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的範式理論
不難發現,無論是通過「控制」還是「偶然」去理解運氣,它們都是一類基於事實狀態的因果分析,也就是說,是根據事件本身的性質及其發生的因果鏈條來作出對運氣的理解。在傳統的心理學理論中,通過「偶然」與「控制」等因素理解運氣也是一種常見觀點。然而,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反事實思維」是理解人們對運氣感知的一個核心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運氣來理解和說明事件的時候,往往並非僅是基於現狀的分析,通過設想事情「應該會怎樣」而得到的結果。其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感知運氣時人們更多是受到「反事實的鄰近性」而非客觀概率的影響。例如,在玩輪盤抽獎遊戲時,那些指針停在中獎區附近卻沒有中獎的人,會比其他同樣沒有中獎的人感到更不走運,儘管他們中獎與否的概率並無二致。心理學家卡爾·哈爾沃·泰根(Karl Halvor Teigen)提出了一個基於反事實思維的運氣理論:如果一個事件「很可能出現」的後果跟現狀差距甚大,但使得這個差距出現的初始條件差異很小,那麼就構成一個運氣事件。這個理論用符號化的表達如下:
在這個公式中,L指運氣大小;F指現實情境的初始條件;Cf指反事實情境初始條件;U(F)指現實情境的後果;U(Cf)指反事實情境的後果。可以看出,如果現實情境與反事實情境在初始條件上差距越小,並且造成的後果差距越大,那麼運氣越大。簡單來講,運氣就是指「小的差異導致大的差異」。假設,約翰在一場空難中受傷,但他是空難中的唯一倖存者。由於約翰的處境(F)與其他乘客的處境(Cf)在空難發生時只有很小區別(即|F-Cf|很小),而他的後果(U(F)在空難中受傷)與其他乘客的後果(U(Cf)在空難中死亡)卻有巨大差異,所以我們會覺得約翰很幸運。實際上,這種對運氣的理解與「模態觀」一脈相承,即運氣是通過把現實狀況與某個反事實情境(哲學上稱為「可能世界」)對照而產生的。
無論是模態觀還是泰根的運氣理論,它們的根本之處都在於通過反事實思維去刻畫何謂運氣,這可以看成「范型理論」(norm theory)的一個擴展。范型理論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與戴爾·米勒(Dale Miller)提出的一個認知理論,其核心是:人們對各種事物的感知往往是通過考慮那些事物的可能情形來理解它們。那些用於作比較的可能情形稱為「范型」(norm)。根據范型理論,人們對運氣的感知是通過把事件與一個對應的范型相比較而得到的。由此,我們可以在范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泰根等人的研究,初步提出一個關於運氣的認知理論,稱為「運氣的范型理論」:運氣是基於范型與現實進行比照的結果。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去理解何謂運氣,並為運氣概念的後續研究提供理論指導。