服」,因為這些「衣服」既不具有終極性,也不具有確定的不變性,它們永遠是相對的、易變的。
  但是,人卻無法與他的生物屬性對抗,他是必死的,無法改變,這是一個具有確定性的殘酷的真理。他註定要遭受生物屬性的主宰,在恐懼之下,他只能改變對生物屬性的表達方式和態度。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人只有五種方法:找到平衡、蔑視它、接受它、把死亡宗教化、把死亡哲學化(理性化)。
 
1、找到平衡。
 找到平衡的本質基於一種死前占有多少的社會比較,它是心理競爭在死亡問題上的延續。人們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占有物上進行比較,從而進行身份、地位、優越感、價值感的競爭,競爭的目的是把別人比下去,讓自己在心理上占據優勢。在死亡的威脅之下,人要克服死亡恐懼,也可以用這一招,既然在死亡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那麼,如果一個人在生前占有得很多,把別人比了下去,以致別人在生前與他相比根本沒有什麼價值,那麼,即使是死亡,他也賺了,在這個占有更多的心理背景之下,他似乎獲得了不懼死亡的勇氣。這一方法運用到極致,就是戰爭場面或街頭痞子的鬥毆中有人狂吼的那樣「老子夠本了!」。他們殺死一個人,死就獲得了平衡,而他們殺死兩個人,在他們看來已經賺了。
 
  我想指出,就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找到平衡這一心理動機是非常隱秘的,只有在砍砍殺殺的場面才顯現。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化為一個人對於社會稀缺資源的瘋狂占有。他們能夠意識到,人生苦短,人總要死的,只有占有很多才能顯得人生有價值,在死亡面前才不留下「遺憾」。很多貪官和對金錢崇拜的人就是這樣。
  這一方法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是有限的,因為絕大多數人既不上戰士也不是歹徒。而且,採用這一方法,實際上是一種變態。它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也極為有限,因為就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恰恰是產生問題的根源:占有更多是為了克服死亡恐懼,但占有本身恰恰會激化關於死亡的焦慮。
日期:2009-05-23 15:17:00
 
  2、蔑視。
  蔑視的本質其實就是虛弱。人蔑視死亡,深層心理動機恰恰是死亡恐懼威脅到了他的心理生存,因此他必須表現出在死亡面前的勇氣、意志和主體性地位,從而否認自己有恐懼,不讓恐懼威脅到自己。在表現出蔑視的時候,人可以單打獨鬥,即暗示自己並讓自己產生出憤怒之類的情緒,藉助這種情緒產生的力量戰勝死亡恐懼。同時,人也可以藉助於一套儀式化的社會符號體系來戰勝死亡,在這種儀式化體系中,人的面對死亡不再是一個人孤獨的行為,他變成了在他人注視之下的英雄。那些在戰爭中迎著槍林彈雨衝鋒的人就是這樣。戰鬥場面成了一個他可以在其中扮演英雄人物的劇場,他可以慷慨赴死。
 
  蔑視儘管是基於虛弱,但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是成功的(人本來在死這一確定的永恆力量面前就是虛弱的)。只不過,它有一個缺陷,即情境化、短時化,無法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僅僅是蔑視死亡,一個人還是不能躲過死亡恐懼的的追殺。
日期:2009-05-23 15:18:12
 
  3、接受。
  接受的本質是屈服,是對不可抗拒的命運的承認。在接受之中,人不再藉助於一套儀式化的符號體系,不再依賴於他穿的「衣服」來否認死亡,而是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和動物一樣的生物體,承認自己的大限。他不再認為自己是英雄,不再企圖通過瘋狂地占有社會稀缺資源來避免自己的虛無化,事實上,對於很多曾經讓人醉心不已的感官欲望他已經看穿,而不再盲目投身其中。死亡否認任何占有社會稀缺資源的意義,否認任何生存構架的意義,否認任何掙扎和對抗。一個人要能夠做到對死亡的接受,必須在心理上已經歷了太多,或觸摸到了死亡。因此,真正運用接受這方法來戰勝死亡恐懼的,要麼是有太多生活經歷的老年人,要麼是親眼目睹至親至愛的人死亡,產生的心理巨痛無異於自己死亡一次的人。
 
  接受其實是一種把死亡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之所以說它是心理防禦機制,是因為對於死亡,人既沒有賦予它以神聖色彩,而且也沒有對它進行理性的反思。
日期:2009-05-23 15:19:54
 
  4、把死亡宗教化。
  一個把自己全部交給自己信仰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他可以忍受世界上任何的威脅、打擊、酷刑的摧殘,只要他不是一個人孤軍作戰。這是一群已經超越世俗的人,他活在他的信仰世界。沒有什麼能夠讓他畏懼,因為他已經克服了死亡恐懼。
  上面已經說過,人類需要設置一道保護裝置來應對死亡恐懼的威脅。大多數宗教和文化是藉助於一套把死亡莊嚴化的儀式。如果人類看到自己同類的死,結局就像看到螞蟻之類生靈的死那樣悲哀,那樣渺小,那麼打擊是相當大的。但在一套把死亡莊嚴化的儀式中,人的死有別於動物的死,死是一件莊嚴的事情。當然,僅僅是這一點並沒有消除人類的死亡恐懼,因此,很多宗教無一例外地要繼續對死亡進行「加魅」,把死亡設置成得救的手段、超越苦難的途徑、進入天堂的大門。在這裡,死並不可怕,死恰恰是幸福的。
 
  宗教極端分子之所以敢於充當人體炸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的宗教給死亡賦予了神聖的色彩。死是他最好的歸宿,是他盡了信仰者的義務而受到上帝眷顧、恩寵的表達。很多意識形態上的信仰者,比如革命者不怕死,同樣是因為這種意識形態具有類宗教色彩,死成是他為信仰而獻身。他終會被人們記住,神聖的事業因他的死而更顯神聖。
日期:2009-05-23 15:22:39
 
  5、把死亡哲學化(理性化)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死亡恐懼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但它為什麼那麼強大?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它的反應,更多地是一種心理反映,換言之我們被我們的本能、我們的情緒所主宰。我們藐視死亡,在日常生活中是藉助於憤怒之類的情緒,這終究不能持久,難以變成日常生活中的態度;我們可以在精神上變成一個狂熱的宗教徒或意識形態分子,從而藐視死亡,但可惜我們不是,也不應該是;我們認為自己可以接受死亡,但這更多是暗示或強迫自己這樣認為,這只是頭腦在告訴我們這樣,從內心裡,我們實際上仍是怕死的,這只是一個自己欺騙自己的騙局。在死亡面前,心理結構的力量非常之弱。
 
  但有一種力量卻可以戰勝死亡恐懼,這就是理性的力量。幾千年來,人類藉助於理性的思維,創造出文明,發展出科學,把地球折騰得天翻地覆,理性的力量一次次地得到顯現。體現在人類的精神和心理結構上,就是只有「說理」才能真正讓人信服,這種「說理」體現為嚴謹的理性論證、邏輯推理、質疑和辯駁,它們既符合自然界的規律,也符合人心的「普遍法則」。理性不是心理的暗示,不是頭腦在心理的影響下想當然的認為,更不是強行的灌輸,它讓人口服心服。真理是藉助於理性的思考和論證、檢驗得出的。堅持真理的人之所以不畏強權,不畏懼死亡,是因為在真理面前,強權和死亡都沒多少力量。理性具有恆久性、嚴謹性、程序性,是一個不可破壞的鏈條。在當今世界上,即使是一個最獨裁的政府,也不敢公開說「我就獨裁,怎麼了?」,而是會把自己打扮成是民主的,其因就在於對政治合法性的理性追問在理論上可以顛覆任何一個不符合它的內在邏輯要求的政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找些理由來讓自己堅持什麼或放棄什麼,也是在於只有理性的力量才讓我們心安理得,儘管我們常常只是在對事情進行理性化,我們用的只是理性化這一理性的贗品來安慰我們。
 
 正是如此,對於哲學家來說,死亡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這有兩層含義,一是死亡問題對於人類的生存來說如此生死悠關,因此它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甚至說它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一是對死亡進行哲學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死亡恐懼。那麼死亡意味著什麼?生與死之間是什麼關係?死後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幾千年來哲學家們一直繞不開對這些問題的追問。
32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53
在這裡,從對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我們最關注的是:把死亡哲學化是如何讓對它的恐懼消散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蘇格拉底。公遠前399年,他被控不敬神和毒害青年而被雅典公民大會判處死刑。他為自己作了辯護,但只是「無罪」的辯護,而不是對不想死的開脫。事實上,他對死亡的認知讓他足以藐視死亡。柏拉圖的《申辯篇》精彩地記載了他的看法。
  蘇格拉底:我以為我碰上的這件事是一種福氣,而我們極為錯誤地認為死亡是一種惡。我這樣想有很好的理由,因為我所做的事情若非肯定有好結果,那麼我習慣了的靈異不會不來阻止我。
  死亡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之一。它或者是一種湮滅,毫無知覺,或者如有人所說,死亡是一種真正的轉變,靈魂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如果人死時毫無知覺,而只是進入無夢的睡眠,那麼死亡就真是一種奇妙的收穫。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夜晚睡得十分香甜,連夢都不做的一個夜晚挑出來,然後拿來與死亡相比,那麼讓他們經過考慮後說說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經度過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好吧,我想哪怕是國王本人,更不要說其他任何人了,也會發現能香甜熟睡的日子和夜晚與其他日子相比是屈指可數的。
 
  如果死亡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們按這種方式看待死亡,那麼我要再次說,死後的綿綿歲月只不過是一夜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死亡就是靈魂從一處遷往另一處,如果我們聽到的這種說法是真實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都在那裡,那麼我們到哪裡還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
  如果靈魂抵達另一個世界,超出了我們所謂正義的範圍,那麼在那裡會見到真正的法官……如果你們中有人有機會見到奧菲斯和穆賽烏斯、赫西奧德和荷馬,那該有多好啊?如果這種解釋是真的,那麼我情願死十次。
  ……
  先生們,如果能夠向統帥大軍往討特洛伊的首領,或者向奧德修斯,或者向西西弗斯,或者向人們能提起的成千上萬的人提問,與他們談話,與他們在一起,與他們爭論,難道不是一種無法想像的幸福嗎?我想,他們無論如何不會因為這樣的行為處死一個人,因為,如果人們所說的是真實的,那麼他們除了擁有超過我們的幸福的其它幸福,他們現在已經是不朽的了。
  這樣對死亡的哲學思考是否讓你覺得死並不可怕?也許,這只是一個哲學家的一種看法。一種對世界的看法即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會使世界看起來是一種樣子而不是另外的樣子。世界存在於你的認知結構中。於是,在對世界這樣的「設定」下,你的認知結構中的世界圖景會對你的心理結構產生影響,正如你的心理結構會對你的認知結構產生影響一樣。
  我們先來說一下認知結構怎樣對心理結構產生影響。它是依賴於人的情感、價值觀等對於事實的反應,換言之,它是由你的認知結構參與作用下的「外界」對你的心理結構刺激的結果。假設新聞媒體以「老師狠煽學生耳光」為題報導了一件師生之間的衝突,那麼,當你看到這樣的標題時,在你的認知結構里就有了「老師打學生」這一事實設定,你被標題所「認定」的事實影響而先入為主了。但是,隨著媒體把事實的真相深入揭開,慢慢地,你發現其實是學生可惡,多次對老師出言不遜甚至故意作弄老師,老師只是忍無可忍地加以反擊對他進行教訓。在這個時候,「老師強勢,學生弱勢」的社會認知背景自動隱去,在你的認知結構里,事實已經是另一種樣子了。而在這時,你的心理反應也隨之改變,你從同情學生轉到了同情老師。
 
  那麼心理結構又是怎樣對認知結構產生影響?前面我們已經多次探討過。心理結構一旦影響認知結構,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歪曲的,他只是你帶著恐懼、憤怒、願望等所看到的世界,即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你害怕看見或希望看見的世界,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你頭腦中的產物更多地是你心理中的產物。為什麼一個人在結婚前把戀人想像得是多麼好,溫柔賢惠什麼的,似乎她具有一切優點,但婚後卻感覺失望?原因僅僅是,所有這些優點,更多地是他附加上去的,而不是她本來具有的,一旦兩個人的關係生活化,這些並不具有生活化的「美」也就被「祛魅」而消失了。即,他對他的想法,在不同的情況里影響到了他對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事實設定。在這裡我再舉一個例子。當你晚上走在一片矮樹林裡的時候,被晚風吹動搖搖擺擺的影影綽綽的樹木似乎就是鬼魂。你會感覺很害怕。但是,當你打開手電筒照射,你會發現它只是樹木。它之所以不像是樹木而像是鬼魂,那是因為你心裡害怕。而當手電筒告訴你它事實上只是樹木時,你的害怕消失了。
 
  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為什麼不害怕死亡?那是因為在他眼裡,死亡或者並不是絕對的空虛,而是一場漫長的無夢的睡眠;或者死後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徹底消散和虛無化,而是靈魂從一處遷往了另一處。作為一種對生的延續,無論是哪一種,死亡都並不可怕,甚至可能還是一件好事。在認知結構上對死亡的這兩個事實設定影響和改變了他的心理結構,使他在心理上能坦然接受和面對死亡。
 
  但你也看出來了,在這裡他並沒有論證,而只是「設定」,嚴格來講並沒有訴諸於理性,所以還是很難讓人從心裡認為死亡就是這樣。但作為一個實踐自己的哲學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不怕死當然不是暗示或強迫自己認為死亡不可怕的結果。在柏拉圖的《斐多篇》裡,他進行了影響人類歷史兩千多年的精彩論證,他的觀點被稱之為「靈魂不朽」,並受到一些批判。不過我們在這裡不要理會,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理性的力量是如何體現出來的,而擁有這種理性力量的哲學家在心理上是多麼強大。
 
  蘇格拉底:現在我要對你們,我的法官,解釋一下為什麼在我看來一個真正把一生貢獻給哲學的人在臨死前感到歡樂是自然的,他會充滿自信地認為當今生結束以後,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能發現最偉大的幸福。西米亞斯和克貝,我要清楚地告訴你們,這種事如何可能。
  普通民眾似乎無法理解,那些以正確的方式獻身於哲學的人實際上就是在自願地為死亡作準備。如果這樣說是正確的,那麼他們實際上終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如果說他們在這種長期為之準備和期盼的事情到來時感到困惑,那麼倒確實是荒謬的。
日期:2009-05-25 15:31:09
 
  論證較長而且複雜,占去了《斐多篇》的大量篇幅。出於簡便起見,我只在這裡把他的邏輯梳理如下:
  第一,哲學家和常人不同,他更關注知識而不是意見。他關注不會消失、朽腐的美本身(理念),而不是美的事物。一個人要想獲得真理,必須擺脫身體的誘惑。真正的哲學家能夠擺脫身體欲望,超越於可見的身體而專注於不可見的靈魂,使靈魂擺脫與身體的聯繫(蘇格拉底一生都在實踐他的哲學,他極少受感官欲望影響,比如總是赤著腳,對感覺欲望不為所動)。
  第二,人有身體和靈魂,死後無非是肉體本身與靈魂脫離之後所處的分離狀態和靈魂從身體中解脫出來以後所處的分離狀態。肉體自然是要死亡的,但生是從死產生的,正如死是從生產生的一樣,靈魂是不朽的。
  第三,人死時,對於一個超越了身體欲望而接近不可見的理念世界的哲學家來說,死時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出來時是純潔的,它進入了理念世界,因為在他的今生靈魂從來沒有在肉體中封閉自己;而普通人的靈魂與肉體結合在一起或被肉體所封閉,因此死時並不能不受污染地脫離肉體,它們無法進入不可見的純粹的理念世界,而會被拉回現實世界,只在墳墓和墳場裡徘徊:那些影子般的幽靈就是這些還沒有消失的靈魂。
 
  第四,既然一個哲學家生時專注的是與靈魂聯繫在一起的理念世界,並盡力擺脫或擺脫了身體的欲望,而且死只是靈魂徹底離開身體進入一個真正的理念世界的過程,那麼生和死就只有這樣的區別:靈魂尚存在於身體,靈魂徹底脫離身體進入純粹的理念世界。這樣,死不過是生的延續和超越而已,它是在一個人經過艱苦的哲學修煉後的自然歸宿。在此我們終於理解了為何蘇格拉底說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實際上都在為死亡作準備:訓練自己專注於靈魂擺脫感官欲望,就是讓靈魂在死後能進入純粹的理念世界。既然生時追求死後的狀態,那麼死後靈魂可以進入理念世界,有什麼可怕和不高興的呢?
 
  你可以不相信靈魂不朽,可以不研究哲學,但你不得不承認,依賴這種理性力量,蘇格拉底真正讓自己克服了死亡恐懼。
  (待續)
日期:2009-06-01 15:33:03
33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54
我是誰和石勇是誰其實都不重要,馬甲而已。重要的是我們說了什麼。
  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名字看得很重要,受它背後的名氣程度影響,那我們就上了社會價值排序的當了。
  《心理危機》這本書應該適合大眾閱讀,據說賣得不錯。我想還應該賣得更火一些,可惜它屬於一套「科普著作」中的一本,在宣傳操作上也許還沒有到位,所以似乎還不屬於暢銷書。
  我到現在為止都沒向幾個人推薦這本書,在這個帖子裡網友要我推薦書目時,我也從未提及這本書。但現在我覺得還是推薦一下,它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分析方法,非常有助於你看清很多社會心理現象,燭破人心。而且,它和本帖子可以一起作為一個系列閱讀。
 
 N年前,我在某個單位工作。我有一個同學也在。
  我同學和我無論在性格上還是愛好追求上都有所差異,或者說差異較大,在價值觀上不會有共同語言。所以我們的交往基本上屬於角色(同學加同事)交往。好在單位較大,平時聯繫也不多。
  我同學人很聰明,非常懂得要「適應現實」,對各種混世法則也比較了解,同時也有能力。以我的分析,以後爬上處長級別對於他來說不是什麼很大的難題,但如果還在這個單位,也可能這是一生的頂點。
  我則屬於那種在世人眼中非常傻的人,不懂得如何討領導同事歡心,不會混,不會搓麻吃喝這類交際手段。由此你可以想像,我的日子並不好過,可以說非常之慘,完全被孤立、排斥、打擊。這種慘狀估計會超出很多人的理解之外。
 
  你們可以想像一下我為什麼要強調心理的強大。你可以做不到在任何打擊面前波瀾不驚,不為所動,但不被嚴重干擾(更不要說不被打倒)還是可以做到的。我見過太多處於我類似困境的人的最後結果:要麼瘋狂(真正發瘋,變成精神病),要麼變態,要麼放棄自我「改邪歸正」,總之一句話,他們無法對抗世俗之見和多數人。
  我同學估計會在心裏面看不起我或笑話我,或者說在我面前有心理優勢(畢竟有世俗上的優勢),這一點你應該想像得到。
  我和他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聯繫。後來有一次他有事,出於禮貌(畢竟是同學)到我那兒坐坐。
日期:2009-06-01 19:06:10
 
  一開始仍然只是客套。他掩飾不住內心的優越感。
 
  我見慣了太多自以為很聰明混得很好而實際上很蠢的人。他們的眼光不會超出三尺之外。我同學當然不止於這種檔次。但浸染社會太深,要想真正的出類拔萃估計還得學習學習超出他視界甚至理解能力之外的東西。
  於是我慢慢地開始扯一些精闢而在他眼中高深莫測的話,試探他的反應。
  我同學畢竟是聰明人,馬上就嗅出這種味道:我和「以往」不一樣。他把他的感受表達了出來。我便嚴肅地告訴他:你應該知道有這麼一個說法: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接下去的談話讓他確定,我實際上遠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麼SB,我懂的很多東西遠在他們的視界和理解能力之外,而且分析單位中的很多現象易如反掌。他的態度由平等變為恭敬。
  我告訴他,我們是同學,什麼都可以講。
  他於是把他的一個困惑抖出來,請我指點。
日期:2009-06-02 00:06:04
 
  同學請我指點的事大致如下:
  他想當某個二級單位的副手(當時他好像只是副科級),有一個競聘,他估計覺得通過正常的競聘無望,於是便找我們單位的頭兒希望能給下面的人講一聲。頭兒和他沾點間接的老鄉關係,他也經常去頭兒家,頭兒似乎還經常給他講些人生道理,比如要讀書之類。他感覺,以他們的關係,頭兒似乎應該幫他這個忙。
  但頭兒告訴他不方便給下面的人說,並以官腔說在這個單位只要有能力,以後肯定有機會嘛。
 
  我同學是聰明人,自然知道事情無望。不過他現在擔心的是,他這樣莽撞地找頭兒會不會得罪了他。請問我該如何辦。
日期:2009-06-02 00:16:50
34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54
他話還沒說法我就知道他沒戲。
  我告訴他道理非常簡單:他或許有一點能力,但在這個單位,他資歷不夠。雖然讓他當某二級單位副手只是頭兒一句話的事情,但頭兒肯定不會幫他。因為,頭兒並不會替他思考,而只會替自己思考。幫我同學是有風險的。我同學有什麼可以讓頭兒要為他承擔這樣的風險?除非他捏住了頭兒的把柄。但這當然不可能也不會。
  這風險就是:幫我同學說話,頭兒通不過合法性論證。也就是說,他擔心下面的人議論他,他的形象必然受損,難以在下屬面前樹立權威。這對於一個整天裝嚴肅的領導來說是可怕的。
  頭兒之所以有這樣的「合法性焦慮」,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同學當那個副手沒有合法性(資歷太淺)。如果他在競爭中擁有充足的優勢,且眾人不覺得他當那個副手有什麼問題,那麼,頭兒當然可以考慮成人之美。
  我的同學之所以犯下這個冒進的錯誤,乃在於他只從他自己和頭兒的關係上想,而沒有從頭兒的角度上考慮,更沒有想到這背後有一個「公眾輿論」影響頭兒的判斷。非常現實和聰明的他居然忘記了這一點:在非親非故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單位里,一個人幫你的前提是要幫自己,至少不能損害自己。
日期:2009-06-02 00:33:49
 
  同學問我怎麼收場。他說去給他道歉行不行?
  我說這非常愚蠢。很簡單,這個事情雖然在你心中有很高的分量,但在頭兒心中根本就是一件屁事,而且由於它的不快性質,頭兒在心裏面傾向於對它進行遺忘。這時候如果你還要揭開它,那麼你的語言無論是什麼,本身就激起了頭兒的不快,原來也許你沒有得罪他,但現在肯定會得罪。
  他又問那怎麼辦?不再如以往一樣去他家?
  我說同樣愚蠢。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特別是握有權力的人來說,你打破和他的交往規律容易激起他的心理反應,會誘使他對你和他的關係及你本人作出判斷。頭兒可能已經記不起這事,但如果你不去他家,他可能還真的想起這件事情來了,你還真得罪他了。
  正確的方法是仍然如以往一樣去他家,但要裝B,假裝好像從未發生過這件事情,提也不提起,話題仍如以往一樣。對於有權力的人來說,他同樣可以滴水不漏地和你裝B。這樣,似乎從來沒有這樣一件事情影響過你們的關係。
  而非常重要的是,你這樣做不僅不會得罪他,而且不排除會在以後有好處。因為,你不改變和他的交往規律意味著,你並不因為你的受挫而改變對頭兒的尊敬,你的存在本身此時就等於提醒頭兒他勸了你的。你們以前的交往本來是一種平衡的社會交換:你對他尊敬,他以對你的一些指點(比如要讀書這類)作為報償。但這種社會交換被你的要求打破了,因此,無形中頭兒不能滿足你,在心理上已經等於他勸了你的。在以後你有合法性的資格競聘某個職位時,只要用某種方式讓他記住這一點,他肯定會幫你。
 
日期:2009-06-02 00:59:33
 
  我從未在官場混過。但是,依賴於心理分析這一強大的工具,要燭破很多東西是不難的,因為無論是誰,都難免受社會規則支配,特別重要的是受心理規律支配。
  理論可以超越經驗的局限。哲學家在他的大腦里可以把世界的圖景演繹出來,而一些人可能要經歷一輩子才有模糊的意識。
日期:2009-06-02 01:12:11
35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54
下面接著講克服死亡恐懼的訓練。講完以後,除了心理問題之外,各位也可以把一些與職場和社會博弈有關的困惑具體地帖出來,有時間我會分析的。
  心理強大訓練方法八:直面死亡恐懼
  二、步驟
  死亡恐懼既然是對死亡的想像和對恐怖事物的恐懼,那麼,方法論就是用理性思考來驅散想像的不確定性,用認知和經驗來消除恐怖事物對於心靈的影響。
 
  但除非受到強烈的刺激而改變了自己的心理結構(比如至親至愛的人的死亡,比如在戰場上見過太多死屍),否則想在短時間內克服死亡恐懼難度非常之大。因此,這個訓練要有長期性的打算,說「步驟」是不太恰當的。甚至,也許我們根本不能把克服死亡恐懼作為一種直接的目標,因為我們的訓練或說修煉也許不可能達到蘇格拉底的層次,這樣,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訓練的目的並非是為了克服死亡恐懼,而是為了帶來自己真正的轉變,能夠克服死亡,只是它的一個附帶的或說是間接的結果。
 
日期:2009-06-02 01:37:14
 
  A、對人生的意義進行思考。不要把這個事情想像成很費事,也不要把它看得多麼玄虛,它和你的生存息息相關:因為你需要一個東西讓你感覺活得有價值和死得沒有遺憾。
  在生物學上,死無遺憾可言,它遵循著自然規律,從生到死屬於自然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按照存在主義神學家蒂利希的說法,事實上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是向死亡進軍,我們的生命每天都要被奪走一部分,我們的生存就是死亡本身,而最終的那個被稱之為「死」的時刻不過是完成了死亡進程而已。
  但我們為何害怕死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心理上和社會上我們感覺我們沒有「活夠」。我們從未反思過我們的生活。而蘇格拉底早已說過,沒有反思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怕生活的人雖然不一定怕死(自殺者就不怕死,但他怕生活),但怕死的人肯定怕生活。蘇格拉底的心理強大,與他真正生活過有關。
  以上的話的意思是:無論我們如何用世俗的很多東西掩蓋我們的內心渴望,無論我們如何追求世俗的成功來標榜我們的自我價值,只要我們沒有真正地對生活進行思考並獲得人生的意義,我們的存在是有缺陷的,儘管已被壓抑,但內心裡的聲音會隱約告訴我們沒有真正有意義地生活過。我們不想死,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生的價值,我們隱約感覺到白來了世間一趟,我們對世間有著眷戀。
 
  但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人賦予的。正因為如此,思考人生的價值何在就成為我們心理強大的一個要件。它可以讓我們儘量少受一些我們在內心裡不需要但卻具有很大誘惑性的東西的影響。它可以讓我們判斷並驅使我們該去做些什麼。
  在這裡我不提供選擇,也不作價值判斷,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觀。但是,我想一個人多思考人生,多做推動社會進步的事情,無論是提升自己的素養,還是打造強大的心理,都是很有用的。
36樓 七海八千代 2024-4-10 03:55
心理強大訓練方法八:直面死亡恐懼
  二、步驟
 
  B、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對過去了解得越少,他對未來的判斷就越不可靠。這是就認知層面來說,事物的演變很少出現斷裂,如果你的知識和經驗都很欠缺,你很難判斷一個新出現的事物或新出現的一種現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你的預測能力也要打折扣。
  我們不要忘記,人是心理動物。童年期的諸多經驗(無論是否造成心理創傷)會在人的一生發揮出重大的影響。不藉助頭腦的超越,我們根本無法斬斷歷史。而我們的諸多心理問題,恰恰就在於對我們的歷史進行了遺忘(壓抑)。
  在時間的鏈條中,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三個緊密相連的環。缺少了任何一個,時間的鏈條就會中斷。而時間鏈條的中斷意味著我們的心理某種意義上的懸空,意味著焦慮。我們被逐出一個不斷延續的時間序列。如果我們既不了解歷史,也不對未來有所暢想,在心理結構上我們和由時間序列建構的世界就會失去聯繫,我們的存在就容易被淹沒。一個能夠與逝去的亡魂對話的人,一個能夠設想未來的人,比一個懸空的人更不怕死,因為他的存在更體現為一種「自然」,站在歷史和未來的高度上,他比後者更少焦慮,更能合理化死亡。
 
  多讀歷史是有好處的。能夠在讀史時設想歷史的情境,發思古之幽情更好。
日期:2009-06-06 23:29:38
 
  以上的種方法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來說都不是直接的,它們的目的是對自己進行素養上的修煉,從而間接達到減弱死亡恐懼的目的。
  下面繼續講方法C:
  C、思考死亡的象徵物。
  不知你看到花圈、棺材、墳墓是否害怕?它們的確都具有陰森恐怖的特徵。
 
  在這個世界上,太美或太醜、太溫馨和太恐怖的事物都可以輕易地繞過我們的頭腦而刺激我們的心理結構。換言之它們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它們的性質立馬就會激起我們的心理反應,從而在我們的心理結構產生特定的情境。花圈、棺材、墳墓之類東西,只要你一看到,它們立馬就會讓你產生心理效應。我曾聽一位五十多歲的司機講他看到棺材都害怕。
  但花圈、棺材、墳墓真的那麼可怕嗎?並非如此。可怕的是它們的象徵:死亡。
  所以問題不在於它們有多麼可怕,而是它們輕易地繞開你的智力結構,對你產生了心理效應。你被恐怖的情境捕獲。
  作為克服死亡恐懼的一個必要訓練,就是要看穿死亡象徵的虛弱本質。當你看到花圈、棺材、墳墓時,一時也許會覺得害怕,或受到震懾,但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
  你一定可以想到,在花圈、棺材、墳墓與死亡的象徵關係中,不是它們本身,而是它們的功用或功能使它們與死亡產生了聯繫。它們體現為特定的顏色和形狀,但這些顏色和形狀本身並沒有什麼象徵意義,象徵意義是人賦予的。既然人可以給它們賦予某種象徵意義,同樣也可以祛除它。
  祛除的方法就是思考。把它們作為你的認知客體來加以審視。如果你能夠考慮清楚它們和死亡的關係,對於死亡本身你就可以客觀看待。

內容轉換:

回覆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看不清?換一張
©2010-2025 Purasbar Ver3.0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