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海事處船舶交通管制中心(以下簡稱VTC)1992年11月25日0416時至0800時的雷達觀測記錄,當天從香港水道開出往東航行的船舶,除了有再審申請人易發公司所有的「易發」輪(在 VTC雷達跟蹤記錄中,該船的記錄代號為 W448),還有另一艘貨櫃貨輪「BARZA N」號(記錄代號為W500)。
「BARZAN」輪系卡達(QATAR)籍貨櫃貨輪,船籍港為多哈(DOHA)港,船長183.2米,登記總噸位20526噸。該輪於1992年11月25日凌晨0314時從香港啟航,開往高雄港。VTC雷達對該船的跟蹤記錄是:0500.6時, W500的船位為北緯22°10'.810、東經114°26'.725,航向101°,航速16節。0514時至0530時,該船經過發生海事的海域。期間,0518.6時船位為北緯22°09'.909、東經114°31'.784,航向102°,航速16.1節;0520.6時,船位為北緯22°09'.823、東經114°32'.332,以後航向基本保持在103。左右,實際航速16.1節左右;0526.6時船位為北緯22°09'.667、東經114°33'.994,向左轉向到航向061°,航向改變40多度,實際航速減至13.3節;0528.6時以後逐漸恢復到原來航向,航速也恢復到15節多。
1992年11月26日,「BARZAN」輪船長向高雄港提交的《海事報告書》稱:我船大副於11月25日0525時,發現一艘小船非常接近船首,遂將自動舵改為手工舵並轉舵。小船從我船的左舷擦身而過,此時當地時間是11月25日0527時,我船所處位置為北緯22°09'.8、東經114°34'.5。船長因感受到船身震動,於0530時登上駕駛台,看到小船在我船左舷船尾位置。
從「汕尾12138」船落水的21人,被美國軍艦於11月25日0720至0745時救起15人,其餘5人死亡、1人被宣告死亡。美國軍艦救起落水人員的位置是北緯22°09'.3、東經114°33'.1。
同日0850至1945時,英國海軍「PEACOCK」號艦艇在出事海域參與搜救。該艦艇逆沉船飄浮物漂流方向搜尋,於1551時根據海面漂浮的柴油帶找到不斷溢出新柴油的源頭,用回聲探測儀探測到新的沉船,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測定沉船位置在北緯22°09'.4、東經114°34'.1。後經香港威信海事工程公司、香港環球電儀地理勘探有限公司對該沉船潛水探摸和定位,沉船位置被確定在北緯22°09'.484、東經114°34'.051。
1992年11月25日,發生海事的海域晨光始為0617時,日出為0641時,月出為0719時(前一日的月沒為1729時);發生海事時,是無月的黑夜;偏北風,風力2—3級;0440時低潮,平流時間約30分鐘,1140時高潮,平流時間約50分鐘;漲潮流速最大0.6—0.8節,冬季海流一般流速0.5—0.6節,流向西南。
1992年11月30日,「易發」輪駛抵張家港。12月1日至5日,張家港港監對該輪進行海事調查,對其左舷從船首至船尾進行拍照,並於12月2日製作了「易發」輪現場勘驗筆錄。該筆錄指出:「易發」輪左舷前肩後方至舷梯處長約100米左右的範圍內,存在斷斷續續指向船尾方向的擦痕,船體中部及其後的擦痕尤為明顯。其中,船體中部水線以上3.5至5.4米處長約7—8米的一段擦痕,漆膜損傷較重,由外及里露出裡層灰色的、黃色的、紅色的漆層;距水面0.9米高處有一黑色直線條狀擦痕,從船體中部稍後開始至舷梯附近消失。張家港港監採集了「易發」輪油漆損傷部位和無損傷部位的兩份漆膜樣品。廣州市公安局於1993年1月9日對這兩份漆膜樣品進行紅外光譜和紅外顯微鏡檢測,對照油漆樣品是「汕尾12138」船船主鍾孝源提供的。檢驗數據顯示,有的對應峰值相差50多個波數。檢驗結論為:送檢的從「易發」輪提取的油漆中,含有與對照樣本油漆相同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