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 安慰:如何得体地表达善意
|
 |
这里主要是各种社会关系、职业关系里的安慰,不包括与最亲密的家人间的安慰。
|
 |
. “太可怜了”“节哀顺变”“会好起来的”不是安慰,而是围观→体现了居高临下的心态(你出事了,而我没事,所以我来表达一下态度。)
安慰需要的不是“可怜可怜你”的同情心,而是同理心(我理解你、我和你感同身受、我接纳你此刻所有情绪)(例如,“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没关系,你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
|
 |
安慰=轻度介入+提供支持
|
 |
. 1.轻度介入 安慰应该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沟通,需要节制并且温和地传递力量。 轻度介入保证了我们在不冒犯别人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层层加码。(因为边界很难保证)
安慰之前需要评估:双方的关系有那么近吗?他出事了,轮得着我来安慰吗?
|
 |
轻度介入的参考标准: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就不要主动提供安慰。 如果对方表现出要求,只要表达两层意思即可:“我会陪着你”“我愿意为你分担”。
|
 |
在安慰朋友时,轻度介入意味着不要把自己变成问题的“第三者”,不要自告奋勇去当调解员。如果你的朋友需要,好好陪陪他,帮助其发泄情绪即可。
|
 |
表达“我愿意为你分担”时,最好提开放性的问题(因为一般的关系难以判断对方的真正需求→避免对方说“不”,搞得都很尴尬)
如果怕对方“得寸进尺”,可以把你能接受的选项方向放进去。
|
 |
. 2.提供支持 (1)资源支持 (2)情绪支持:为对方的情绪找出口。 (3)经验支持:把对方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事情上。
注意,在此之前需要先“轻度介入”:“你想聊聊吗”——你想聊我就陪你,你不想我不烦你。
|
 |
对方有没有听进去,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安慰本身是在表达“我关心你”的态度,在巩固你我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不需要承担“替对方解决问题”的重大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