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熊曉彪.概率推理:實現審判智能決策的結構化進路[J].中外法學,2022,34(05):1278-1298.
關鍵詞:概率推理;審判智能決策;證據評價;結構化;推論力量
摘要:「審判智能決策」要求機器能夠對法律推理進行有效模擬。人工智慧與三段論式法律推理具有契合性,能夠藉助法律論證與深度學習等技術發現法律規則大前提,卻陷入了事實小前提的確定這一證據推理困境。中國當下的人工智慧法律系統初步實現了證據分析,但未能作出準確的證據評價。基於結構化評價似然比的概率推理,有效刻畫了事實推理鏈條上證據證明力的算法模型,成為破解困境的一條可行進路。概率推理具有結構化的邏輯推理與決策框架、數位化的信念表達與事實推論、科學化的信息處理與信念結合機制等特徵,有助於實現審判智能決策的發展目標。法學界對概率推理的認識存在數字審判、合取悖論、主觀賦值等理論誤區,概率推理在司法領域的適用面臨運算複雜性、「裸統計」問題以及數據化評估證據的風險,在概率推理推行中還需要保持審慎的態度。
|
 |
孫萬懷.判例的類比要素:情景、中項與等值以刑事裁判為視角[J].中外法學,2020,32(06):1509-1532.
關鍵詞:判例;類比;情景;中項;等值
摘要:指導性案例的指導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但是存在著曲高和寡的現象。眾多因素中,對判例獨立性價值的無視無疑是深層次原因。這涉及到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定位,更涉及到對法律基本原則和解釋方法的綜合運用。遵循判例的優勢在於滿足了法律語言的情景化特點。離開了情景,法律商談作為一種特殊商談方式無法實現,適用的漏洞無法根本修復。類比不是奢侈品,而是普遍存在的實踐理性。等值的判斷無法通過類型化語言的方式簡單給出答案,通過類比,延伸出案件的同質性特徵,實際上產生的是一個體系化的分支。類型化的解釋更多體現了政策的特徵,無法證明結論的正當性,原則規範也難以得到體現。指導性案例的優勢在於編纂特徵,從而一定程度避免了裁判理由與隨附意見的混淆,裁判的約束力和說服性也相對明確。其標準首先體現為裁判要點(要旨),裁判要點(要旨)是類比中項的關鍵,也是最終的結論。不僅裁判要點(要旨)的內容需要規範化,在確定中項內容時也需要考慮相關的裁判理由。遵循先例必然存在"可能的類比、必然的類比、發揮具體功能的類比",這都在加大類比的風險,所以,需要時刻牢記的是:"一個與『普遍規則和原則』衝突的先例不具有約束力。"
|
 |
李紅海.案例指導制度的未來與司法治理能力[J].中外法學,2018,30(02):493-511.
關鍵詞:案例指導制度;司法解釋;制定法;判決書說理
摘要:案例指導制度已在司法實踐中運行有時,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只是如何繼續推進頗令人躊躇。"國家治理能力"概念的提出,為案例指導制度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指導性案例的"指導性"不應僅限於確立司法政策或解釋法律,並由此指導法官同案同判;還應鼓勵和引導法官參照指導性案例中的說理模式在疑難案件中進行判決書說理,並總結出相應的裁判要點以形成規則。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法官的司法水平和整體的司法治理能力,實現司法公正,另一方面也可以推進法律的發展。
|
 |
王成.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效力研究[J].中外法學,2016,28(01):263-279.
關鍵詞:司法解釋;法律效力;規範衝突
摘要:立法機關授予最高法院制定司法解釋的權力,但是卻未明確司法解釋的效力。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效力不明確引發了大量問題。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游離於法律體系之外,引發了法律規範適用的嚴重衝突。最高法院自己認定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法律適用上的意義。立法機關應當對司法解釋的效力加以明確。最高法院應當主動約束自身制定司法解釋的權力,嚴格遵守授權範圍,只能夠就具體的法律條文加以解釋。在法律出現需要解釋但超出最高法院自身解釋權限的情形時,應嚴格按照《立法法》第104條等有關規定處理。最高法院在授權範圍內就具體法律條文作出的司法解釋應當同該被解釋的具體法律具有相同的效力。如此,司法解釋就可以納入法律體系之中,按照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則確定其與其他規範的關係。
|
 |
俞祺.正確性抑或權威性:論規範效力的不同維度[J].中外法學,2014,26(04):883-906.
關鍵詞:正確性效力;權威性效力;尊重;服從
摘要:在現代行政合法性危機的背景下,傳統的法律效力概念已不足以解釋變化的現實。通過學理分析可以發現,傳統的效力概念背後蘊藏著"正確性效力"和"權威性效力"兩個維度。正確性效力只有有或無的區別,有正確性效力的規範應當得到服從;權威性效力可以在程度上區分大小,有權威性效力的規範應當得到尊重。另外,正確性可以區分為正義和擬制正確,權威性則包含理論權威與制度權威,制度權威又可分為絕對制度權威和相對制度權威。正確性效力背後的正確性是一種擬制的正確性,權威性效力背後的權威性則是理論權威與相對制度權威的結合。在正確性效力和權威性效力區分的理論框架之下,對於規則的司法審查應建立起先正確性效力後權威性效力的審查方式。
|
 |
張騏.論類似案件的判斷[J].中外法學,2014,26(02):520-543.
關鍵詞:指導性案例;類似案件判斷;類比推理;比較點;類比保證規則;裁判理由
摘要:判斷類似案件所使用的類比推理方法是一種"類型的思維方式"。運用類比推理判斷類似案件離不開法律。類比推理既是構成法律的要素,又是理解、實現法律的方法。判斷案件是否相似需要確定案件的比較點,以保證案件的類似性具有相關性。確定類似案件的比較點就是確定案件的爭議問題是否具有同類性。爭議問題兼有事實性和法律性。先例的爭議問題體現為判決理由及實質事實。案件的比較點或相關的類似性事項可以延展。類比保證規則和類比保證理由可以幫助、規範類似性判斷,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類似性判斷的專斷和失誤。從類比保證理由的角度改進未來裁判理由的撰寫,可以使裁判理由與裁判要點的聯繫更加緊密,有利於指導性案例的使用和案例指導制度的發展。
|
 |
何然.司法判例制度論要[J].中外法學,2014,26(01):234-258.
關鍵詞:司法;判例;制度;比較
摘要:司法判例制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中涉及司法判例的選編、發布、內容、效力、引用、推翻之規則的總和。承認判例法的國家有司法判例制度,不承認判例法的國家也有司法判例制度。司法判例制度起源於自然法的發現和習慣法的傳承,而且在神明裁判中留下沿革的痕跡。司法判例制度的變化受到制定法發展的影響。制定法強則判例弱;制定法弱則判例強。於是,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的司法判例制度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近代以來,兩大法系的司法判例制度又呈現出融合的趨勢。當下中國的"案例指導制度"需要改進和完善。
|
 |
周贇.「道成肉身」:論庭審過程中法律事實的生成[J].中外法學,2011,23(03):578-591.
關鍵詞:道成肉身;法官;事實生成;立法之法;前見;司法能動
摘要:從表面上看,法官在識別法律和認定事實的過程中可以分而治之,並且尤其是在事實的認定過程中法官很難有發揮主觀性的空間。然而,如果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事實上法官根據法律認定事實的過程非常類似於基督教中的"道成肉身"教義之內在邏輯。這也就是說,庭審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充盈著法官能動性的過程。當然,這並不必然意味著法官在庭審過程中總是傾向於濫用此種能動性,因為法官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法官庭審過程具有"道成肉身"特性這一結論不僅僅有助於更清楚地認知司法裁判過程,並且立法者也可以從中獲得某種教益。
|
 |
方樂.司法如何面對道德?[J].中外法學,2010,22(02):182-197.
|
 |
林彥.美國法院如何遵循先例[J].中外法學,2009,21(06):95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